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諸雄,無論袁紹、袁術抑或曹操、江東孫吳,皆是有父輩名望相濟,萬貫家財可使。而劉備,除了“中山靖王之後”的名頭之外,真真是織席販履無所憑依,當然劉備立業之艱難,也多半取决於此。眾所周知,逐蕩沙場人馬糧餉缺一不可,而劉備捉襟見肘囊空如洗的狀態,終蜀漢建立,才算得到改善。《三國志·蜀書》記載,中平元年西元184年,中山富商蘇雙、張世平途徑涿郡,結識了23歲的劉備,彼時劉備已經以“中山靖王之後”自居,言語間流露不俗大志,蘇張二人遂决定贈予金資,助劉備尋夢,劉備正是以此金,在涿郡募集起一支鄉勇,離開家鄉奔逐天下。
然而這點金銀很快用光,劉備的人馬也在平黃巾的過程中損耗大半,折騰一圈下來,身邊只剩關羽張飛等幾騎人馬,無奈之下劉備率歇業投奔同窗老友公孫瓚,得以在富庶的平原縣修整,並結識了青州刺史田楷,田楷與徐州牧陶謙相熟,這是一條非常重要的人脈,故而興平元年曹操攻打徐州時,田楷接到陶謙求援,才帶著劉備一同奔赴徐州相助,有了入主徐州的契機。而在徐州,劉備又結識了非常重要的富商糜竺,在劉備得徐州又因呂布而失之,再度一無所有時,糜竺慷慨解囊,相贈巨量金銀,資助劉備重新募集人馬,再度振作,由此可見劉備早期一直處於四處逢源借力打力的狀態。
然而對於連年征伐來說,偶爾幾次接濟實在杯水車薪,在征討益州時,劉備再次遭遇了糧餉匱乏的問題。建安十九年,歷時一年的鏖戰,劉璋終於開城投降,劉備據有益州之地。為了犒賞諸位將士,劉備將劉璋的金銀財帛拿出來分賞,而彼時的糧餉輜重其實已經捉襟見肘,而尚書令劉巴給劉備獻出一計妙策,可謂立竿見影,劉備依計行事後,府庫中眼見著日進鬥金,但正是此舉,招惹後世側目,相隔近1800年後,仍令學者慨歎不已。四川博物館專家介紹,早在1984年,成都彭州通濟鎮的一比特村民,在修挖自家魚塘時,意外挖出了蜀漢劉備的遺物。
村民挖魚塘時,在魚塘的一角挖出一個青磚壘砌的坑穴,坑穴中的泥土裏擺著幾只大小不一的陶罐,村民打開罐子一看,吆呵,裡面可都是銅錢,一串串的還用錢絲連著,博物館專家獲悉後,立即前往魚塘,結果專家看了一眼銅錢,直呼這可都是“劉備的遺物”,原來,這大串大串的銅錢都是劉備一手督造發行的“直百五銖”,也就是“直百錢”,直百錢考古發現的數量非常少,故而價值非凡,但在1800年前,卻也是“精貴异常”。劉備佔據益州後,很快面臨財源枯竭匱乏,劉巴遂為此獻計鑄造“直百五銖錢”,這種直百錢是一種“大值虛幣”。
何為大值虛幣?就是這個銅板原本只值1錢,但劉備卻命名“直百五銖”,讓這1錢的銅板能換100個五銖錢,如此一來,益州鄉人的財富很快通過“直百錢”流入了劉備的府庫中,故而“數月之間,府庫充盈”,劉備的財力新增了,而益州鄉人卻是叫苦不迭卻也沒得辦法,故而蜀漢的問題就在這小小的一枚銅錢上,逐漸累積。更加令蜀人意外的是,劉備即便創立蜀漢成為蜀主後,仍然沒有廢黜直百錢的使用,即便他病逝後,丞相諸葛亮、後主劉禪也都在一直沿用直百錢。過度的索取,終致蜀地民財凋敝無以為繼,這為蜀國先於吳、魏覆滅埋下了伏筆。
除此以外,學者研究所有考古出土的蜀漢直百五銖錢發現,這種銅板的製作很粗糙,品相也非常差,而且到了諸葛亮及劉禪時期,這種直百錢越來越輕薄越來越小,堪稱一直在“縮水”,最晚期的都不到0.8克,而這樣的銅錢仍舊要1個換100個,蜀人如何能承受,必定熬不住的。
所以如此情形,縱然諸葛亮嘔心瀝血的南征北討,依然無法延長蜀漢的國祚,因為蜀漢最根本的問題,就在自身,而非外力。對於直百錢的問題,丞相諸葛亮、劉備乃至蜀漢陣營的每一個人都心知肚明,但沒有辦法,蜀地偏僻,不想吳魏那般暢通,經濟本就受阻,除了在直百錢做文章,沒有更好的選擇。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