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之戰前,賈詡勸曹操不要打,裴松之認為賈詡之策不合時宜

河北 66℃ 0
摘要:建安十三年七月,曹操親率20萬大軍南征荊州。八月,劉錶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屯駐在樊城的劉備得知消息後想進佔江陵,被曹操率騎兵在當陽擊潰,劉備逃至夏口。曹操在江陵休整軍隊,大賞荊州投降的文臣武將,任命劉琮為青州刺史,封為列侯,連同蒯越等人,被封為侯爵的一共有十五人。臣松之以為詡之此謀,未合當時之宜。

建安十三年(208年)七月,曹操親率20萬大軍南征荊州。八月,劉錶病死,其子劉琮接任荊州牧。九月,曹操大軍進至新野,劉琮以為無法抵擋,舉荊州之眾投降曹操。屯駐在樊城的劉備得知消息後想進佔江陵,被曹操率騎兵在當陽擊潰,劉備逃至夏口。

曹操在江陵休整軍隊,大賞荊州投降的文臣武將,任命劉琮為青州刺史,封為列侯,連同蒯越等人,被封為侯爵的一共有十五人。應該說,如此順利的拿下荊州,是讓曹操喜出望外的,畢竟荊州富庶帶甲十萬,劉琮不戰而降讓原本準備用幾個月時間拿下荊州的曹軍一舉成功。

所以曹操想乘勢一舉鯨吞江東,但此時賈詡提出了反對意見:

詡諫曰:“明公昔破袁氏,今收漢南,威名遠著,軍勢既大;若乘舊楚之饒,以饗吏士,撫安百姓,使安土樂業,則可不勞眾而江東稽服矣。“

賈詡的意思是,放眼天下最强盛的袁紹、劉錶已經全部拿下,我們已經是最强大的了。假如憑藉荊州的富饒之地犒勞官員阿兵哥,安撫百姓,使他們安居樂業,經過一段時間,就可以不用興師動眾使江東臣服。

給《三國志》作注的裴松之認為賈詡的建議非常不合時宜:

臣松之以為詡之此謀,未合當時之宜。於時韓、馬之徒尚狼顧關右,魏武不得安坐郢都以為懷吳會,亦已明矣。彼荊州者,孫、劉之所必爭也。荊人服劉主之雄姿,憚孫權之武略,為日既久,誠非曹氏諸將所能抗禦。故曹仁守江陵,敗不旋踵,何撫安之得行,稽服之可期?……世鹹謂劉計為是,即愈見賈言之非也。

裴松之認為,當時韓遂、馬超割據關中,是曹操的後顧之憂,曹操不可能長時間坐鎮荊州。而荊州士人百姓敬服劉備雄才,害怕江東的侵略,孫、劉不是曹魏諸將所能抵禦的,日後曹仁守不住江陵就是最好的明證,囙此想靠安撫百姓,讓江東稽服沒那麼容易。

曹操、賈詡到底誰對誰錯呢?

曹操的抉擇其實沒有錯。劉琮投降以後,荊州落入曹操之手,以當時曹操的視角來看,放眼天下,能够阻礙曹操統一天下的只剩下孫權、劉備了。西凉韓遂馬超無進取之志,益州劉璋看到曹操拿下荊州早已嚇破了膽,劉備已經在當陽被擊潰。

所以曹操才會給孫權寫了那封著名的信:“今治水軍八十萬,方與將軍會獵於吳。”孫權當時在北方其實沒什麼名聲,而且曹操軍中普遍樂觀地認為,孫權一定會和劉琮一樣束手就擒,而且會殺了劉備。

《程昱傳》中有這樣一段記載:論者以為孫權必殺備,昱料之曰:“孫權新在位,未為海內所憚。曹公無敵於天下,初舉荊州,威震江錶,權雖有謀,不能獨當也。劉備有英名,關羽、張飛皆萬人敵也,權必資之以禦我。難解勢分,備資以成,又不可得而殺也。”

程昱和賈詡一樣,是比較清醒的,沒有被順利拿下荊州的喜悅衝昏頭腦,他料到了孫權肯定會和劉備聯合,一起抵禦曹操。儘管程昱、賈詡都對曹操順江東下提出了自己的意見,但曹操還是决定不放過這個戰機。因為不論怎麼說,曹操的實力要遠遠强於孫權、劉備,即使他們真的聯合又怎麼樣呢?

