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騰訊醫典微信公眾號
不知道大家有沒有發現一個現象,僅僅畢業幾年,朋友圈的男同學們一個個都發了福,他們照片裏肚腩日漸凸起,頭髮也如秋葉般逐漸飄零。
尤其是結了婚的,往往比同齡未婚男性看上去更滄桑,至少差5歲!
難怪網上有人調侃:歲月哪裡是什麼殺豬刀,明明就是一噸豬飼料。
放張對比圖,讓大家感受一下暴擊~
一比特網友發的對比照片
4年前的老公VS現在的老公
(來源:@一個阿呆仔)
上面的照片中,我們從放蕩不羈的嘴角,模糊可見的五官可以判斷,沒錯,還是那個男孩,只不過多了膘的守護。
肚子是最準確的時鐘,但很多人還未到中年,肚子的肉就已經糊成了一團,形成了“將軍肚”“啤酒肚”。
一旦男生和“啤酒肚”勾搭上,很多人腦海就自動形成了一個詞——油膩。
我們不禁仰天長嘯:這殺千刀的歲月啊,到底對當年那個青葱少年做了什麼?
難道每個男孩都會變成油膩大叔?
圖片來源:騰訊醫典
油膩大叔的標誌有很多,咱們一個一個來捋。
一、啤酒肚
啤酒肚,說白了,就是一種腹型肥胖(蘋果型肥胖、向心性肥胖)。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而變身成油膩的“啤酒肚”這件事,都是一口一口吃過來的。
當我們身體攝入的能量>消耗的能量,脂肪就會像磚塊一樣慢慢地堆積起來了。
和脂肪堆積在臀部以及大腿部的“梨型肥胖”不同,啤酒肚是身體脂肪都“存”在了內臟。
而且,隨著年齡的增大,人體的基礎代謝不再像“年輕時”(20多歲)那麼旺盛,减肥變得更難,稍不注意運動就會長膘。
再加上婚後沒有了“吸引异性”的擇偶壓力,男性開始不那麼注重外表,把更多重心放在事業上,曾經堅持的跑步、游泳、健身的頻率大幅下降,久坐加班、應酬成為家常便飯。回到家,累得只想在沙發上躺屍……
這樣下去,不“幸福肥”才怪!
還有兩性專家分析,如果胖胖的老公突然瘦下來,反而是危險信號——搞不好他在外面有別的狗了……女人們,知足吧!
看到這裡,仿佛聽到了小仙女們一聲長歎:自己親手喂的,還能送人咋地?
(來源:@_夢呢)
對於蘋果型肥胖判斷標準,目前有一個公認的名額:
圖片來源:騰訊醫典
雖然啤酒肚有“啤酒”兩個字,但啤酒並不是罪魁禍首,相對於其他酒類來說,啤酒的熱量更低。
但這並不表示你可以開懷暢飲了。你有沒有覺得奇怪,啤酒可以連著喝下一打,但白開水就不能呢?
這是因為啤酒利尿,水分可以輕易隨尿液排出,糖分也會被快速吸收,因而啤酒很容易就“消掉”了。
更可恨的是,它還會新增食欲,喝啤酒時難免會再來點下酒菜——燒烤、炒花生、小龍蝦,讓你不知不覺就容易吃多了。
如果你天天喝著啤酒擼著烤串唱著歌,還不運動,這無處安放的熱量,不胖你誰胖呢。
圖片來源:騰訊醫典
男性更常見的啤酒肚,還有一個原因:基因遺傳。
因為性別的遺傳因素,男性啤酒肚發生率要高於女性。也就是說:吃在於你,胖瘦在天,橫批:無能為力。
別以為啤酒肚只是讓你看起來油膩而已,它很可能是你危險的健康殺手:患心血管疾病、高血壓、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病的風險大大新增,腦溢血和腦梗塞等疾病,在“啤酒肚”男性中也很常見。
所以,還不趕緊管住嘴,邁開腿?
二、“糙漢子”,老得快
大多數人對油膩大叔還有一個印象就是皮膚粗糙,比起同齡女生看起來更老。
(來源:@蔡徐坤不愛我還會愛誰呢呵)
影響我們皮膚好壞狀態的因素很多,如精神因素、生活作息、化妝品等等。而在防曬這件事上,油膩大叔從來是“不拘小節”。
紫外線是皮膚損傷的主要原因,長期曬太陽,有可能出現日曬傷、光老化,甚至是得皮膚癌。
護膚產品、防曬產品的天空幾乎是女性撐起來的,在打傘、戴帽子、戴墨鏡等物理防曬上,女生也比男生做得更精緻,相比之下,很多直男對太陽傘則是十二分的嫌弃,覺得這樣不够man。
圖片來源:騰訊醫典
實際上,紫外線會傷害皮膚,都是一視同仁的,哪怕你出門來回取個快遞,買個水果的時間,紫外線都會損害皮膚。
所以油膩大叔看起來皮膚粗糙,比同齡女生看起來“更老“,真的再正常不過了。
三、髮際線後移
估計很多人看到這裡,內心頓時湧起無數淒涼……
髮際線後移+發福,再帥的男生也抵不住啊啊啊!
相對於女性,男性更容易脫髮,因為男性分泌的睾酮比女性多,而毛囊則會因為睾酮的刺激萎縮。
脫髮的原因有很多,環境、各種精神壓力、睡眠、飲食等等,對於男性來說,最常見的脫髮還屬“雄激素性脫髮”。
這類脫髮,最大的罪魁禍首是遺傳基因,基因使雄性激素分泌异常,在雄激素的作用下,皮脂腺和毛囊都會產生影響:皮脂腺變肥大,從而產生更多的油;毛囊變小,從而使得長出的頭髮變短變細,更慘的是,還沒長到足够長,頭髮就掉了。
即使這樣,還要告訴大家一個慘痛的真相:雄性激素脫髮沒辦法預防,一旦發生,無法逆轉,而且不治療禿髮會逐漸加重。
可以試試外用內服兩手抓:
非那雄胺是治療男性雄禿的口服非處方藥;
米諾地爾是外用藥,能擴張頭皮血管,促進毛髮生長。
如果效果不太好,就試試植發吧,實在不行,剃個光頭也是不錯的辦法。
圖片來源:騰訊醫典
*本文內容為健康知識科普,不能作為具體的診療建議使用,亦不能替代執業醫師面診,僅供參考。
*本文版權歸騰訊醫典所有,未經授權禁止媒體轉載,違規轉載將依法追究法律責任。歡迎個人轉發至朋友圈。
*歡迎微信蒐索並關注公眾號“騰訊醫典”,獲取更多健康科普知識。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