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1月,新四軍在安徽南部的茂林地區遭遇國民黨軍的包圍襲擊,除兩千餘人突圍外,其餘新四軍大多葬身敵手。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
皖南事變之後,國共兩黨關係逐漸走向破裂。
事實上,對於皖南事變,國共雙方各有說法。國民黨方面認為新四軍違抗中央命令,必須予以懲治,延安方面則把這次事變當作國民黨蓄謀已久的陰謀,認為國民黨亡我之心不死。不過,近年來隨著大量史實資料的披露,國民黨並非一開始想要消滅新四軍,皖南事變的悲劇經歷了一個不斷摩擦、對抗的過程。
據資料記載,皖南事變發生的三個月前,新四軍江南縱隊按照延安的命令,挺進蘇北地區,同國民黨韓德勤部發生武裝衝突。隨著摩擦事件的陞級,韓德勤部企圖一舉消滅江南縱隊,為保存革命火種,江南縱隊當即決定實施反攻。
1940年10月初,陳老總率軍攻佔黃橋和薑堰地區,並多次擊退前來支援的國民黨第八十九軍。在黃橋戰役中,國民黨第八十九軍軍長李守維也被我軍擊斃,這也是後來國民黨軍事集團政策轉變的一個重要原因。
早在皖南事變前夕,國民黨當局就明確命令南方各地的“殘餘武裝”接受國民政府的改編,然而,為保持軍隊獨立性,延安方面一再聲明,要保證黨對新四軍的獨立領導。這下子犯了蔣介石的忌諱,他認為新四軍既不服從中央指揮,又將部隊駐紮在南方腹地,實在是讓人如鯁在喉。
1940年10月19日,國民黨軍事委員會致電八路軍總部,對新四軍、八路軍發出最後通牒。他們要求新四軍、八路軍退出江北、江南地區,限期開赴黃河以北。如若不然,必將進行武裝打擊,這實際上是在黃橋之戰後期進行的一次輿論文宣,其目的就是迫使新四軍退出現有根據地,退回黃河流域。
為應對國民黨當局的武力威脅,朱總司令發出電令,只同意長江以南的新四軍轉移到江北地區。國民黨當局聞訊後,立即在何應欽、白崇禧的授意下,擬定了一份《剿滅黃河以南匪軍作戰計劃》,交由蔣介石審閱。
對於國民黨高級將領心裡的那些小九九,蔣介石心知肚明,儘管他也想一舉消滅心腹大患,但發動如此大規模的“剿共”戰爭,實在是不現實。囙此,蔣介石對這份作戰計畫一直一拖再拖,希望延安方面能給出令人滿意的解決方案。
老蔣的目的很明確,只要將八路軍和新四軍趕到黃河以北,拔掉眼中釘就行。至於軍事手段,不到萬不得已不能使用。但他沒想到,事關軍隊獨立性,誰也不能後退,要將革命烈士流血犧牲換來的根據地徒手讓人,根本不可能。於是,一來二去,雙方的談判陷入了僵局。
鑒於延安方面的強硬立場,國民黨當局决定啟用軍令部呈請的作戰方案。明眼人都能看出,一場關於國共雙方的軍事衝突在所難免,只不過沒想到這場衝突來得這麼快。
1941年1月,國民黨當局製造的皖南事變爆發。新四軍軍部及所屬部隊九千多人,在向北轉移途中遭到國民黨軍的圍攻。除過上文提到的兩千多人成功突圍以外,其餘將士大都壯烈犧牲或被俘。軍長葉挺在同國民黨當局談判時被非法扣押,而副軍長項英、參謀長周子昆則壯烈犧牲。
面對此種嚴峻局勢,我黨仍然克制底線,以抗日大局為重,積極與國民黨當局談判。在談判無果的情况下,我黨當即決定重建新四軍軍部,命令陳老總代理新四軍軍長,負責新四軍軍部的重建工作。
新四軍統一整編後,部隊迎來了高速發展的機遇期,其活動範圍遠遠超出中共中原局的管轄範圍。蔣介石自以為取消新四軍番號就能使我軍就範,可沒想到壞事變成了“好事”,這正印證了那句老話,“害人者,人必從而害之”。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