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省探索完善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已實現21個市(州)全覆蓋

四川 78℃ 0
摘要:四川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生態安全地位突出。

“這幾年來,家鄉的水一年比一年好。”8月31日,站在沱江邊,內江市資中縣銀山鎮古井村村民葉桂軍面露笑容。資料顯示,去年,沱江16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率由“十三五”初期的12.5%,提高到2020年底的93.8%,增幅達81.3個百分點,創近20年來最好水質。

四川是長江黃河上游重要生態屏障和水源涵養地,生態安全地位突出。“為確保長江黃河出川清水向東流,10年來,四川通過開展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創新與實踐,全力推動全省流域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現時我省已在赤水河、長江、黃河、沱江、岷江、嘉陵江、安寧河等流域建立起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實現了21個市(州)全覆蓋。

流域橫向生態補償機制不斷完善

生態環境廳科技與財務處相關負責人介紹,2011年,我省在岷江、沱江幹流及重要支流涉及的8個市(州)試行跨界斷面水質超標資金扣繳制度。這是四川對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實踐探索邁出的第一步。

2016年,我省在“三江”(岷江、沱江、嘉陵江)流域實施“超標者賠償、改善者受益”的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制度,逐步建立“上下游對應補償”機制和四川境內閉迴圈考核機制。

值得關注的是,從2018年起,我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探索力度加大——

2018年,與貴州省、雲南省簽訂《赤水河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建立起首個長江流域多省份間開展的流域生態補償試點機制。同年,組織沱江全流域10市簽訂《沱江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議》,建立起資金籌集、分配、清算的新模式;2019年,《四川省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獎勵政策實施方案》出臺,統籌中央、省級資金對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實踐予以獎勵;2020年,與重慶市簽訂長江幹流全國首個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協定,實現長江流域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新突破;2021年,與甘肅省簽訂黃河流域(四川—甘肅段)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協定,成為黃河流域首批建立的跨省橫向生態補償機制。

在不少業內人士看來,現時四川以補償資金作“籌碼”,以水質達標和改善為考核標準,讓保護者得償、受益者補償、損害者賠償,力度大、覆蓋面廣、綜合性强、激勵性足的具有明顯四川特色的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模式,正在不斷完善健全。

壓實各地流域水環境保護責任

一系列舉措出爐,成效如何?生態環境廳相關負責人表示,四川積極推進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工作,取得較好成效。

首先,壓實了各級地方政府流域水環境保護責任,“避免了單打獨鬥,實現了共同發力治水”。

“這幾年來,在全省流域生態保護補償整體框架下,各地相繼出臺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具體辦法和細則。”上述負責人表示,比如,成都市、廣元市、巴中市先後制定出臺流域水環境生態保護補償辦法,將水環境保護壓力向各縣(市、區)傳導。值得關注的是,眉山市各區(縣)均出臺了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辦法,將水環境保護壓力進一步傳遞到鄉鎮。

其次,籌集了較大規模流域水環境保護資金。據介紹,在中央和省級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獎勵政策作用下,中央給予獎勵資金,省級進一步加強資金統籌支持,市(州)之間簽訂補償協定再籌集資金,形成了中央、省、市三級發力,共同籌集流域生態環境保護資金模式,為流域生態環境保護奠定了堅實的資金保障。

資料顯示,2018年至2020年,省級財政共安排中央、省級獎勵資金31.63億元,各市(州)共籌集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資金30.8億元,共計62.43億元,大大新增了流域水環境保護資金規模。

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機制還有力地促進了水環境質量改善。去年,全省“優Ⅲ好水”比例由“十三五”初全國第16比特提升到全國第7比特,岷江流域水質首次實現全域達標,87個國考斷面優良水體比例達98.9%,較2016年上升26.4個百分點,國考斷面Ⅴ類、劣Ⅴ類全面清零,水環境質量創“十三五”以來最好水準。

生態環境廳副廳長彭勇表示,下一步四川將繼續深入推進流域生態保護補償工作,注重資金補償以外的多元補償模式探索,同時有效吸引社會資本投入,積極探索發行綠色金融債券等多元化金融產品,充分運用財金互動支持政策,建立起財政與金融機構“風險分擔”、財政和企業“成本分擔”的“雙分擔”模式,打好綠色金融組合拳,支持各地打好碧水保衛戰,切實築牢長江黃河上游生態屏障。 (記者 殷鵬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