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龍蝦沿長江擴散40年,已抵達川渝,“外來身份”引人擔憂?

江苏 68℃ 0
摘要:說起小龍蝦,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麻辣鮮香的風味簡直讓年輕一代欲罷不能。國內的小龍蝦最早出名於江蘇省盱眙縣的十三香小龍蝦,後來借由湖北省“出道”,成為了全國著名的現象級“網紅水產品”。然而,深受消費者歡迎的小龍蝦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外來物種,還被列進了全球最具威脅性的100種外來物種名錄。如今,外來的小龍蝦已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紮根,以湖北、江蘇、安徽等地的野外水域最為常見。

說起小龍蝦,大家肯定都不陌生,麻辣鮮香的風味簡直讓年輕一代欲罷不能。國內的小龍蝦最早出名於江蘇省盱眙縣的十三香小龍蝦,後來借由湖北省“出道”,成為了全國著名的現象級“網紅水產品”。

然而,深受消費者歡迎的小龍蝦其實是不折不扣的外來物種,還被列進了全球最具威脅性的100種外來物種名錄。如今,外來的小龍蝦已經在長江中下游地區廣泛紮根,以湖北、江蘇、安徽等地的野外水域最為常見。

在雲南、四川、貴州等地的部分江河濕地中,小龍蝦還成為了最主要的優勢物種,氾濫趨勢越來越明顯。以貴州的威寧草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為例,由於小龍蝦過度繁殖,這裡還曾上演了幾場激烈的“人蝦大戰”,引發了專家們對本土生態系統的擔憂。

瘋狂擴張的小龍蝦

小龍蝦的學名是克氏原螯蝦,它的“老家”位於美國南部以及墨西哥的北部地方。在原產地,小龍蝦還算是“老實本分”,但到了其他地區就開始“興風作浪”了。現時除了南極洲和澳大利亞以外,所有大陸都能發現這一物種的身影,人為介導是最大的擴散因素。

小龍蝦具有很强的生態可塑性,在惡劣的環境中也能够生存繁殖,而且只需要3-5個月就能發育成熟,雌蝦的抱卵數量多達500~2000枚。按照10%的孵化率來計算,平均一尾雌蝦的最終能抱仔50~200尾,繁殖力強悍,入侵風險很高。

以非洲大陸為例。由於水族貿易和水產養殖的需求,小龍蝦在上世紀70年代從美國的路易斯安那州起航,被人為引到了非洲的肯雅——這也是數百萬年以來人類首次將淡水小龍蝦引入到非洲大陸。

在之後的幾十年時間裏,小龍蝦還被陸續引到了埃及、尚比亞、南非、蘇丹、烏干達等地。值得一提的是,發生在奈瓦沙湖的小龍蝦事件,還在全球範圍內引起了巨大的轟動。

奈瓦沙湖是東非大裂谷東支的一個湖泊,周邊水草植被豐富,非常適合小龍蝦的生長繁殖。由於環境適宜並且缺少天敵,小龍蝦的種群規模在這裡不斷發展壯大,啃食了淺灘處的大量水生植物——而這些植物原本是當地的土著魚類的食物來源以及產卵場所。

有人可能會問了,為什麼非洲人不用吃的管道解决氾濫的小龍蝦呢?

首先,很多非洲人都從心理上懼怕小龍蝦,更不敢將其作為食物,想要像亞洲人一樣在餐桌上消滅小龍蝦並不現實。其次,非洲的烹飪管道以簡單的白灼為主,缺少高級的料理廚師,很難將小龍蝦的風味拿捏到位,烹飪後的口感確實乏善可陳。

中國小龍蝦的來歷

中國小龍蝦的來源可以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而早在1927年,日本就已經率先從美國的新奧爾良引入了這一物種。

在中國大陸地區,江蘇南京一帶最先從日本引入了小龍蝦。當時國內市場的消費需求並不像現在這麼高漲,消費者的購買欲望普遍不積極,囙此養殖的規模和產量也一直不溫不火。

在八九十年代,湖北、江蘇等地的農民還一度將小龍蝦視為外來害蟲。這是因為野生小龍蝦非常喜歡在田埂上打洞,導致水稻田保水困難,讓農戶們很是頭疼。另外,小龍蝦還會夾斷水稻秧苗的根莖並以之為食,導致糧食大幅度減產,這也是野生小龍蝦不受待見的原因。