賈詡的勸諫像個迷。我始終認為,賈詡是三國最能看清大勢的人,不論是對自己、對東漢朝廷、對曹操、曹丕等每個人,賈詡似乎總是能够把握的特別准。單獨看賈詡的勸諫,安撫百姓孫權就會主動投降?我是不信的,而且還有劉備在那呢,不知道賈詡的信心來自何處。

但你不得不服的是,事實證明賈詡的建議是正確的,曹操率大軍順江東下,遭遇了赤壁之敗,自此之後,終曹操一生,也再沒能越過長江。曹丕稱帝後曾問計於賈詡,想統一天下,先滅吳還是先滅蜀,賈詡的意見是誰也不能打,你曹丕誰也打不過,不如先治理好國家再動武。曹丕不聽,果然無功而返。

縱觀賈詡一生,他所獻計、畫策往往都非常簡單。尤其是他和曹操對話,兩個聰明人之間,似乎不需要說的太明白。比如曹操征關中,關於如何對付馬超、韓遂,賈詡只說了四個字“離之而已”,曹操回復更簡單“解”。立嗣問題,曹操問賈詡,賈詡只說了一句話“我在想袁紹、劉錶父子的事情啊”,曹操馬上確定曹丕為太子。

所以我感覺,這次賈詡給曹操的勸諫,看上去讓人有些疑惑,但曹操、賈詡兩個人絕對是心領神會的,只是我們外人看不太懂。賈詡絕不會和曹操說,你休養生息、安撫百姓,孫權就會主動歸附,所以賈詡的勸諫更像一個謎。

裴松之對賈詡有偏見。最後來說一下,裴松之雖然是一個優秀的史學家,但他也有自己的好惡,他對賈詡有很深的偏見。《三國志·賈詡傳》裴松之有三處發表了自己的意見,這是比較少見的。

第一處,就是賈詡被稱為“毒士”或者“文和亂武”的根源。當年王允、呂布殺了董卓,正是賈詡煽動李傕、郭汜等人反攻長安,導致了很大的禍亂。對此裴松之認為,賈詡的罪過大了去了,自古至今都沒有這麼大的罪過(自古兆亂,未有如此之甚)。

第二處,就是本文所討論的,關於賈詡勸諫曹操發動赤壁之戰的事情了。其實人一旦有了偏見,就很難客觀的評估,裴松之有點純粹是為了反對賈詡,而責備他的意見了。而沒有深究賈詡到底是什麼意思,讓我們後世也搞不太懂。

第三處,是《賈詡傳》最後,裴松之直接提出賈詡不配合荀彧、荀攸合併立傳。且攸、詡之為人,其猶夜光之與蒸燭乎!這還是在說賈詡品德不行,為人太差,根本沒法和荀攸相提並論。

個人認為,賈詡勸李傕、郭汜反攻長安,其實就是像他自己說的那樣,是“保命之計”而已。東漢朝廷已經陷入混亂,不是賈詡一個人的錯,漢靈帝、董卓、何進、袁紹、曹操等都是搞亂朝廷的始作俑者,賈詡背不了這麼大的鍋。

而且,站在賈詡的角度來說,生逢亂世,又不是官宦世家出身,還有在西凉軍團履職的“黑歷史”,能够審時度勢,果斷加入曹操陣營,官至新朝廷的三公之一(曹魏太尉),子孫福祿不斷,已經是做人最大的成功了。裴松之至於對賈詡有那麼多的成見嗎

參考資料:《三國志》裴松之注、呂思勉《三國史話》、《三國演義》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