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到西藏的心情總是緊張的,人們或多或少都對高原反應有些畏懼,也擔心自己能否適應高原環境。就連上海的醫生們也不例外,因為醫生更清楚長期在氧氣稀薄的高原環境工作,對身體會造成怎樣的影響。
但儘管如此,每年都有一茬接著一茬、一批接著一批的上海醫生踴躍報名前往西藏自治區日喀則市援藏。而他們中的多數,也都是因為援藏才第一次來到雪域高原西藏。
自2015年8月,中組部、原國家衛生計生委和人社部啟動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以來,上海舉全市之力,從最頂尖的三級甲等醫院遴選優秀的管理幹部和專業科技人才,赴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開展對口支援工作。
時至今日,“組團式”援藏工作已開展了6個年頭,已有近150名上海醫生赴日喀則市支援當地醫療事業發展,日喀則的醫療水准也發生了巨大變化。而許多援藏醫生在接受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採訪時都提到,他們的任務,是把這些守邊的老百姓照顧好。
因為上海醫生,在邊陲小鎮醫院看病的百姓越來越多
位於日喀則市最南端的亞東縣與不丹、印度兩國接壤。這個僅有1.4萬餘人的邊陲小鎮風景秀美,極富特色。不過這裡一年下來平均氣溫僅有7.7℃,降水量多,氣候有些陰冷潮濕。
2019年,時任上海市普陀區利群醫院副院長的姚子涵成為上海第九批援藏幹部中的一員,赴亞東縣擔任縣衛健委副主任、縣人民醫院院長。
此前姚子涵曾多次來到西藏,但都是送自家醫院同事到亞東援藏。當自己也成為一名援藏幹部時,“感覺完全不同,融入的感情和經歷完全不一樣。”姚子涵說。
通過前幾批援藏同事的努力,亞東縣人民醫院已從一級甲等醫院陞級為二級乙等醫院。經過培養,基層醫院全科醫生的數量也初具規模。姚子涵和7名上海醫生一道赴亞東工作時,還有新的難題等待他們解决。
初到亞東後姚子涵發現醫院裏病人很少,或許是醫院醫療科技較為薄弱,全科醫生多、專科醫生少。“也或許就是老百姓不認可這家醫院。”姚子涵坦言。
為解决醫院就診病人少的問題,姚子涵和同事們决定從研究當地常見病、多發病入手。於是調出了從1957年亞東縣人民醫院成立起那一年至今的病例總結分析。7比特上海醫生還從網上查閱了大量文獻,研究亞東周邊國家的百姓常見病、多發病。
最後,他們分析得出結論:亞東當地類風濕關節炎和骨關節炎多發;當地老百姓喜愛甜茶,牙齒和胃等都有一些相應的常見疾病;高原地區的呼吸道疾病、肺功能相關問題都比較常見。
於是圍繞這些當地的常見病、多發病,姚子涵在醫院著重開展相關學科建設、人才培養。
如2020年,西藏自治區第一家縣級人民醫院的風濕免疫科在亞東建立。該科室成立後,重點打造中醫、西醫、藏醫結合的方法,治療關節炎。
患者在亞東縣人民醫院康復理療科做“五味甘露”藏藥浴熏針治療。
日前在亞東縣人民醫院,康復理療科的格桑曲珍醫生正用高壓鍋熬制“五味甘露”藏藥浴。這一藏醫中的經典藥方包含刺柏、杜鵑、白野蒿、藏麻黃、水柏枝五種藥材。亞東得天獨厚的地理環境和氣候,使得這些藥材幾乎都能在亞東的山上找到。時不時的,格桑曲珍就會和同事一道上山采藥,為康復科病人治病採集所需草藥,製作“五味甘露”藏藥浴。
而像康復科一樣,骨科、消化科等相應科室也在7比特上海醫生的帶領下逐漸成長。當地百姓也口口相傳,家門口就能看得好許多病,亞東縣人民醫院的病人也慢慢多起來了。
今年前半年,亞東縣人民醫院門急診就診人次相比2019年同期增長了70%,相比2020年同期增長了近40%。
現在亞東縣人民醫院新院正在規劃之中。姚子涵謀劃,未來一年,要通過上海援藏醫生團隊,儘快推進當地學科建設,同時也要儘快選派業務骨幹赴上海、拉薩、日喀則等地進修學習。
