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蔣琬的故里在哪裡?這是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學者蔣京生通過多年搜集整理與研究,輯錄了大量史料,他得出的結論是,蔣琬的故里在全州。文稿分簡本與完全本。本平臺用的是簡本。
全州麻川蔣京生
(一)蔣琬
蔣琬,(西元193——246年)。字公琰,東漢末年人。少以才聞名於郡縣,弱冠隨劉備入蜀,初為廣都長。諸葛亮稱“蔣琬為政以安民為本,乃社稷之器”“公琰托志忠雅,當與吾共贊王業者也”,諸葛亮將其悉心培養,並密錶後主劉禪可以作為諸葛亮的接班人。建興十二年(西元234年),諸葛亮去世,蔣琬繼其執政,拜尚書令,又加行都護、假節,領益州刺史,再遷大將軍,錄尚書事,封安陽亭侯。延熙元年(西元238年),受命開府,加大司馬,總攬蜀漢軍政。為了完成諸葛亮未完成的心願,曾製定通過水路的管道對曹魏進行攻打的方案,但因為身體出現疾病並沒有成行。延熙九年(西元246年)病卒,諡號“恭”,葬今四川綿陽市西山。蔣琬是繼諸葛亮之後又一蜀漢名臣,與諸葛亮、董允、費禕合稱“蜀漢四相”。以其在政治,軍事上的卓越才能對維護劉備,諸葛亮死後的蜀漢政權的穩定,做出了傑出貢獻。深受蜀國人民的愛戴,敬重。
然而對於蔣琬的籍貫,《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薑維傳》原文“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也。弱冠與外弟泉陵劉敏俱知名。琬以州書佐隨先主入蜀,除廣都長”。毋庸諱言,當今學術領域,對蔣琬故里在今湖南湘鄉說認同度較高,《二十五史》、《辭海》《辭源》均承其所載:“蔣琬(?—246年),字公琰。零陵湘鄉(今湖南省湘鄉縣)人”。蔣琬是“零陵湘鄉”人,沒有疑問。因為陳壽所著《三國志》就是這樣記載的。但此“湘鄉”是否就是今天的湖南湘鄉市,還真不能簡單斷言琬公故里“零陵湘鄉”就是今天的湖南湘鄉。
(二)故里之爭
由於蔣琬是歷史名人,一直以來其籍貫均存在爭議。在時下歷史名人故里之爭日趨狂熱之際,其故里更成為多地競相爭奪的焦點,粗略在網上瀏覽一下,蔣琬故里竟然就有湖南湘鄉等地七、八處之多。且各地都有各地的證據,有的是一座寺或一座廟,有的是一條街,有的是一塊磚,眾說紛紜,真相莫辯。
雖然琬公故里有多地的說法,但歸納起來就只有三地,即三國時期的零陵郡湘鄉縣(包括今湘鄉市、雙峰縣、寧鄉縣)、泉陵縣(包括今永州市零陵區、祁陽縣、衡陽市的祁東縣)、和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
造成如此局面,這只能怪《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老先生寫蔣琬的籍貫過於簡略,只有“零陵湘鄉”四字。以及行政區劃的變動。才導致關於琬公故里是今何地而爭論不休。
這也和廣西方面疏於記載歷史及歷史名人有關,縱觀廣西歷史名人所載,唐宋時期記錄在册者寥寥無幾,唐宋以前更是難覓踪迹,像三國時期位列九卿之首的蜀漢鎮遠將軍、太常賴恭,神童周不疑等史書明明記載是零陵(今廣西全州)人,但在廣西歷史名人沒有隻字記載,以至於賴恭被認為是今永州人,周不疑離譜的被認為是今衡陽縣人。琬公故里被多地爭奪也就不足為奇了,
