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井——歷史演變形成的重要集鎮

内蒙古 107℃ 0
摘要:中旗海流圖鎮向北45公里有一個大的集鎮,地名標注為川井。有關川井名稱的由來,現今人們公認的有兩個版本,而這兩個版本都與歷史發展和商業興起有關。而旗府設於川井的主要考慮,也是由於此地是歷史形成的重要驛站和處於商業便利的交通要道上。川井之名的這兩個來歷流傳很廣,但筆者認為,一個地方名字的形成,並逐漸成為中心集鎮,一定是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例如交通位置、地理氣候、商貿發展、水源、軍事重要性等。

川井——歷史演變形成的重要集鎮

□韋穎顯(臨河)甄生聯(中旗)

中旗海流圖鎮向北45公里有一個大的集鎮,地名標注為川井。有關川井名稱的由來,現今人們公認的有兩個版本,而這兩個版本都與歷史發展和商業興起有關。其一是川井按照蒙古語的解釋,為古代守軍駐防時高出地面的一個軍事單元,也稱“烽燧”。聯系附近有一個嘎查叫哈拉圖,即用於射箭的靶子,以此字面來分析,意即最初這裡有過駐軍,並根據這個特徵,將此地以該種特點命名。

川井文化站舊址

在烏拉特草原上,由於所處為陰山腹地,有廣袤的草原和沙地,以地形、山頭形狀、河流、所生長的植物、山地奇形怪狀的石頭、當地特有的動植物等命名的地方很多,幾乎每一個地方都有不同管道的命名。這樣的命名只能說明一個地區區別於其他地區的特點,並不能形成一個使人和商業聚集、社會認可的集鎮。

川井的興起,源於清乾隆年間對蒙古大庫倫(今烏蘭巴托)的駝路開通。駝路的開通帶來了商業的繁榮,大批內地商人為將中原特產和草原物品交換,形成了一條固定的商道。據考證,由於從呼包二市延伸到外蒙古的商路開通,此商道巴彥淖爾境內由佘太、烏鎮,到海流圖、川井,及至甘其毛都口岸到外蒙古,成為今日口岸的一條主要商業通道。川井成為商業物流沿途的一個重要驛站。此後,按照貿易和物流的需求,這裡逐漸新增了驛站所需的物流功能和圍繞貿易物流的需求興建的各種服務和管理設施。

另一個版本則是抗戰時期,中公旗將川井確立為旗府所在地。而旗府設於川井的主要考慮,也是由於此地是歷史形成的重要驛站和處於商業便利的交通要道上。

川井蘇木夢幻草原

在烏拉特三旗中,川井屬中公旗,該旗地域遼闊,過了陰山便有大面積的山后草原和山地沙梁溝壑等地理和物產優勢。舊中國文化落後,人烟稀少的山后草原牧區更落後,山后中公旗6個蘇木沒有一所學校。時中公旗王爺林沁僧格為了讓他及旗府官員的子女能够讀書,1934年5月在現今川井境內寶日罕圖河的上游賽音胡洞塔里木成立了烏拉特中公旗學校。此時,由於北方形勢的發展,林王和外蒙古派到中國的奸細和日本特務開始私下進行非法活動,不過此時並未公開。由此,學校也成了外蒙奸細和日特機關的活動場所。1938年,隨著日寇佔領綏遠包頭和大佘太,其勢也逐漸向北向西延伸,林沁僧格的態度也開始逐步明朗。1938年,這所由林王爺建起的學校隨旗衙門遷至杭蓋努其。1940年,學校又隨旗衙門遷到烏力圖廟。由於形勢的發展變化,1943年,旗衙門遷到了烏布日松都力那(即現今的川井,音譯為草木茂盛的地方),學校也隨之遷往該地,現時該遺址仍存。當時,日本駐烏布日松都力那的特務機關頭目叫川井太郎。為了討好並向這個駐當地的日特頭目示好,同時為日後公開投靠尋找靠山,林沁僧格任命親日的偽蒙奸細寶日為校長,並把學校改名為“川井日本女子學校”,還把烏布日松都力那更名為川井。到1944年初,王爺林沁僧格不顧旗境內大多數群眾的反對,公開宣佈投靠日本。

