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經有一比特患者家屬在後臺留言:
我的弟弟是腎癌晚期,家裡傾盡所有在治療,但仍舊無法挽回他的性命。但其實於他而言,卻是一種解脫,因為那時候,他深受癌痛折磨,即便用上強效止痛藥,都無法止痛。可以說他最後是活活痛死的。
癌痛,是决定癌症患者生存質量的關鍵。隨著國外安樂死的立法,我國很多人也希望實行安樂死,不為別的,只希望自己和親人以後能有尊嚴地離開。
一、被“安樂死”改變的人生
七年後,紀慈恩終於和過去的自己和解了。
7年前,19歲的她在一張執行“安樂死”的同意書上簽字。醫生在簽名前問她,會不會後悔,她只能回答,不知道。那個時候,她才剛聽說“安樂死”,而她的生命卻囙此而改變。
安樂死的對象是她的好朋友默默。默默被查出肝癌,醫生說她最多只能活半年。默默是紀慈恩的好朋友,她們從小在一個大院裏長大,一起考入北京師範大學,又一起去荷蘭留學。突如其來的消息,讓兩個年輕的女孩都無法接受。
肝癌治療的過程太痛苦了,默默决定,在她最後的日子裏,由她在世的唯一的“親人”紀慈恩幫她執行安樂死。
默默開始實施出發前的“計畫”:拒絕用藥,故意讓慈恩目睹自己的痛苦——她懇求慈恩幫自己簽署安樂死的同意書,讓自己解脫。
然而,在紀慈恩的觀念裏:“死”是毀滅——是世間最可怕的東西。
默默的身體狀況卻越來越差,有一次甚至痛到撞牆,在牆上留下血迹。紀慈恩動搖了。
執行的那天,紀慈恩站在窗外,默默躺在病床上,一邊朝自己揮手,一邊做出“勝利”的手勢……看著朋友的生命永遠定格在24歲,她泣不成聲。
安樂死之後,紀慈恩懵了——她還沒能從悲傷中回過神來,卻被一些人控訴為“殺人犯”。此後整整一年裏,紀慈恩沒有再說過一句話,也不和任何人聯系,只是每天蜷縮在房間的角落裏,坐在地上靠著暖氣管發呆。
她的好友沈揚看不下去,决定帶她去接受心理治療。在痊癒後,她還成為了一名臨終關懷志願者。在一次次送走老人的過程,她逐漸悟出一個道理:讓我們恐懼的不是死,而是對於死的看法。
19歲,她被“死亡”擊倒,卻在7年後與“死亡”和解。如今,她開始主動探尋“死亡”,成為了一個積極推廣“死亡教育”的人。
二、安樂死存在的意義:讓患者有尊嚴的死亡
“安樂死”源於希臘文,意思是“幸福”地死亡,現在是指對無法救治的病人停止治療或使用藥物,讓病人無痛苦地死去。它包括兩層含義,一是安樂地無痛苦死亡;二是無痛致死術。
關於安樂死一直都有著熱烈的爭論,荷蘭是世界上第一個正式通過法律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繼荷蘭之後,比利時、瑞士、加拿大、澳大利亞(僅維多利亞州)和美國(僅加州等6個州)也相繼實現了安樂死合法化。
根據澳大利亞公佈的自願協助死亡法案法案,具備資格實施自願安樂死的病人必須滿足以下要求:
1、身患不治絕症,病人經歷著無法忍受的痛苦;
2、病人會在6個月內離世,或是在12個月內會出現神經變性症狀;
3、申請人需要作出兩次口頭申請,同時提交一份書面申請,並且要有兩名醫生簽字同意;
4、安樂死的致死藥物必須來自於受到政府認可的藥物名單。
西澳州長麥高文表示,通過立法,身患絕症的西澳大利亞人可以做出對他們自己而言能經受更少痛苦的選擇,可以有尊嚴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三、安樂死立法:有人支持,有人反對
在支持者看來,安樂死,是給患者一次選擇生命的權力;也是讓絕症患者更有尊嚴的度過人生最後的時光。
史蒂芬-霍金教授公開表示支持對身患絕症的人實施安樂死。這位宇宙學家曾經並不支持這種死亡的權利。而在最近一次關於安樂死的激烈辯論中,他表示:那些身患絕症同時遭受巨大病痛的人,應該有權力選擇結束自己的生命,而那些幫助他們結束生命的人不應得到被起訴的下場。
安樂死法案看起來很美,但是,讓人死亡並不是那麼容易的。在很多反對者看來,安樂死就是變相殺人,這與醫務人員救死扶傷背道而馳,同時也在考驗著醫生與患者脆弱的信任。他們認為所謂“有尊嚴的死”,是錯誤的,事實上,死亡就是對生命的摧殘和毀滅。
人的一生都要經歷“生老病死”,國人對“生”是歡天喜地,對“死”卻是相當避諱。安樂死看似“人性化”的背後,需要解决的衝突確是一重又一重。現時,行業內對於“安樂死”的有關政策持相對謹慎的態度。立法實施“安樂死”,需要社會倫理及前期相關立法支持,現時還存在較多困難。
四、姑息治療:讓病人坦然面對死亡
安樂死距離我們太遠,我們還能選擇怎樣有尊嚴地離開?
有,那就是姑息治療!
姑息治療並不是什麼治療疾病的“絕招”,相反它並不治病,而是在於“治心”。它著眼於減輕腫瘤組織壓迫引起的症狀,減輕病人的痛苦,最大程度地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
面對死亡,學會坦然,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通過姑息療法,更重要的是給患者心理方面的慰藉。
“住在這的人都走得沒有痛苦、很安靜,這是一種對生命的尊重。”這句話來自66歲肺癌晚期的老人,他叫魏重光。進行姑息療法時,他的身體已經非常虛弱了,當記者採訪他時,她一臉坦然,臨別時還笑著說:“你們一定要健康、快樂。”
或許,這也是另一種治癒,是姑息療法存在的意義。
參考資料:
[1]《七年生死書:被“安樂死”改變的人生》.xinmin.cn.2015-01-29
[2]《從癌症說到安樂死》.南方日報.2015-02-03
[3]《霍金公開錶示支持安樂死:病人有權結束生命》.新浪科技.2013-09027
[4]《戰鬥病魔十餘年,成都金蘋果創始人安樂死去世!我們怎樣才能有尊嚴地離開?》.川醫觀察.2021-08-13
未經作者允許授權,禁止轉載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