(三)蔣琬故里存在以下幾說
1、古湘鄉說:包括今湖南湘鄉的北正街、雙峰的井字鎮、寧鄉灰湯的泉灣。此說的主要理由是:《三國志·蜀書·蔣琬費禕薑維傳》載:“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也”。而湘鄉縣在東漢時屬零陵郡管轄的一個縣。清《湘鄉縣志》也將蔣琬列為本地歷史名人。除此理由再也找不到其他可以佐證琬公故里是今湘鄉的有力證據。有的只是一些傳說而已。雖有縣誌記載蔣琬為湘鄉人,但其他縣也有類似記載,故不能作為直接證據了。
現今的雙峰井字鎮為湘鄉析出。有傳說:“三國時,蜀丞相蔣琬家族集居於此,亦農亦商,儼然街市,故名蔣市,是現雙峰境內最早設立墟場之地。今縣域內黃龍大山有蔣峰嶺,嶺上仍存一古寺——蔣峰寺,當地人說此乃蔣琬少時讀書養性之所。當地有一些蔣琬的傳說,如蔣琬老年辭官還鄉,在伊家灣栽桑種麻,養魚做菜,與鄉鄰們同甘共苦”。
而實際上琬公是沒有老年還鄉的,延熙六年,因病上疏請退駐涪縣(今四川綿陽市)。延熙九年,病卒於任,且英年早逝,卒時才五十多歲。其墓在今四川省綿陽市西山公園。又何來的“老年還鄉,在伊家灣栽桑種麻,養魚做菜”之說。
現居住在雙峰的蔣氏只有走馬街鎮走馬村(忠雅堂)等為數不多的蔣姓人,並非井字鎮。再者琬公是雙峰人只是傳說,並沒有其他有力證據。
寧鄉灰湯的泉灣:此說的根據是,蔣琬原是零陵郡湘鄉人。但其後,蔣出生地泉灣劃入寧鄉。民國《寧鄉縣志》載:“蔣琬故宅在寧鄉縣北,古名伏虎廟,其祠有二處,一在縣北,一在灰湯。”另有相公潭、相公橋(以橋北為漢相蔣琬故里,故名)。相傳是蔣琬當年垂釣、洗馬故地。寧鄉縣今還有蔣琬路。當地還有蔣琬廟,相傳是蔣琬故里。琬之故居,就在灰湯泉灣,住宅周圍,茂林修竹,生機勃勃。
但將琬公列為今湖南湘鄉人一直以來都受到人們的質疑乃至於否定。絕大多數琬公後裔也不認可蔣琬故里在古湘鄉縣。如清永州《石角山古瓷記》載:“陳壽蜀志,謂琬,零陵湘鄉人,今湘鄉蜀長沙府,旣曰湘州之零陵,曰零陵之湘鄉,蓋指湘水發源之鄉,零陵山區域而言,非今之湘鄉縣也”否定了琬公故里是今湘鄉。祁陽縣志亦有類似記載。
籍貫指的是祖居地或原籍,指祖輩居住地或個人的出生地。又名祖居地或原籍,籍貫一般從父,個別從母系的,是指祖父及以上父系祖先的長久居住地或出生地。原籍地是原來的籍貫。而今湘鄉查不到有關蔣琬先祖居住的任何記載。
由上所述可以排除琬公故里是古湘鄉縣。
2、古泉陵說:包括今零陵芝山的千秋嶺、零陵水口山鎮西樓村石角崽、祁陽縣、衡陽祁東的磚塘鄉。這些地方在東漢時均屬於零陵郡泉陵縣。
零陵芝山的千秋嶺:認為琬公是永州零陵區人。其主要依據是《零陵縣志》將蔣琬列為人物傳第一人。零陵區水口山鎮西樓村石角崽被認為是琬公故里,且有《石角古瓷記》為證。光緒《湖廣通志·方外志》載,龍興寺“本漢蔣琬故宅”,該寺在永州芝山區千秋嶺。2005年6月,永州市芝山區複名零陵區,行政區域不變,區政府駐地不變。故千秋嶺現為零陵區。此地有蔣琬祠,唐代所建,“傳為其舊居地。此祠於日軍淪陷永州時被炸毀”。
