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吃完飯放下一錠銀子就走,店家為何從不清點,怎知飯錢夠了?

甘肃 110℃ 0
摘要:《水滸傳》當中經常有梁山好漢前去飯店吃飯,然後也不問價錢,吃完飯只將一錠銀子放下,店小二從來都不去清點銀子,直接就讓梁山好漢就走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店小二不怕客人少給了錢,不够吃這一頓的飯錢?要說起這個問題,就得稍微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貨幣政策了。最開始是使用玉石,不過玉石很快就開採的差不多了;然後又使用黃金,但是中國的黃金儲量也不是很多;到了後面,就開始使用白銀了。

《水滸傳》當中經常有梁山好漢前去飯店吃飯,然後也不問價錢,吃完飯只將一錠銀子放下,店小二從來都不去清點銀子,直接就讓梁山好漢就走了,這是為什麼呢?難道店小二不怕客人少給了錢,不够吃這一頓的飯錢?

要說起這個問題,就得稍微介紹一下中國古代的貨幣政策了。上古時期,國家為了促進物資的流通,方便老百姓日常貨物的交換,就使用一些稀少的東西作為貨幣。最開始是使用玉石,不過玉石很快就開採的差不多了;然後又使用黃金,但是中國的黃金儲量也不是很多;到了後面,就開始使用白銀了。

與此同時,因為玉石、黃金、白銀的價值都很高,普通老百姓一輩子可能也難聚到幾兩黃金,所以民間還有自己通用的比較低廉的貨幣,那就是銅錢。如果打個比喻的話,黃金、白銀好像是現在貴賓卡、會員卡之類的,而真正的銅錢則相當於我們普通人使用的一塊錢、兩塊錢。

宋朝的時候,銀子和銅錢的換算關係大約是一兩銀子等於一貫銅錢,那麼當時宋朝的購買力如何呢?一兩銀子能買多少東西,一枚銅錢又能買多少東西呢?由於我們最基本的生存物資就是糧食,所以我們可以用糧價來衡量貨幣的購買力。

在《水滸傳》發生的年代,也就是宋徽宗時期,宋朝的米價波動範圍在1000—4000文/石米,1石相當於現在的76公斤左右。我們取米價的一個中間值,也就是2500文銅錢可與買76公斤大米,而現在的大米價格大約是10元/公斤,所以76公斤差不多需要760元,1兩銀子的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300元左右。

而宋徽宗時期宋朝面對內憂外患,糧價肯定是大漲的,如果是在太平時期,這1兩銀子的購買力可就更大了,比如宋朝米價最便宜的時候,100文可以買1石米,這就相當於1文錢等於現在的人民幣7.6元,1兩銀子相當於現在的7600元,梁山好漢隨便拿出幾兩細碎銀子,往少了說也是幾百元人民幣,往多了說能有數萬元,梁山好漢無非是吃了點兒酒水和牛肉、羊肉之類的東西,放在現在最多也就是幾百元,店小二當然不需要去清點銀子的數量了。

實際上《水滸傳》是元末明初寫的,在歷史的絕大部分時間裏,一兩銀子的購買力都是要超過現在的1千元的,囙此普通老百姓基本上是不會出門帶著銀子出去的,他們往往帶幾個銅錢就可以出去買點兒包子或者吃一碗小吃之類的東西就足够了。只有《水滸傳》裡面或者電視劇裡面那些“英雄好漢”或者“皇親國戚”、“富商大賈”他們才會出門把一塊一塊的銀元寶拿去消費。

而實際上他們給出的銀子的價值往往都是遠遠超過了他們的消費金額的,絕大多數的銀子是作為“消費”付給店家的——因為你也看出了,不論是“英雄好漢”還是其他付銀子的人,他們在給錢的時候從來都不詢問商品的價格,只是隨意地從身上拿出錢來就給。意思就是——不用找,我有的是錢!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