9月3日,市教委公佈的最新資料顯示,近年來,我市高校專任教師隊伍規模、結構不斷優化。截止2020年底,我市高校科研人員占比提高到55%,45歲以下教師占比提高到73%。
從數量上看,2020年,我市高校專任教師數量比2015年增長24%,達到50007名。其中,科研人員占比提高到55%。從結構上看,專任教師博士比約25%,比2015年提高5個百分點,其中本科高校達到39%;45歲以下教師占比提高到73%。
從質量上看,5年來,在渝高校新入選“兩院”院士3名,在渝高校新入選“六大類”國家級人才214人次,比“十二五”期間翻一番,高層次人才規模效應逐步顯現。
在人才引育平臺建設方面,5年來,重慶市高校柔性引進海內外院士30名,年均引進市外、海外人才規模保持在500名以上,在站博士後全市占比74%,省部級後備人才培育規模達到2000名。
市教委、市財政局通過優化支出結構,每年投入1億元實施人才計畫,設立博士後隊伍建設、人才引育績效等專項,市級財政教育經費每年投入約5億元,市、校人才直接投入保持在8億元規模。
在產教融合方面,我市建立起完善的高職院校“雙師型”教師認定管理辦法,“雙師型”教師占專任教師比例達到43.7%,占專業課教師比例達到57%。此外,我市實施的周轉編制制度、優化績效工資政策等一些改革舉措走在全國前列。
在這些舉措保障下,我市高校人才創新創造作用更加突出。據瞭解,“十三五”期間,高校獲批國家各類基金項目、社科項目超過4000項。基礎前沿、關鍵核心技術領域取得一批高水准標誌性成果,如西南大學蠶桑研究保持世界領跑地位;陸軍軍醫大學在世界頂級學術期刊《自然》和《科學》主刊發表原創性論著居全國醫藥類高校首位;重慶醫科大學成功研發我國首臺具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大型醫療設備“海扶刀”;重慶師範大學牽頭組建首批13個國家應用數學中心之一。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十三五”期間,全市高校建成一批轉化平臺,新簽訂科技轉化契约3122項,契约金額突破10億元,承擔企事業單位委託科技橫向項目2.3萬項,項目經費46億元。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