《中華蔣氏通譜》(2014年3月)載:“蔣氏五十七世昕,字彥光。以才學名離開南京。曆任穎、益、湘、桐四州刺史,太史,七十二歲離任,後建樂安府於湘州零陵,公遂由舊宅零陵西鄉石角六甲之石角村遷永城太平門東丘居住,妻鄧氏生琬公(守零陵)和瑜公(徙江蘇宜興)。”並清單。“瑜公配鄧氏。蜀尚書鄧芝之女。生子秀斌、秀顯(字漢青、漢璉);繼配毛氏,封成國夫人,生子二”。永州零陵人,《零陵縣志》作泉陵即今永州零陵人;光緒《湖廣通志·方外志》載,龍興寺“本漢蔣琬故宅”,該寺在永州零陵區千秋嶺。此地有蔣琬祠,唐代所建,“傳為其舊居地。此祠於日軍淪陷永州時被炸毀”。《零陵縣誌》將蔣琬列為人物傳第一人。
祁東的磚塘鄉:清康熙《永州府志》將蔣琬列為祁陽縣人。
清同治《祁陽縣志·人物卷》載:“蔣琬,祁陽人”,查祁陽北隅磚塘烟合嶺(今衡陽市祁東縣磚塘),系永昌縣故址,遺跡猶存,有古碣鐫“蔣琬故里”四字。”民國初年,磚塘鄉又出土上書“漢丞相蔣琬故里”碑刻一方。這一出土物證,證明蔣琬是祁東磚塘人。遺憾的是出土碑刻沒有保存,也無此碑系何人,何年代所刻的考證。
蔣琬故里在古泉陵的說法似乎理由充分,證據頗多。但這些縣誌、府志、譜載均始於清時,正如《石角山古甆記》所載:“是則子厚之搜寄未及公琰事蹟。宋熙寕間柳應辰有詩亦祗冩其清礦,而漢相古迹不贅一詞餘上”。柳宗元所著《永州龍興寺東丘記》之東丘“是一塊龕屋之外的廢地”並未言及此處有蔣琬故居和東丘書院。由此可見唐宋以前是沒有“琬公是今零陵人”的任何記載的。
其實陳壽的《三國志》一句“蔣琬字公琰、零陵湘鄉人也。弱冠與外弟泉陵劉敏俱知名”就已經排除了蔣琬是古泉陵人的說法。因為蔣琬籍貫是“零陵湘鄉”而非“零陵泉陵”。《三國志》中的劉敏、黃蓋其籍貫均有泉陵字樣,這兩位是今零陵人無可置疑。如蔣琬是“泉陵人”其籍貫不可能誤寫成“零陵湘鄉”。應該也是“零陵泉陵”才對。再者零陵《蔣氏宗譜》其世系記載存在重大硬傷,所以也就排除了琬公故里在今零陵以及祁陽、祁東的可能。
3、古零陵說:今廣西全州縣。
排除了蔣琬籍貫為今湖南湘鄉及今零陵的說法,結論只有一個,那就是蔣琬故里在古零陵縣,即“零陵零陵”(零陵郡零陵縣)人。這就涉及到郡縣同名的問題。史志遇到此類籍貫時,通常是直接寫縣名,舍去郡名。例如當今:楊開慧烈士籍貫為“長沙板倉”(長沙縣板倉),而非“長沙長沙”(長沙市長沙縣)夏明翰烈士籍貫為湖南衡陽,而非衡陽衡陽(衡陽市衡陽縣)。同理籍貫是古零陵郡零陵縣人,不會寫成“零陵零陵”,而是直接寫成“零陵人”或者“零陵某地人”。
全州縣有姓氏約240姓,但蔣、唐兩姓幾乎占總人口的一半,其中蔣姓幾乎占全州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們大多數是三國丞相蔣琬的後裔。全州境內有蔣琬毛氏夫人墓。蔣琬逝後,其子孫基本上回到了全州。由於歷史的變遷,導致人們對蔣琬原籍不是很清晰,現在有眾多的說法。但從現有史料來看,蔣琬原籍是全州(古零陵縣)似乎最有說服力。也許是這個原因,全州縣新修的文化公園,已經正式將蔣琬列為全州籍。全州文化公園是官方辦的,這就代表了官方的態度。
除以上三種說法以外還有一說: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新壩鎮蔣家坪,網絡記載“1974年冬,“農業學大寨”期間,出土籮筐大的鐵吊罐16個,在熊榮方門前挖出漢代青磚;坪中有宋代年間種植的桂花樹,至今依然四季常青、鬱鬱蔥蔥,八月桂花開、香飄十裡外;桂花樹下葬有蔣八鬥圓柱體墳墓一棺,有碑高2.5米,據載,蔣八鬥是三國蜀漢著名政治家安陽亭侯蔣琬之弟,蔣琬初隨劉備入蜀,後為諸葛亮所重,蔣八鬥遂入諸葛亮幕僚。後因蜀漢軍敗,蔣八鬥落入此坪,由此便有“蔣家坪”之稱謂,此名沿用至今。明末清初,紫陽城因連年戰亂,城垣俱損,準備將縣城遷入蔣家坪,後因遠離漢水未果”。
