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非常慘痛”,一名24歲青年的自述:做完痔瘡+肛裂手術之後

養生健康 58℃ 0
摘要:我,男,24歲,一名新晋有“痔”青年。雖然之前多少都聽別人說過做痔瘡手術的故事,沒想到有一天,我自己也被推上了手術臺。8月3號出差結束,回北京。前幾天查資料才知道,痔瘡只是一般痛,劇痛基本都是肛裂。有資料顯示,肛裂發病率約占肛腸病20%,以年輕人為主,而且其實肛裂更青睞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對此現象分析的原因不一,包括女性飲食、月經、妊娠、分娩等。

我,男,24歲,一名新晋有“痔”青年。

雖然之前多少都聽別人說過做痔瘡手術的故事,沒想到有一天,我自己也被推上了手術臺。

8月3號出差結束,回北京。出發前上了一趟廁所,劇痛,蹲到一半我就跑出來了,無奈便意太濃,又跑回去,忍著劇痛蹲完後半程。

從來沒有這麼痛過,我夾著屁股一小步一小步地走到飯店大廳沙發旁,剛坐下,整個人就彈起來了——坐下更疼。

我就站著提肛,提了大概20下,不太疼了再坐,坐了十來分鐘徹底不疼了,這才打車出發。

前幾天查資料才知道,痔瘡只是一般痛,劇痛基本都是肛裂。

有資料顯示,肛裂發病率約占肛腸病20%,以年輕人為主,而且其實肛裂更青睞女性,尤其是年輕女性。我國女性發病率約是男性的1.8倍,日本大腸肛門會志報告的結果是1.6倍。對此現象分析的原因不一,包括女性飲食、月經、妊娠、分娩等。

所以,我應該是肛裂了。

但是,怎麼突然就肛裂了?

想起來出發前兩天連著喝酒、燒烤、烤魚,喝得都不少,而且那陣子接連加班和出差,天天靠吃香喝辣尋開心,每次上廁所都費勁,身體是終於發出預警信號了吧。

聽醫生的,做手術

回北京後,每天最擔心的事情不是採訪和寫稿,而是早晨上廁所——又疼又流血。

剛用力時最痛,有醫生說這是因為大便頭部在腸道內留存時間比較長,水分被腸道反復吸收,過分幹硬所致。

結束後回頭看一眼,馬桶裏的水都被血染紅了。

我嚇了一跳,但沒放心上,以為就是上火,只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肉少吃辣就行。

事實證明我錯了,這樣的狀況維持了整整一星期,我决定去醫院。

8月16日掛號,8月17日去一家三甲醫院,排隊一小時,終於輪到我。

還沒聊兩句,醫生說,走,上床,側身。

最害怕的“肛門指檢”還是來了。肛腸科醫生的手指素有“金手指”之稱,檢查方法是右手食指戴指套,塗潤滑劑後進入肛門,男性可觸及攝護腺,女性可觸及子宮頸,80%的直腸癌可通過指檢發現,直腸息肉、內痔、肛瘺、膿腫等也均可發現。

所以,肛門指檢雖然讓人害怕,但非常有必要。後面複診時有幸看到醫生指檢時的表情——習以為常、面無表情。

不到10秒,醫生就給出了診斷結果,有三個病灶——混合痔、慢性肛裂、反復肛裂炎症形成的息肉(內痔)。

竟然還有痔瘡,而且我不是一周前才肛裂的嗎,怎麼就慢性了?還形成了息肉?

我回想了一下,恍然大悟,兩年前大學畢業時,我天天呼朋喚友,燒烤啤酒胡吃海喝的,上廁所大便太乾燥,用力時疼如刀割,應該已首次肛裂了,最近出差那次是嚴重復發。

醫生跟我說,一旦有症狀還是要早點就診,有些急性或初發的肛裂不需要手術,但也要分情况,比如肛門狹窄引起的肛裂也必須手術,癒合不好的肛裂也得切開,讓肉芽重新長。

所以,我是早晚都要手術,躲不掉這一刀了。

但我媽打電話說,這做啥手術,沒用,大姨做了7次都沒好;奶奶說小病不用做手術,傷元氣;我爸則是痔瘡老病號了,他不建議,也不阻攔。

保險起見,我又問了另一家北京大三甲的肛腸科醫生,他說用藥可以緩解,但會反復發作,手術是唯一的根治方法。

需要明確的是,雖然手術後痔瘡和肛裂就根治了,但我們每天還是要用肛門排便,要直立行走,要久坐,可能還會出現新的痔瘡和肛裂,這個過程可能有5-10年,不算復發。

最終我選擇聽醫生的,做手術!

