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鳳陽為濠州,是淮河流域一個毫不起眼的小地方,所轄不過四縣,明代之前鳳陽在史書中幾無記載,除在關於淮河流域戰爭的記載中被偶爾提及外,其他時候都是默默無聞,毫無地位。
然而,隨著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的橫空出世,作為龍興之地的鳳陽,它的地位就開始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不但知名度大幅度提升,且政治地位更是與日俱增。
在明代,鳳陽地位最頂峰的時候,就是差點成為明朝這個龐大王朝的首都。彼時,朱元璋開國不久,便提出了一個讓所有大臣都驚訝不已的計畫,那就是將鳳陽升格為中都,成為新興的大明王朝的首都。
為何將鳳陽升格為中都?朱元璋給出的理由很是冠冕堂皇,理由是南京“去中原頗遠,控制(北方)良難”,而“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鳳陽離中原甚近,且“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故而以鳳陽為中都,可以彌補定都南京而不能牢牢控制北方的不足。
從朱元璋的嘴裡,將鳳陽升格為中都,似乎真的是為了大明朝考慮。然而,所有人都清楚,鳳陽不但經濟落後,且無險可守,根本就不是最佳的定都之地。
朱元璋一心想將鳳陽定為中都,不過是私心作祟,無非就是“聖心思念帝鄉,欲久居鳳陽”,說白了就是想要炫耀。
為了營建中都鳳陽,朱元璋一改往日的節儉風,不但派遣朝中文臣第一人李善長親往督造,更是傾全國之力,調集百萬民夫前往鳳陽營建,並選取最好的資料,竭力想在最快的時間造出最富麗堂皇的中都。
之後,如若沒有出現那件事,鳳陽必定成為大明朝的新都,因為朱元璋的設想,就是等中都鳳陽營建完成後,將南京降為陪都,直接將鳳陽定為首都。故而,到那時鳳陽的地位將一步登天,直接從一個默默無聞的小地方,超越南京、北京和西安等古都,成為大明朝的政治中心。
然而,事情的發展往往會出現事與願違的情况。洪武八年(1375年),中都鳳陽營建基本完工,朱元璋親臨鳳陽驗收。然而,正當大臣們决定無奈接受鳳陽被定為首都之時,朱元璋卻又作出一個讓所有人都驚掉下巴的重大决定:廢棄中都鳳陽!
為什麼一夜間朱元璋會迅速轉換自己的决定,願意放弃已經修建好的中都,不再執著於將自己的老家鳳陽定為國都呢?
據史書記載,原來朱元璋來到鳳陽後,從親信口中得知一件讓他很惶恐的事情:那些被押來幹活的工匠因心懷不滿,實施了“厭勝法”,在宮殿的一些關鍵部位,埋下了泥人、木人、弓箭、剪刀、紙人,據說這樣將給居住者帶來惡運。朱元璋害怕真的會給自己和大明朝帶來災難,遂下令廢棄了中都鳳陽。
不過,是否真的就是單純的因為朱元璋認為這些不吉利,就廢棄中都,時間久遠,誰也不知道。
筆者認為這似乎不合乎常理,朱元璋是誰,殺人如麻的狠角色,如果他真的相信這些東西,又怎會去殺人?他就不怕因果報應嗎?故而,筆者認為這不是朱元璋廢棄中都的根本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應是朱元璋認識到了鳳陽的確不適合作首都,這並不利於大明朝的長治久安,只是朱元璋礙於面子問題,便以有人在中都鳳陽實施“厭勝法”為由,向大臣們宣佈廢棄中都。
當然,不管是什麼原因讓朱元璋下令廢棄中都,最終的事實,就是鳳陽沒能成為首都。
但是,鳳陽畢竟是龍興之地,是朱元璋的老家,所以鳳陽在大明朝的地位依舊是非比尋常的。
朱元璋父母的明皇陵在鳳陽,江北四府三州鄉試舉辦地在鳳陽,明朝犯罪宗室囚禁地在鳳陽,明朝皇子教育基地在鳳陽。在朱元璋的有意扶持下,本身經濟不發達,交通不便的鳳陽在明朝瞬間從淮河流域一個默默無名的小城市變成了淮河流域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
除此,朱元璋為了讓鳳陽這塊龍興之地的經濟能够迅速發展起來,變成江南那樣的富庶之地,從而不辱沒龍興之地的名聲,朱元璋是為鳳陽提供了一系列“特殊政策。”
第一項是大移民。自開國後,朱元璋就在全國各地組織了6次往鳳陽進行大規模移民的行動,其中最大的一次是洪武七年(1374年),朱元璋“徙江南民十四萬實中都。”除了這次外,比較大規模的還有洪武六年(1373年)十月,朱元璋“乃命指揮江文徙其民居於中立府,凡八千二百三十八戶,計口三萬九千三百四十九。”據不完整統計,朱元璋組織的這六次遷移,被遷移人口至少在20到30萬之間。
除此,為了充實鳳陽的人口,讓鳳陽的經濟能發展起來,朱元璋除了移民,還在鳳陽駐紮了一支龐大的軍隊,據《明史•兵志》記載,洪武年間鳳陽府各州縣總計駐軍約為64960人,與家屬合計則有軍籍移民18.8萬人,而要知道洪武初,鳳陽府人口不過13萬。
第二項是减免賦役。朱元璋建國之初,便宣佈减免鳳陽、臨淮二縣十年徭賦。洪武十六年(1383年)朱元璋更是發下諭旨:鳳陽永不課征。當然,需注意的是“永不課征”針對的是明之前就在鳳陽居住的百姓,卻不包括被朱元璋下令遷移而來的那些新居民。
第三項是興修水利。在以農為本的古代,水利灌溉工程至關重要,一個地方要是水利發達,那這個地方的農業肯定不會差,而農業不差,經濟肯定也不會差,所以朱元璋對鳳陽的水利灌溉工程的修建非常重視,早在洪武八年(1375年)朱元璋就派兩位侯爵康鐸、俞春源來鳳陽親自督造水利建設。
第四項是發展交通。要想富先修路,這是古往今來亘古不變的法則,只有交通發達,與外界的交流通暢無阻,這個地方的經濟才能發展起來,不然物資都運不進來談何發展呢?囙此,朱元璋在鳳陽大力發展水路交通,整治了“道狹而峻”的清流關,開通水路;開闢了從鳳陽到南京的驛道,設20站,開通陸路。
在朱元璋不遺餘力地扶持下,鳳陽經濟開始快速發展,迅速成為一個年收超二十萬石的富庶繁華的上府(明代以稅糧多少來劃分府縣等級,二十萬石以上為上府,十萬石以上為中府,十萬石以下為下府),人口大幅增加,荒蕪許久的鳳陽土地又出現了“一郡桑麻翠如洗”的興旺景象,很多荒田被開墾出來,土地數量達到了四十萬頃。
鳳陽的臨淮關“居民稠密,商賈輳集”,更是成為淮河流域一個重要的商業城鎮。
不過,朱元璋的這些特殊政策雖然在短時間內讓鳳陽成為了富庶繁華之地,但同時也為之後鳳陽的落魄埋下了伏筆,當然這些都是後話,暫且不敘。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