此蔣八鬥是否是三國蜀漢丞相蔣琬之弟有待進一步考證,因為史、志以及琬公後裔家譜均無此記載。再者“文革“期間,蔣八鬥墓碑、鷹子石、水桶粗的百米紅刺藤等文物景觀均被破壞或銷毀。考古專家入坪鑒定此坪為漢代駐軍遺址。”囙此沒有直接證據證明蔣八鬥就是琬公之弟。即便蔣八鬥是蔣琬之弟,也不能證明此“蔣家坪”就是蔣八鬥原籍。而只是蔣八鬥因蜀漢軍敗,才落入此坪,由此便有“蔣家坪”之稱謂,所以說琬公故里在“陝西省安康市漢濱區新壩鎮蔣家坪”毫無依據。
(四)、琬公故里在今全州的有力證據
筆者通過查閱大量的史、志,文獻及蔣氏宗譜得出結論,排除了蔣琬的故里是古湘鄉縣和古泉陵縣的可能。只有古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這一說法能够成立。考實蔣琬故里在古零陵的理由有以下幾點理由:
1、蔣氏家譜載:“琬父昕公居零陵,葬石燕山”。
家譜是家族史的重要依據,為研究歷史人物提供有力支撐。那麼此零陵及石燕山是今何地呢?據中國古地名記載,零陵有兩處。一個是縣治設在今廣西區全州縣鹹水鄉的“零陵縣”,秦始皇二十六年即西元前221年始設的零陵縣,西漢漢武帝元鼎六年即前111年增設零陵郡,此零陵縣治亦為郡治;隋文帝開皇九年即589年撤銷此零陵縣併入湘源縣,今廣西全州咸水--零陵縣共存在了810年(前221-589年)。另一個就是縣治設在今湖南省永州市零陵區的“零陵縣”,西漢漢武帝元朔五年即西元前124年置縣級泉陵侯國,東漢光武帝建武元年即25年,零陵郡治遷至泉陵侯國,並改泉陵侯國為泉陵縣,隋文帝開皇九年即589年改泉陵縣改為零陵縣,此後“零陵縣”一直沿用到1984年6月,前後沿用了1395年
也就是說東漢時的零陵是今全州。而今零陵在東漢時為泉陵縣。籍貫通常指的是縣,所以說琬父昕公居零陵就是居住在古零陵縣,並非泉陵,也非湘鄉。
“零陵石燕山”又在何處呢?《讀史方輿紀要全州》篇載:“獅子岩州西四裏。即湘山之支峰也。石徑窄狹,中高廣,可容數百人。又西十裏有龍隱岩,一名龍雲岩,岩室虛敞,地名石燕岡。龍岩,在州北十五裏,虛明深窈,有飛泉百餘丈,縈紆如練,一名漱玉岩”。此石燕岡即今全州龍水鎮橋渡村玉屏山旁,地名因“地產石燕,逢雨則飛”故名石燕岡,也叫石燕山。
由此可見琬公之父生居全州,死葬全州。蔣琬的籍貫自然就是今全州了。
2、歷朝均有蔣琬故里在古零陵縣(今全州縣)的記載
全州漢為零陵、洮陽縣,隋並置湘源縣,五代相繼改為湘川縣、清湘縣,屬全州,明廢清湘縣入全州。民國初改全州為全縣。1959年改稱全州縣
全州縣在隋唐時期為湘源縣。文定公蔣冕(明,大學士)《蔣氏受姓之地並吾宗所自出考》“又按湘源舊志載,蔣公順之祖忠良號龍溪,,生三子,少曰炎,公順父也。炎之族兄曰元夫,嗜學善屬文,遊張南軒、陸象山之門,作本宗譜系,遠近世數凡一千四百餘年,歷歷可考。遠祖秀,東漢末來居零陵,四傳為蜀大司馬安陽候琬。”由此可見隋唐時期就有蔣琬先祖居零陵縣的記載。
宋.端平元年禮部尚書蔣滿撰《石龍潭碑志》載:“漢有諱琬者,事蜀,因置產於零陵之湘源(湘源是全州舊稱)。魏明帝太和元年丁未(西元227年),因徙居於北鄉二十五裏石龍潭而居焉。時八大房子孫……易龍潭為梅潭。”蔣琬夫人毛氏是因蔣琬在零陵郡的湘源(全州古稱)的梅潭置有產業(房產、田產等),才在蜀漢國難後帶著小兒子蔣䝺遷徙到梅潭定居的。蔣琬若是今湖南湘鄉人,他當時也不可能在相距千里之外的梅潭置產。