手術後的煉獄

一開始就以為是挨兩刀,不怕。經歷過才知道,難受的不是手術本身,而是術後。

我一米九、190斤,同病房還有兩位病友,一比特也是一米九、200斤,另一比特一米八五,190斤。三個大老爺們,做完手術全蔫兒了。

住院第一天是術前準備,喝大量電解質沖劑,上十幾趟廁所,清腸道。第二天下午來到手術室門口,緊張,手心出汗,一比特護士大姐出來透氣,安慰我說:“這手術太簡單了,天天做,光今天就17臺,跟炒菜放鹽似的。”

肛腸手術竟有這麼多!才想起來我17號門診决定手術,到22號才住進醫院,排隊等了4天才有空床位。

據中國肛腸協會調查顯示,我國肛腸疾病整體發病率高達59.10%,每年以16%的幅度上升,其中痔瘡發病率最高,占發病總人數87.25%。

再如上市公司馬應龍,以肛腸及下消化道領域為覈心業務,2020年收入28億,馬應龍麝香痔瘡膏銷量1.22億支,麝香痔瘡栓銷量1.98億粒,肛腸手術術後用藥地奧司明片銷量1.26億片。

我還問醫生,像我24歲就做這種手術的人多嗎,醫生說,很多很多。

好了,要手術了。共三個手術,肛裂切除術、混合痔外剝內紮術、內痔結紮術,全麻。兩點半進手術室,三點半醒過來,沒有網上描述那麼疼,直到出院都不太疼,同病房病友均如此,但上廁所才是最大問題。

據瞭解,外科手術後,無法小便是常見併發症,臨床通常稱為急性尿瀦留,因為麻藥尚未完全代謝,病人排尿意識和排尿功能尚未恢復。

整層樓都是肛腸科病房,病房就是個小社會,肛門是大家關係的紐帶,在家裡打招呼都是“吃了嗎”,在病房裏卻都變成“尿了嗎”。

我下午三點半做完手術,到淩晨兩點半才第一次艱難地小便,尿液淡綠色,應該是代謝出來的麻藥,一同如廁的光頭大哥站了好久沒有進展,扭頭看著我,一臉羡慕。

聽病友說,還有人過了兩天才第一次小便,肚子漲得圓鼓鼓,還有人受不了,當天就下了尿管,沒想到更痛苦。

因為術後肛門塞有止血藥,24-48小時後才能排便,但電解質沖劑藥效還在,便意猛襲,坐臥難安。淩晨三點,我脖子上掛著止疼泵和術後監護儀器,扶著屁股叉著腿,在病房樓道緩慢踱步。

當時心裡只有一個想法,寧願一天寫10篇稿子也不願遭這趟罪。請大家以我為戒,不要得肛裂或痔瘡,不要經歷這樣的手術。

那麼,到底為什麼會得肛裂和痔瘡呢?

根據復旦大學附屬中山醫院肛腸外科專家姚禮慶和四川大學華西醫院肛腸外科專家伍曉汀參與編審的百度健康醫典,痔瘡和肛裂的病因目前尚未明確,是一個長期持續發展的過程,可能與便秘、腹瀉、精神因素、肛管壓力等多種因素有關。

而復旦大學附屬華東醫院普外科副主任醫師李憶程參與編審的騰訊醫典顯示,排便習慣不良、長期壓力過大、持續便秘或腹瀉、體重超重、年齡超過50歲、長期飲酒和食用刺激性食物、不運動、有痔瘡家族史、孕婦或產婦、長時間坐姿或站姿等,都可能新增得痔瘡的概率。

醫生告訴我,我的肛裂和痔瘡基本就是生活和飲食習慣導致。

一比特有20多年痔瘡史的患者跟我說,不得痔瘡的方法很簡單,多吃菜、少喝酒、少吃辣、少焦慮。

“道理人盡皆知,問題是你有這自製力嗎?”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