據中旗知名人士、原政協老幹部賀太保回憶,日本佔領了烏拉特草原後,為對付日益猖獗的匪患,賀太保參加了由當地人查幹班德組織、以保衛家鄉為目的的“戶軍”。1943年,他們這股武裝按照偽烏蘭察布公署命令,由地方保安團的幾個班自願合併,又從牧民中招收部分兵員,凑足50人,與中公旗的部分保安隊組成偽國境員警部隊。從此,該支部隊由戶家軍變成了中公旗的日偽武裝。1944年初,因不堪當亡國奴和日本教官的折磨,這支80餘人的隊伍在賀太保的領導下,舉行兵變,繳了其餘親日的日偽警詧的槍,隨後脫離日本人和中公旗的控制,到山前同義隆投奔國民黨部隊。當地駐軍給他們補充了糧食並簽發了通行證,安排他們到陝壩拜見西公旗的奇司令。在奇司令的引薦下,傅作義將軍在陝壩召見了賀太保,答應給這支起義部隊補充必要的武器裝備,並命令賀太保為西公旗防守司令部獨立連連長,駐防千里廟,軍糧、馬匹由同義隆供給,軍裝、槍彈向陝壩領取。

在抗戰時期中日雙方對峙階段,由於中公旗實際被日偽控制,其戰畧位置又十分重要,外蒙古的一些分裂勢力滲透到這裡,經常煽動他們脫離中華大家庭,勸林王歸屬他們;日本特務機關又常駐川井,川井西有一座孤山,人稱黑山,日特機關在上面設有無線電臺,時刻與包頭、佘太、百靈廟的日軍保持聯系。上述幾股勢力對烏拉特中旗均虎視眈眈,無論哪種情况,只要中公旗陷落,必將對後套的傅作義部形成極為不利的局面。

公開宣佈投靠日本後,面對旗境內大多數群眾的反抗行動,林王除了殘酷鎮壓和加强管制外別無他法。此後,隨著賀太保部公開投奔山前的傅作義部,更多的人脫離林王和日本人的控制,到國軍控制的地區尋找新的出路。1944年9月下旬,面對日本的衰落和中公旗境內各族人民的抗日、反日情緒,傅作義决定派出一支騎兵部隊搗毀日特機關、收復中公旗。此次作戰的隊伍,有好多是中公旗因不滿日偽統治而投奔過來的,其中帶領部隊又兼嚮導的,就是林沁僧格原來的身邊人畢力格。

傅作義的騎兵部隊經過數百裏草原和山地的長途奔襲,於黎明時分到達日特機關——川井女子學校,經一番激烈的戰鬥,擊斃了川井太郎,並活捉了二十餘個日本特務。中公旗衙門的官員和王爺林沁僧格看到大勢已去,只好舉手投誠。戰鬥結束後,這支騎兵部隊押著林沁僧格和日特機關的殘兵敗將原路返回陝壩,傅作義將軍為他們舉行了隆重的凱旋歡迎儀式。

川井之名的這兩個來歷流傳很廣,但筆者認為,一個地方名字的形成,並逐漸成為中心集鎮,一定是諸多方面的共同作用,例如交通位置、地理氣候、商貿發展、水源、軍事重要性等。這其中有種種形成的道理和理由,至於是否與日本人有關,只要是歷史,只要見證了那個時代,就應該客觀、科學地面對。文革時期,有人提出川井為日本佔領者的名字,於是川井改名為“中華”,後因無人認可,便自行廢止了,很快又恢復了原名。

來源:巴彥淖爾日報

巴彥淖爾日報社全媒體記者齊鴻雁/圖

編輯:喬鴻校對:馬彥臻

五原黃柿子,小時候的味道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