明朝工部右侍郎蔣曙《竹塘遺稿》記載:“蜀漢丞相公琰本湘鄉人,而湘鄉實零陵郡屬,吾家之南今呼為改州者,其故地也,周遭城池一目了然。載在皇明一統志,亦既明備。”而後居“今地名曰梅潭者是也,蔣遂為湘源著姓”。(蔣曙為今廣西全州縣黃沙河鎮竹塘村人,其地在梅潭之南,僅幾公里之遙)、
3、湘鄉、衡陽、祁東家譜佐證
據湖南湘鄉沙溪、衡陽梅樹裏蔣氏譜載:“遠祖詡公,傳六世琬,從父佐公(注:因琬公世系亦存在爭議,導致琬父有昕公、佐公之說)官宰零陵,卜居湘鄉曲靜。”祁東磚塘《蔣氏宗譜》亦載:“以仕蜀琬,字公炎,從父佐公,官宰零陵曆居湘鄉之曲靜”,由“官宰”二字可以肯定琬公之父佐公是在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為官,為零陵縣縣令,而非零陵郡治所在地泉陵,更無可能是現今的湘鄉。(宰:一般指的是縣宰,縣宰即縣令,從而也就排除了琬公之父在零陵郡郡治所在地的泉陵為官的可能,一郡之長官為太守,亦可稱之守)。並選擇“湘鄉曲靜”為居住地。顯然佐公在零陵縣(今廣西全州縣)為官,决不會選擇遠在千里,既不是交通要塞,亦非風景名勝的湘鄉(現湖南湘鄉市)作為居住地的?即便是交通發達的當今,一個在今全州為官的人,也不會“卜居”今湘鄉吧!再就是“湘鄉曲靜”在今湖南省湘鄉市找不到對應的地點?
4、全州就是“零陵湘鄉”中的湘鄉
今存全州永歲鎮石岡村的蔣氏宗祠“燕窩樓”(此樓系蔣氏祠堂之門樓,西元1495年,蔣建德始籌建逝卒未成,其子蔣淦迨西元1511年中進士,後擢任工部侍郎。皇帝賜封他親自設計主持蔣祠樓修建而成,歷經滄桑風雨,現已有480餘年歷史),清·康熙丁卯科舉人、直隸大名府魏縣知縣蔣芾所撰的一幅對聯。其下聯內容有:“零陵湘鄉本全郡,殊名同地”。其中的“全郡”是指全州,意思很明顯:零陵、湘鄉就是全州。
亦有宣統二年庚戌春正月七二峯啖震樵者題《石角山古甆記》(此史藝文志石角古瓷記摘自湖南零陵水口山《蔣氏宗譜》360一361頁主編蔣漢昇)所載“湘源,全州也。湘水出粵西興安海陽山,《水經注》曰:陽海山,又曰零陵山,東流經全州至黃沙河,零西郷江水入焉,故零為湘口全陵地界,通稱湘郷”(此文段落標點為筆者所添加)也印證了,“湘鄉”就是湘源(全州縣的前身),湘水發源之地。
由此可以解釋蔣琬“零陵湘鄉”人,就是今全州人了。
5、江西紹錄公塑像碑文
2010年清明立於江西梅溪的紹錄公(蔣琬後裔,為今湖南大多數蔣氏先祖)塑像碑文載:“後晉天福癸卯年(西元943年)錄翁六十九歲帶著孫子仲南(三子遠莘之子)複歸楚南上湘曲靜(現在湖南零陵)守49世祖公(蜀大司馬琬公)舊址”此碑文應該是紹錄公後裔根據唐時舊譜記載所刻,這也自然包括了今湖南湘鄉、雙峰、寧鄉、湘潭、安化以及川渝等地的真公(紹錄公十八世孫)後裔所達成的共識。
仲南公回的琬公故里之“上湘曲靜”後面特意用括弧注明(現在的湖南零陵)。意思很明顯,提醒大家不要誤會此“湘鄉曲靜”是在今天的湖南湘鄉市;而是在零陵,這也就否定了琬公故里在湘鄉(包括雙峰、寧鄉)的說法。
唐時的全州還是屬零陵(永州)所轄的一個縣,而此時的湖南湘鄉早已不隸屬於零陵(永州)了。所以說紹錄公帶著孫子仲南(季子遠莘之子)複歸楚南“湘鄉曲靖”(零陵)之時,也就可以肯定仲南公回當時之“零陵湘鄉曲靖”就是現在的全州了。並非今湖南湘鄉。