小龍蝦在中國的擴散路徑

90年代末期,江蘇、湖北等地的農戶“突發异想”,對傳統的水稻田進行了升級改造:將稻田的排水渠加寬加深,在稻田的四周挖出了一條環形溝渠。

這樣一來,小龍蝦就能够在環溝深水中活動,而水稻則在淺水中生長,將兩者的衝突降到了最低,是一種“種養結合”的綠色生產模式。到了2006年,湖北省政府將“稻田養蝦”模式作為典範,在全省範圍內大力推廣,這使得湖北一躍成為了中國乃至全球最大的小龍蝦養殖基地。

2021年春,養殖戶將小龍蝦苗放入水稻田

在養殖產量上,上世紀90年代的我國養殖的小龍蝦只有6700噸左右,2019年就達到了驚人的208.9萬噸。其中,湖北省的小龍蝦產量高達90多萬噸,牢牢佔據著整個產業的半壁江山,堪稱“小龍蝦一哥”。

正當小龍蝦產業火遍全國的同時,養殖逃逸和自然傳播的現象也在不斷發生。調查表明,小龍蝦的野生種群逐漸擴散到了長江中下游沿岸的大部分地區,如今正朝著長江中上游擴散,現時已經抵達重慶、四川等地,防控形勢不容樂觀。

“汛期不吃小龍蝦”

不可否認,小龍蝦確實營養美味,風味十足,深受消費者喜愛。然而一旦到了野外環境,不受約束的小龍蝦也很容易釀成災禍。

小龍蝦是一種典型的雜食性動物,能够攝食各種藻類、有機碎屑以及水生昆蟲,還會攝食小型魚蝦,對食物基本不挑剔(生態幅寬)。需要警惕的是,如果小龍蝦攝食了大量的有毒藻類,毒素就會在小龍蝦體內不斷富集,蝦頭和蝦黃部位的毒素含量往往最高。

消費者在不慎食用富含毒素的小龍蝦後,就有可能引發橫紋肌溶解症,嚴重的還會導致腎衰竭。2010年,南京市共有23人中招,2016年全國有130多人中招,甚至還有人被下了病危通知書。

專家們認為,食用小龍蝦導致的橫紋肌溶解症和2010年、2016年的南方水灾有關。當年的洪水導致人工養殖的小龍蝦逃逸到野外,而在夏季“水華”頻發的時期,這些小龍蝦由於攝食大量的有毒藻類而成為“毒物炸彈”,人們誤食之後就有可能中招。囙此,民間也有“汛期不吃小龍蝦”的說法。

長江流域洪澇災害頻發,小龍蝦也有一定“責任”?

小龍蝦是一種典型的穴居生物,個個都是打洞能手。我國有句老話,“千里之堤,潰於蟻穴”,事實上,小龍蝦的打洞能力比螞蟻還要更勝一籌,對長江沿線土質堤壩的威脅相當大。

小龍蝦的兩種洞穴類型,85%的洞穴都只有一條隧道

一般而言,小龍蝦打洞主要是有兩種原因。第一是當天氣過熱或過冷時在水邊打洞,這是為了避免高溫和低溫的脅迫,創造出合適的生存條件;第二則是在繁殖期間打洞,這是為了方便產卵並為後代提供庇護所。

國內有研究指出,當小龍蝦長到1.2公分時就已經具備挖掘洞穴的能力了,此時洞穴的結構都相對簡單,大多只有一條隧道,位於水面上下10公分左右。相比之下,成年的小龍蝦打洞能力更加強悍,洞穴深度一般在50~80cm左右,堪稱“打洞狂魔”。

在一年當中,小龍蝦的打洞行為在7-10月最為活躍,在養殖期間因為打洞而逃逸的現象時有發生。另外,7~10月同樣是南方降水集中的時期,這一時期加强對堤壩的檢查巡視,及時加固修補尤為重要。

結語

近幾年來,小龍蝦的分佈範圍已經擴散到我國20多個省區,在池塘、溝渠、濕地等多種生境中成功建立了野生種群。在貴州、雲南等地,野生小龍蝦的氾濫已經引發了局部災難,對當地的生態造成了嚴重破壞。

野生小龍蝦

小龍蝦從引入到廣泛建群,前後已有90多年的時間。針對小龍蝦的野生種群,現時還沒有有效的防控措施,野外群體的繁殖情况急需進一步監測調查。

對於野生小龍蝦的防控,您有什麼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