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知否》成為了一部爆款級的電視劇,深受觀眾們的喜愛。這部改編自作者“關心則亂”同名小說的電視劇,導演卻難得放弃了“魔改權”,唯一的大改其實就是套入了宋仁宗和宋英宗執政時期的背景。
結果,由於主線情節基本和原著貼合,劇中的稱呼、服裝、街道、道具都相對較考究,反而成為了爆火的主要原因。而這其中,女主角明蘭(趙麗穎飾演)特別喜歡喝的一種“錯認水”闖入了大家的視線。劇中是這樣描寫的:
明蘭在書房裏看帳本時,讓小桃取來錯認水;明蘭幫忙打馬球的時候,嫣然要送給明蘭的也是錯認水。
這不禁讓人好奇,這錯認水究竟是何神物,居然讓明蘭都如此愛不釋手?歷史上有原型嗎?
其實,如果我們注意看小桃的臺詞,就大致可以知道錯認水應該說是一種冷酒。
眾所周知,中國古代在喝酒前往往需要先將酒熱一下,一來口感更佳,二來是古人認為酒本就傷傷胃,冷酒就更容易讓刺激變激烈,從而加劇傷害。
早在元朝末年,張可久就在《次崔雪竹韻》中寫道:“望南山新有雨,喜西子不顰眉,飲東陽錯認水”的詩咏。而到了清朝雍正時期的《浙江通志》則在酒類中記載道:“金華府有金華酒……婺之酒有錯認水。從地理位置上看,錯認水應該是金華酒的一種。
那麼錯認水的口味究竟如何呢?又是如何釀造的呢?
比如在古代烹飪著作《隨園食單》中,袁枚這個清朝著名吃貨就寫道:
有紹興之清,無其澀;有女貞之甜,無其俗。
一言以蔽之,就是清純如泉,酒味甘而醇厚,但實際度數較低的酒。這樣的口感自然深得古代女孩子們的喜歡。由於度數較低,不易喝醉,口感清爽,囙此才有“容易被當成是水”這種感覺,得名“錯認水”。
不僅如此,從《竹嶼山房雜部》對錯認水釀造工藝的記載,這種酒在混合多種酒麴後會專門加上水蓼一起發酵,再用櫪柴灰降酸。要知道,古人認為加了水蓼後,可以緩解腹瀉、痛經等不適,自然官家女兒們都對此青睞有加了。
專注搞錢的宋朝
可以說,宋朝時期大概是酒文化最繁榮的朝代了,非但酒的種類奇多,而且文化內涵更是豐富。當然了,這背後的關鍵自然就是宋朝的基本國策了:搞錢!
宋朝百姓整體相對富裕,這已經可見諸多文獻的記載,而宋朝不同於大多數朝代,居然對酒類釀造也進行管制,這就足以體現出了宋朝統治者的“搞錢”欲望了。
宋朝將酒類列為官營的一種,要求釀酒需要用到的酒麴必須從官府購買,從而收稅。但酒文化在中國源遠流長,就算是普通百姓也難免有喝酒的需要。囙此,對於高價買來的酒麴,老百姓自然珍惜,以至於釀酒工藝反而不斷提高。
民間釀酒水准高了,官營釀酒要是差了可就賣不出去了,只能也被相應地提高,形成了一種“螺旋式”的交替進步。
所謂見微知著,錯認水等特色酒類的存在一方面說明了宋朝釀酒工藝之發達,酒類層出不窮,另一方面也說明了老百姓確實是相對安逸、富裕,才能追求不同酒之間的享受。
當然了,宋朝這種重文輕武、花錢買平安的做法也讓後世的不少群眾吐槽,畢竟總是挨打,當一個待宰的羔羊,滋味著實不好受。更別說那讓無數人感覺蒙羞的靖康之耻了。
對於宋朝,一味否定或一味肯定都是不理性的做法,取其精華去其糟粕或許才是正確之道。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