6、綿陽縣誌
《三國文化研究》選登《綿陽縣志》所載《謁蔣恭侯祠墓詩》。其作者介紹。“本詩作者蔣琦淳,清代四川鹽茶道,為蔣琬同鄉,餘不詳”
我們是否可以通過蔣琦淳是哪裡人,來肯定蔣琬就是哪裡人了呢?在今天因為琬公故里沒有明確的地理位置,只能從側面來加以佐證。自然是值得借鑒的。
經查:蔣琦淳(1816-1876),又名琦齡、字申甫、號石月。廣西全州(今全州縣龍水鎮龍水村)人。詩人。出身官宦世家。祖父融縣訓導蔣勵常(注:為《梅潭蔣氏世譜》編者),父道光二年進士蔣啟敭。道光二十年庚子科(1840)第二甲第59名進士。性耿直,好論事,歷任翰林院庶起士、編修,九江、漢中、西安知府,四川鹽茶道、翰林、順天府尹等職。這就從側面佐證了蔣琬就是現今的全州人。而不是現今湖南湘鄉人。因為同鄉指的是同一籍貫的人(在外地時說)。原籍歸屬地小到一鄉,大到一省皆為同鄉。由此也就否定了琬公是現今的湖南人的說法。確定了琬公為如今廣西全州人的說法。
(漢封成國夫人毛氏墓誌)
《謁蔣恭侯祠墓詩》中有“夫人終故里,季子奉明祀,梅毓孫枝秀,瓜綿祖德純。龍潭遷歷歷,螽羽咏詵詵”(螽音zhōng、詵音shēn),這“夫人”自然指的是琬公妻毛氏夫人。說明夫人是在琬公故里終老的(此故里當然指的是琬公故里,而非毛氏夫人娘家,因為夫人為蜀人)。季子即第三子-蔣䝺。而事實上毛氏夫人最終的居住地及逝世地是在今全州縣梅潭。墓在今全州縣文橋鎮。梅毓孫枝秀的“梅”指的是梅潭村(因植有梅樹而更名石龍潭為梅潭)。龍潭遷歷歷之“龍潭”指的是石龍潭,《石龍潭碑記》載“龍潭即梅潭也”。這就完全確定了琬公故里就在古零陵縣(今全州縣永歲鎮梅潭村)了。
《三國文化研究》所載清代綿州左綿書院講席嚴履豐《漢蔣恭侯祠墓詩》。第一句“荊南才產何殊尤”就點明了琬公故里在荊南。三國時的荊州(吳屬)包括了現在的湖北南部、湖南大部。廣西北部。而荊南顯然指的是荊州南部,即現在的廣西北部及湖南南部,全州符合荊南這一地理位置,而湘鄉幾乎處於荊州中部,從這一點也排除了琬公是湘鄉人的可能。
7、《石龍潭碑志》
始祖原姓姬,後稷之裔。周公第三子伯齡封於蔣,今南京建康蔣
山並蔣山寺乃其地,子孫因以為氏。後代徙居山東。漢有諱琬者,事
蜀,因置產於零陵之湘源。魏明帝太和元年丁未,因徙居於北鄉二十
五裏石龍潭而居焉。時八大房子孫繁衍,欲於乾溪橋嶺斫一大梅樹為
舡渡江。未伐間,一夜烈風迅雷,將梅拔去潭中而植焉。至冬花浮水
面,清新可愛,因易龍潭為梅潭。其梅雖枯,至今尚存,枝出水口,
秋水澄清時猶可見也。後八大房子孫三百餘口,有一充衛吏目者失陷
官錢,將責,湘源長官前來追征。家中多犬,咬死長官。故家業破蕩,
累及眾房,是以搬移各處。今六山、歌陂、大路下,石陡岡等一百餘
村號樂安郡蔣姓是也。
時宋端平元年禮部尚書蔣滿謹撰
此碑誌清楚記載石龍潭(今全州梅潭)是琬公的置產地,也是琬公的居住地。時屬零陵郡洮陽縣轄地,這才有蜀國國破之時,琬公夫人毛氏攜季子和斌公(琬公長子)之子珩公,冒著極大的危險,返回琬公故里零陵(縣),並於西元275年攜季子移居洮陽石龍潭,毛氏夫人卒於晋武帝泰康十年十月,葬洮陽縣北昇鄉(今全州縣文橋鎮梅嶺頭)這段歷史往事。
綜合上述,可以肯定三國蜀相蔣碗故里在今廣西全州縣無疑。
2021年8月26日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