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內蒙古農民撿到一枚神秘銅印,16年後卻主動獻給國家

内蒙古 94℃ 0
摘要:1958年3月,內蒙古武川,一個村民因家中房屋老舊就動了修葺的念頭,誰曾想才剛動工,就從土裏撿起了一枚銅印,他趁著周圍人不注意,收入了囊中。而這一次,內蒙古武川縣出土了這枚方形銅印才證實了三公主監國的確切歷史,可謂意義非凡。如今,這枚監國公主銅印作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於內蒙古博物館中。

1958年3月,內蒙古武川,一個村民因家中房屋老舊就動了修葺的念頭,誰曾想才剛動工,就從土裏撿起了一枚銅印,他趁著周圍人不注意,收入了囊中。

神秘銅印保管16年,竟然是元朝文物

當時,這個五家村的村民到了家中,拿出銅印一看,卻發現這個銅印的造型顯得極為古樸與厚重,印面上的文字歪歪扭扭,顯然不是常見的文字書寫管道。這個村民雖然讀過幾年書,但仔細看了好幾遍,思來想去之下,居然還是無法認出印面上的文字。

這個村民雖然見識不多,但也知道這個物件想必價值不菲,也就將它藏在了自己家中。只是,“好奇心”有時候真的會“害死猫”,這個村民雖然本不想將自己撿到古印的事情讓別人知曉,但他太想知道答案了,也就請村裡面有見識的老人幫忙“掌掌眼”。

可惜,卻還是一無所獲。就這樣,帶著這個古印的謎團,時間過去了16年。

16年後的某一天,也即1974年,當地文物保護部門下鄉調研,在途徑五家村時聽說了這個銅印的事情。在費了一番功夫後,專家們數次登門,可算讓村民從家中拿出了銅印。

專家們圍在一起觀察銅印,結果這一看可了不得,這枚銅印中看上去歪歪扭扭的文字其實是蒙文,而銅印則是成吉思汗之女的印章,這無疑是分量極重的文物。

大概是出於保護文物的考慮,專家們對這個撿到銅印的村民動之以情,曉之以理,村民覺得文物確實該歸國家所有,也就將這枚自己收藏了16年的銅印捐獻給了國家。

那麼問題來了,這枚印章的主人究竟是成吉思汗的哪位女兒呢?為何專家們一致認為這枚銅印價值非凡呢?

這枚銅印的印面為正方形,邊長經量測為10. 8釐米,鈕高約6釐米,重約1.4千克,通體由黃銅製成。在這方形印面中,則以刻九疊篆“監國公主行宣差河北都總管之印”,共3行14字。

那麼監國公主究竟是何人呢?

據史書記載,監國公主其實是成吉思汗的三女兒阿剌海別吉。此人當真是巾幗不讓鬚眉,絲毫不遜色於他的兄弟們。只不過由於史書記載不全,導致她的名號不如成吉思汗的其他兒子,比如拖雷、窩闊台、察合臺、術赤等。

壺蓋公主:居功至偉,穩住蒙元大後方

阿剌海別吉,又被成吉思汗封為了“壺蓋公主”,這居然還牽扯出了丘處機的一樁故事。

當時,在成吉思汗的統領下,蒙古大軍在戰場上無往不利,但丘處機卻認為蒙古大軍在戰場上往往只知道殺戮,會引起更多的反抗,就以自己手中的一把酒壺向成吉思汗的諸位大將發問。

當時,丘處機問道:諸位將軍試看我手中之壺的何處部位最重要呢?

木華黎、赤老溫、博爾術分別認為壺身、壺嘴、壺把最重要,分別對應了他們的武力征服思想、賞賜分配思想和權力掌控思想。

丘處機搖了搖頭,結果這時候阿剌海別吉作為公主,卻出來說道:壺蓋最重要。

阿刺海別吉認為:壺蓋可以打開注水,也可以蓋上後防止溢出,這就像我們的統治一樣,要時時勤懇,時刻警惕,方能施政得當,長治久安。

這位公主的短短話語深得成吉思汗和丘處機的認可,囙此被封為了“壺蓋公主”,後來在蒙古大軍西征期間,以公主的身份履行監國的重責,有效穩固了蒙古帝國的後方。以至於後來的《元史》中明確記載道:

“師出無內顧之憂,公主之力居多”。

默默無聞的公主,銅印證明了她的功績

那麼地位如此顯赫的公主為何在史書上反而默默無聞呢?

其實,這是因為對於蒙古及元朝的歷史記載主要常見於《元史》。而這《元史》的編撰時間是在明朝,偏偏明朝文人男尊女卑思想還是較為明顯的,囙此也就沒有給這位曾經大權在握的公主單獨立傳,只是散見於元朝將領大臣中的一些零星記載。

而這一次,內蒙古武川縣出土了這枚方形銅印才證實了三公主監國的確切歷史,可謂意義非凡。這枚監國印足以說明了蒙元統治者們對她的信任,是研究當時蒙元權力變動的重要歷史文物。

如今,這枚監國公主銅印作為國家一級文物,收藏於內蒙古博物館中。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