姚子涵說,援藏醫生的想法很簡單,就是要把這些守邊的亞東百姓照顧好,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看得了病、看得好病。這也是他們這些上海的援藏幹部、援藏醫生,為祖國邊防做出的一點貢獻。
24名上海醫學專家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幫、帶、扶
在日喀則,不僅是上海援助的五縣——江孜、拉孜、薩迦、定日、亞東,有上海醫生在當地工作、生活。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以下簡稱“日喀則市醫院”),每年都有24名來自上海各大醫院的醫學專家在這裡為當地百姓服務。
8月中旬,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神經外科的醫生李培良一年援藏工作圓滿結束,順利返回上海。過去這一年時間,他在日喀則市醫院擔任神經外科主任。
自2015年8月以來,復旦大學附屬華山醫院每年都會派出一名至兩名醫學專家及管理人員到日喀則市醫院工作。通過該院幾任醫生的幫、帶、扶,日喀則市醫院神經外科的診治科技已有很大提升,能够常規開展各類腦外傷、高血壓腦出血手術。
李培良出發前也大概整理了自己的援藏目標和任務。他到日喀則後觀察到,當地百姓飲食有高油、高鹽習慣,腦出血、腦梗、動脈硬化的病人較多。但患有急性腦梗塞、腦缺血疾病的病人送到醫院來的並不多。
他和內地專家請教、調出醫院相關病例研究,逐一分析後,發現主要原因或許是資訊不通暢。於是他們在日喀則市各縣區醫院、各鄉鎮醫院,以及社區、電臺等地大力宣傳,培訓基層醫生,告訴他們如有相關症狀的病人要及時轉送日喀則市醫院就醫。
文宣效果十分明顯。今年上半年,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神經外科已為15例病人做了溶栓治療,是往年全年溶栓治療量的近6倍。同時介入取栓治療也作為新技術從今年開始在日喀則市醫院全面開展,至今已為2例病人進行取栓手術。
李培良(左二)和日喀則當地醫生普布次仁(左一)一道做動脈瘤介入栓塞治療手術。
同樣,在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幫扶下,4年來日喀則市醫院消化科和內鏡中心也有很大改變,這一科室經歷了一個從無到有的過程。
過去一年,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內鏡中心主治醫師張震在日喀則市醫院擔任消化科和內鏡中心主任。這一年在張震的幫帶下,該科室醫生基本都可以操作內鏡下腸、胃息肉和常見的上消化道出血的止血手術。
“稍微難一點的,需要我在旁邊看著點。有時候也發現,如果我在旁邊,他們試著找兩、三次出血點,找不到就很容易放弃來問我。”張震說,援藏一年時間,越到後期日喀則的同事們手術科技越熟練,手術時老師張震在場,對同事們而言更是一種心理安慰。
援藏一年的時間要做些什麼,上海醫生出發前都已做好了基本規劃和準備。
張震回憶,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的同事們初到日喀則援藏那一年,日喀則市醫院的內鏡中心還只能做胃鏡。
“第一年,上海援藏同事參與到日喀則市醫院申報三甲醫院的工作中;第二年,援藏同事解决病人常見疾病的診治;第三年,上海同事為日喀則市醫院帶來了食管靜脈曲張的套紮科技,大大减少了囙此類疾病而導致病人死亡的情况。”張震細數上海同事歷年來的工作成果,隨著一年又一年、一茬又一茬的上海醫生接力支援,消化科和內鏡中心現已成長為一個十分成熟、業務技能熟練的科室。
就在去年,張震還聯系將幾比特日喀則市醫院消化科的業務骨幹送往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培訓。援藏醫生在日喀則留下新技術、新理念的同時,也要培養一批帶不走的日喀則醫療團隊。
張震在日喀則市援藏時,指導日喀則同事做結腸息肉切除手術。
點滴奉獻彙聚江河入海
