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年間,四川以軍閥繁雜聞名全國。與其他地方的軍閥混戰相比較,四川軍閥的特點顯著,打起仗就像開玩笑,令人啼笑皆非。
據資料記載,四川軍閥講究所謂的“袍哥”義氣,有自己的道義和規矩。例如,每次打仗,打贏的一方從不做窮寇之追,甚至還給對手留有休養生息的機會。聽起來似乎有些不可思議,但這確實是當時四川軍閥的真實寫照。
其實四川的軍閥,從某種意義上來說,跟中國古代的五代十國並無太大區別。只不過四川的軍閥混戰了二十年,卻仍舊沒有統一,反而越打越亂,這實在讓人摸不著頭腦。
從1912年到1933年,四川共發生大小軍閥混戰四百七十多次,其中大多數混戰發生在防區制形成之後。
1926年,隨著北伐軍的勢如破竹,混亂中的四川軍閥為求自保,紛紛派代表到武漢、南京、廣州,向國民革命軍投降,表示願意接受中央政府的改編,但要求保持軍隊的獨立性。原本蔣介石政府是不打算答應此種“無理”請求,可鑒於四川地處大西南,國民政府的手暫時觸碰不到那裡,於是蔣介石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四川軍閥過起了“占山為王”的日子。
不過,以蔣介石的狠辣性子,是絕不會允許一個“四川王”出現的,哪怕他只是空有其名。為達到分而治之的目的,蔣介石以國民革命軍總司令的名義,先後任命四川軍閥楊森、劉湘、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為國民革命軍的軍長,各軍閥仍統率舊部在防區內活動。
儘管是防區制,但軍閥畢竟是軍閥,僅靠那麼點地盤怎麼能養活自家人馬呢?於是,為了爭搶地盤,各路軍閥你方唱罷我登場,在腥風血雨中書寫了一段民國混戰史。
當然,四川的軍閥並不是上文提到的那幾個人,他們實際上都是大軍閥熊克武的舊部。1913年7月,熊克武為響應孫中山發動的二次革命,成立討袁軍,熊克武自任總司令。討袁軍戰敗後,此後歷經多次分化,最終分裂出劉湘、楊森、賴心輝、劉成勳、劉文輝、鄧錫侯、田頌堯、唐式遵、王陵基等大軍閥。此外,四川還有不少以旅長自稱的小軍閥。
時人曾戲稱:“在四川,只要是個旅長就能當軍閥”,其言雖有些誇大,但四川軍閥繁多卻是不爭的事實。
按理說,戰爭是一件極為嚴肅的事情,可四川的軍閥混戰卻玩出了新花樣。據資料記載,兩個相互敵對的軍隊在成都或重慶郊外激戰時,他們的軍官可以同在一張麻將桌上打麻將,這實在讓人有些難以置信。
’四川王劉湘手下的劉航琛曾經說過,四川軍閥每次打贏後都會做三件事。第一,安頓好敗軍之將的父母;第二,發電報給對手,叫他不要跑了,自己沒打算追趕;第三,進城安撫百姓。正因為如此,那時候的四川人,對軍閥混戰都見怪不怪了,有的膽大者甚至還會去觀戰,像看球賽一樣邊看邊起哄。
從1912年到1935年,四川軍閥混戰了二十多年,但實際上卻沒死幾個人。要都是像北伐戰爭、五次圍剿那麼打,估計四川人早就拼光了。你想,四川當時最大的兩個軍閥劉湘和劉文輝都是叔侄關係,這仗還怎麼打得起來,所以有人說四川軍閥打仗像開玩笑。此言雖有些偏頗,但確實反映出了四川軍閥混戰的兒戲行徑。
近代意義上的軍隊其實只有一種,即為國家服務的暴力機器。以這個標準衡量,四川軍閥的軍隊充其量就是個利益交換的砝碼,高興了喝喝茶,不高興了打一打,一切都以自身的最大利益為尺度。對於政治家而言,打仗並不可怕,為了錢、為了利益,他們什麼都能做出來。而對於那些平民百姓的利益,政治家向來是不屑一顧的。
不過,拿今天的眼光來看,四川軍閥絕不是嘴上喊著“主義”的機會者,他們更多是類似於粗鄙武夫的形象,這也為其平添了一絲可愛色彩!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