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納木錯北岸牧民土桑的牧羊生活

西藏 59℃ 0
摘要:37歲的土桑是西藏那曲班戈縣青龍鄉嘎雄村的牧民,8月,他和同村另兩位牧民負責照看村裡的羊群,在美麗的納木錯北岸湖邊放牧。近日,土桑對中新網記者介紹自己的牧羊生活。土桑是三人中唯一能使用普通話交流的牧民,他介紹,村裡近年成立了合作社,各家各戶的犛牛、羊和牧場都算作股份加入合作社,年底進行分紅、分酥油等。

來源: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那曲班戈8月29日電題:西藏納木錯北岸牧民土桑的牧羊生活

中新網記者江飛波

37歲的土桑是西藏那曲班戈縣青龍鄉嘎雄村的牧民,8月,他和同村另兩位牧民負責照看村裡的羊群,在美麗的納木錯北岸湖邊放牧。

“我們一般早上吃糌粑,把羊群趕到附近的草場後簡單吃些餅子當午飯,晚上回到湖邊把羊圈好,再煮些羊肉餃子。”近日,土桑對中新網記者介紹自己的牧羊生活。

記者看到他們時,天色已暗,三人正將羊群趕到羊圈裏。羊圈就在湖邊,村裡在此修了一座簡易板房、搭了一頂帳篷,牧民們用以遮風避雨。

圖為8月26日晚,納木錯北岸湖邊的星空。江飛波攝

天黑後,銀河橫亙天際。“你運氣好,今天可以看到星星,前幾天都是陰天。”土桑一邊對記者說,一邊在屋裡的藏式爐子裏點火,準備做酥油茶和晚飯。

土桑是三人中唯一能使用普通話交流的牧民,他介紹,村裡近年成立了合作社,各家各戶的犛牛、羊和牧場都算作股份加入合作社,年底進行分紅、分酥油等。

“我有兩個女兒,一個在拉薩讀小學,一個在班戈縣讀中學。”圍著火爐,土桑說,家裡一年純收入約有三、四萬元(人民幣,下同),自己擁有B2駕駛證,不放牧時可以開車跑運輸。

8月27日清晨,土桑呼喊隔壁帳篷的牧民起床,遠處為朝陽照耀在念青唐古拉雪山上。江飛波攝

夜裡,納木錯風雲突變,沒一會兒便電閃雷鳴,下起了大雨。三人匆匆吃過晚飯,便打著手電筒去看羊群。“怕羊群受驚衝破圍欄,夜裡跑散了就麻煩了。”三人將羊圈檢查一遍,才回到板房裏避雨。

放牧點沒有通電,手機的網絡訊號也不穩定,照明和手機充電均依靠幾塊太陽能電池板白天蓄電,晚上使用。深夜,依靠時有時無的訊號,三比特牧民不時和家人、朋友們聊著語音。

雨下了一會兒,位置較低的一個羊圈中有些積水,一比特牧民不放心,便抱著被褥前往旁邊的帳篷過夜。

土桑的早飯為糌粑。江飛波攝

第二天清晨7時許,納木錯的東邊已經顯出了魚肚白,天色越來越亮,朝霞映紅了湖面,對岸的念青唐古拉雪山清晰可見。三人起床先查看羊圈,隨後生火、煮茶、和糌粑。

吃過糌粑後,三人各自將負責的羊群驅趕出羊圈,朝著不同的方向放牧。土桑背著一個背包,裡面裝有餅子、茶水、一個蘋果和一把雨傘,腰上別著藏式牧鞭“吾爾朵”和一個裝著犛牛絨毛的袋子。

走出羊圈後,土桑趕著700多只羊往山坡上去,他一邊走著一邊將犛牛毛撚成細線。“湖邊風景好,待會兒羊群就到山上去了,在那裡可以俯瞰納木錯,也可以看見聖象天門。”土桑說,放牧的生活簡單、充實。

西藏班戈縣青龍鄉嘎雄村的放牧點位於納木錯北岸湖邊。江飛波攝

班戈縣青龍鄉黨委書記尼瑪占堆說,當地平均海拔超過4500米,氣候惡劣加上草場資源有限,此前貧困一直困擾著當地牧民。

班戈縣官方介紹,近年,該縣陸續成立村級牧業合作社,綜合優化牧民、牲畜、草場等資源,讓牧民們抱團發展。得益於村級合作社的陸續成立、運行,2014年,班戈縣馬前鄉嘎窮村成為全縣首個年人均收入超過1萬元的“萬元村”。2019年2月,全縣實現脫貧摘帽。

尼瑪占堆說,青龍鄉於2017年成立村級牧業合作社。“以土桑為例,一個人可以照看700多只羊,這樣的管道解放了不少勞動力,不用全村人都綁在牛群和羊群身上。”他說,除了牧業,青龍鄉還擁有納木錯聖象天門景區,是當地增收的特色產業。

8月27日,土桑一邊放牧一邊撚犛牛毛線。江飛波攝

他介紹,2020年,聖象天門景區接待遊客超過10萬人次,門票收入分紅和民宿收入分紅總金額達370餘萬元。“2020年,青龍鄉人均可支配收入達到了1.3萬元,我們計畫在做好牧業的基礎上,繼續發展旅遊服務、交通運輸等服務業,為牧民們增收致富。”(完)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