九層之台,起於累土。
1955年10月,日喀則地區的第一家醫療機構成立,這正是日喀則市人民醫院的前身。那年,這家醫院僅有醫務人員46名,病床13張。66年過去了,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已發展為一家三級甲等醫院,有醫務工作人員800餘名,病床700張。
2021年3月公佈的“2019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結果顯示,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在全國2413所三級醫院中位列第784名,相較於2020年公佈的“2018年度全國三級公立醫院績效考核”上升了225名。
萬興旺是上海市援藏醫療隊領隊,也是日喀則市衛健委副主任、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黨委書記、副院長。自2019年至今的兩年援藏工作中,萬興旺深刻體會到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的優勢,以及上海大後方對援藏工作的全力支持。
比如在基礎設施建設方面,2014年,上海市支援資金近3億元建設日喀則市人民醫院。醫院不僅規劃超前,為未來10年的發展預留出空間,也最大化為患者考慮,减少他們院內就醫時奔波的距離。
2014年新院啟動建設,“組團式”援藏工作於2015年正式啟動,2年之後的2017年底,日喀則市人民醫院新院區落成,很快就迎來了國家衛健委評審專家,並成功通過“三級甲等”醫院評審。
在人才建設方面,上海市每年援藏的醫療團隊中,不僅派出醫學專家,還有管理人才。如2019年,上海派出1名黨委書記、3名副院長在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工作3年。每年還從上海近20家醫院最頂尖的科室中選派醫學專家20名進行輪換,赴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工作1年。
萬興旺告訴澎湃新聞,通過上海“以院包科”的管道,現時已成功創建日喀則市人民醫院胸痛中心,穩步推進卒中中心、急救創傷中心、危重孕產婦搶救中心、危重新生兒搶救中心的建設發展。
“到2022年7月時,我們5個多學科診療中心應該都創建成功了。此外還打造了10個重點學科,‘帶土移植’576項先進經驗和技術成果在日喀則市落地生根,其中263項已為日喀則本地醫務人員完全掌握,可獨立開展,89項新技術填補自治區空白。”萬興旺說。
在醫院管理方面,萬興旺通過相關制度、措施,鼓勵院內醫護人員提升專業技術職稱層次、鼓勵開展優勢病種、高難度手術(操作)和救治疑難危重患者。
“現時看,績效改革確實有效地調動了醫務人員的主觀能動性。日喀則的同事,非常支持上海援藏幹部、醫生的工作,這也讓我很感動、很欣慰、也很感激。日喀則市的醫生們也在積極地擁抱改變,接受挑戰。”萬興旺說。
當前,日喀則市人民醫院先進的醫療科技和醫療設備,也通過與縣級醫院簽署醫聯體協定的管道,輻射至日喀則市下轄的1區17縣中。日喀則已實現90餘種“大病”治療不出藏、2000種“中病”治療不出市,常見易發的“小病”治療不出縣。
今年7月,上海市第六批醫療人才“組團式”援藏工作隊全體隊員合影留念。
8月19日,李培良、張震等20名第六批“組團式”援藏的醫學專家結束援藏工作,將“接力棒”妥善交於第七批20名上海援藏醫學專家後,登上了飛往上海的班機。
而萬興旺和姚子涵這樣的醫院管理幹部,還將在西藏再工作1年,待明年8月,3年援藏期滿後,還會有新一批援藏幹部接替他們,繼續援藏事業。
對他們來說,在日喀則的援藏工作,就是盡力把這些邊疆百姓照顧好。還有一些預料之外的精神收穫,也將永遠刻在他們的人生軌跡中。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