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年被吃掉110萬公斤,花斑裸鯉資源告急,黃河亂成“一鍋粥”?

青海 63℃ 0
摘要:說起鄂陵湖,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其實在整個黃河上游,鄂陵湖是面積最大的高原淡水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花斑裸鯉曾是鄂陵湖中很常見的黃河土著魚種,然而在2004年這種土著魚卻陷入了巨大的生存危機,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了重點保護的物種。為了滿足生產經營的需求,從1960年開始,鄂陵湖的花斑裸鯉被大規模開發,成了當地漁民的“財富密碼”。

說起鄂陵湖,可能知道的人並不多,其實在整個黃河上游,鄂陵湖是面積最大的高原淡水湖。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花斑裸鯉曾是鄂陵湖中很常見的黃河土著魚種,然而在2004年這種土著魚卻陷入了巨大的生存危機,被《中國物種紅色名錄》列為了重點保護的物種。

紮陵湖區點陣圖

黃河上游是黃河土著魚類的主要分佈區,僅青海省境內就有22種土著魚類。在60年代之前,整個黃河上游的漁業資源基本上還處於未開發的狀態。為了滿足生產經營的需求,從1960年開始,鄂陵湖的花斑裸鯉被大規模開發,成了當地漁民的“財富密碼”。

花斑裸鯉的危機

花斑裸鯉雖然經濟價值高,但生長速度卻非常緩慢。青海省生物研究所的水質檢測資料顯示,紮陵湖的水溫常年較低、氮磷含量不高,營養貧瘠,天然餌料不充足,這些因素都導致裸鯉的生長速度很慢。

紮陵湖

一條花斑裸鯉經過4年的時間才能長到200克,對應的體長只有20公分;經過10年的生長,花斑裸鯉的體重也只有450克左右,對應體長為30公分。除了生長慢,花斑裸鯉的性成熟年齡也很晚(3-4年性成熟),而且繁殖力低下,囙此種群資源一旦被過度開發就需要很長的時間才能恢復。

花斑裸鯉

資料顯示,1960年時鄂陵湖的漁業產量達到了262噸,但到了1962年就急速下跌到了70噸。當時鄂陵湖周邊的漁民並沒有“捕大留小”的保護意識,在開發過程中也沒有控制捕撈量,基本上是能捕撈多少就捕多少。

在整個黃河上游,花斑裸鯉都曾是最重要的捕撈對象之一。在短短3年的時間裏,黃河上游花斑裸鯉的捕撈量就超過了1100噸,這其中既包括漁場的過度捕撈,也包括個體漁民的非法捕撈。

在黃河中下游,過度捕撈的現象也普遍存在

人為捕撈量遠遠超過了自然群體的繁殖量,這是花斑裸鯉陷入危機的主要原因。眼看著鄂陵湖馬上就要陷入“無魚可捕”的狀態,當地政府緊急叫停了對花斑裸鯉等土著魚類的生產性捕撈,並在之後的十餘年裏進行封湖育魚,以期恢復資源。

1996年,花斑裸鯉等土著魚種正式被列進了《青海省重點保護水生野生動物名錄》,成為了當地政府重點保護的對象。

工作人員在救助擱淺的花斑裸鯉

但在經濟利益的誘惑下,周邊還是有不少居民鋌而走險,為了能捕到魚甚至不擇手段、不計後果。即便在保護力度空前的當下,毒魚、炸魚、電魚的管道還是時有發生。

近年來,隨著黃河上游旅遊業的發展,品嘗當地特色的土著魚已經成為了吸引外來遊客的主要手段。遊客們對黃河土著魚的生存現狀往往缺少認知,這就給了不良商家“可乘之機”,珍稀的土著魚轉身一變就成了美味的“特色魚”。就連大名鼎鼎的青海湖裸鯉(又稱湟魚,同樣也是青海省的重點保護魚類)也沒能逃脫被非法售賣的命運。

青海省政府每年都會放流大量的湟魚魚苗,現時的資源量已經達到10萬噸左右

花斑裸鯉的另一個威脅:外來物種入侵

和非法捕撈同樣棘手的,還有外來物種的入侵。據調查,黃河上游的外來魚類有20多種,其中大多數都是作為養殖品種引進或移植的,比較常見的有池沼公魚、虹鱒、高白鮭、大銀魚等等。

以虹鱒為例。在上世紀90年代,青海的水產企業從丹麥引進了這一品種進行養殖。虹鱒是典型的冷水魚,喜歡水質清爽、溶氧量高的清潔水體,黃河上游的水質條件非常適合虹鱒的生長肥育。

外來物種虹鱒

在龍羊峽、李家峽等6座上游水庫中,虹鱒魚的養殖規模相當龐大,每年產量超過1.4萬噸。這些虹鱒魚都被養在開放式的網箱中,逃逸事件不可避免。據羣衆反映,現時黃河貴德段的虹鱒已經非常常見,是當地釣獲最多的外來魚種,而且個頭普遍都很大。

更讓專家們擔憂的是,在黃河上游的多個增殖放流網站,花斑裸鯉魚苗的放流長度大多都在6~8公分之間,而虹鱒魚恰恰喜歡攝食這一規格的小魚。從2010年開始,青海省漁業環境監測中心在黃河上游放流了大量的花斑裸鯉魚苗,部分魚苗很有可能會被逃逸的虹鱒捕食。調查虹鱒對放流魚苗的捕食强度,是現時急需求證的科研任務。

被釣獲的幼齡虹鱒

事實上,盛產虹鱒的龍羊峽水庫,在過去就曾是花斑裸鯉的自然分佈區。在80年代,花斑裸鯉是龍羊峽水庫最重要的經濟魚類,捕撈產量占總漁獲量的80%。然而2007年的調查卻顯示,龍羊峽水庫中的花斑裸鯉資源量已經大幅下跌,漁獲量僅占捕撈總量的30%左右。

在20多年時間裏,龍羊峽水庫中花斑裸鯉的資源量下降了50%左右,這不僅僅是過度捕撈的結果,外來物種的競爭與捕食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盲目放生,毀掉了黃河的原生生態?

在黃河上游的支流中,存在著不少的盲目放生現象,比如在湟水水系中的虹鱒就是當地羣衆在放生時帶入的。在人為放生的魚類中,有很多種類都具有很大的生態威脅,比如雀鱔、革鬍子鯰、大口黑鱸等兇猛的肉食性魚類。

大口黑鱸

在民間自發組織的放生活動中,大多數都忽視了基本的生態準則。缺少了天敵的制約,放生外來物種就無異於“放虎歸山”,此時的“放生”也就成了“殺生”。調查顯示,現時至少有17種外來魚類已經能够在黃河自然繁殖,其種群擴張勢必會對土著魚類帶來衝擊。

在整個黃河流域,放生已經成為一種很常見的現象,外來物種也已經“形成氣候”。甚至有專家指出,黃河流域的原生生態已經不復存在,原生魚的群落結構被外來物種攪成了“一鍋粥”。對於那些能够自然繁殖的外來物種,還需要進一步加大監測與調查力度,以免造成無法挽回的生態損失。

黃河寧夏段

總之,無論是非法捕撈還是盲目放生,這些行為都在篡奪土著魚保護的成果。就現時而言,很有必要加强民間的科普宣傳工作,提高群眾的生態保護意識,這樣才能减少非法捕撈和盲目放生的現象發生。

對於花斑裸鯉等黃河土著魚的保護,您有什麼好的建議?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