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TOP20商圈(附全國城市商圈圖)

安徽 57℃ 0
摘要:不太出人意料的,中華第一商圈的桂冠要頒給上海的人民廣場。(可絕對沒有作弊意圖哦……排名前列的還有很多即使你沒有到過那個都市也知道的商圈,比如南京的新街口、成都的春熙路、重慶的解放碑和觀音橋,以及廣州的體育西。而一個意外的落差在於,北京的商圈們在這份榜單中掉了隊,其得分最高的王府井商圈僅排在全國第21名。

不太出人意料的,中華第一商圈的桂冠要頒給上海的人民廣場。(可絕對沒有作弊意圖哦……)

排名前列的還有很多即使你沒有到過那個都市也知道的商圈,比如南京的新街口、成都的春熙路、重慶的解放碑和觀音橋,以及廣州的體育西。

有4座二線都市——無錫、合肥、哈爾濱、福州的商圈也入圍了前20,其中無錫的崇安寺甚至佔據了第三名——當然無錫的其他商圈就顯得默默無聞了。而一個意外的落差在於,北京的商圈們在這份榜單中掉了隊,其得分最高的王府井商圈僅排在全國第21名。

也許有小夥伴不服,不同都市的商業中心怎麼能放在一起進行比較呢?

別急,先聽我們來解釋下算灋。在開始所有數據計算之前,我們首先將中國大陸的地圖劃分成了11961179個連續的1公里x1公里栅格,然後將新一線都市商業資料庫監控的160個商業品牌的所有門店資訊統一投影到這一系列栅格之中,在此基礎上獲得商業資源最集聚的栅格排行。囙此,新一醬可以拍胸脯保證,都市與城市之間,栅格與栅格之間的比較是標準化的。

做完栅格劃分之後,新一醬又根據都市中心的理想業態構成,為不同類型的商業品牌類別賦予了不同的權重:

通過投影與計算,我們就獲得了每一個栅格的得分,切分到都市層面,你便能看到每一個都市商業資源的分佈。

從各都市排名前5的商圈來看,南京、成都、杭州、重慶構成了新一線都市中的“第一梯隊”,其頭部商圈全都躋身了全國前20的榜單。

差异在於,除了新街口,南京其餘商圈的實力明顯處在下一梯隊,而成都、杭州、重慶的TOP5商圈則保持了整體較高的分值。

為了進一步觀察各都市的商業分佈特徵,我們選取了所有一線都市、新一線都市與二線都市的TOP5商圈得分,計算出了它們的平均值與標準差。

這兩個數值可以分別體現都市頂級商圈不同的特點——平均值展現都市頂級商圈在全國的地位和實力,標準差則說明這些頂級商圈之間的實力差距是否顯著。

我們以這些都市的平均表現為它們設立了一個十字象限,來更直觀地觀察都市的商圈特徵。

在這張十字象限圖中,第一象限聚集了一批整體商業實力較强的都市,包括了大部分一線都市、新一線都市和昆明、哈爾濱等强二線都市。由於它們的頭部商圈優勢非常突出,囙此也拉開了和其他商圈的差距。

其中,上海以4個商圈入圍全國前20的成績,不意外地成為了整體商業實力最强的都市,而商圈實力差距最為顯著的則是新街口“獨大”的南京。

落於第二象限的同樣是一批“强商業都市”,但區別在於它們的商圈實力整體上較為平均,代表都市有北京和瀋陽。

以濟南為代表的第四象限都市的整體商業實力已處於這49座都市的平均線以下,且呈現出“頭部集聚”的特徵,在一至兩個强商圈之後,其餘商圈的得分顯著跌落。

此外,大量的二線都市集聚在第三象限——TOP5商圈得分平均值在2至3分之間、標準差低於1的區間內,它們在商業資源分佈上的共性是:商業實力相對高線級都市有明顯差距,但都市內部的資源分布較為均衡。蘇州和東莞這兩座新一線都市也出現在了這個象限中,它們的頂級商圈實力在新一線都市中已排名最末。

當我們把所有栅格的得分重新投射於空間地圖上後,又能得到另一種結果——每座都市所呈現出的截然不同的商業空間結構。

成都、南京與西安都是典型的單中心都市。在西安,排名前4的商圈栅格全都集中在鐘樓廣場一帶,構成了一個強勢的中心。在後續排名中,高新路、未央路和小寨等地成為了幾個零星的散點中心,但暫時都還無法撼動西安單中心的商業格局。

相對地,有些都市則是典型的多中心都市,例如“五中心”結構顯著的重慶,以兩岸三鎮為都市基礎骨架的武漢,以及由於地形原因被切割成多塊的東莞,它們的強勢商圈散佈在都市各處,帶動各自片區的商業發展。

栅格的得分反映了區域內商業資源的集聚性,囙此它也可以用來判別當地生活的便利度與成熟度。區別於傳統的都市商業中心,很多都市在過去十幾年的時間裏逐步在一片空地上建立起自己的“新城”或“新區”,除了產業數據,商業是否成熟也是評估都市新區發展程度的一種維度。

在觀察都市的商業空間現狀時我們發現,一些城市的新區已經有超過老城區的勢頭了。

太原是其中表現最突出的一座城市。它排名第一的親賢長風商圈位於南部新城,商業資源的集聚程度已遠超傳統市中心柳巷。

在上圖的其餘5座都市中,南寧東盟國際商務區的萬象城所在的栅格,也在商業資源得分上十分接近老城區的朝陽廣場。蘇州、西安、長沙、杭州等地的新城也正在逐步縮小和老城中心的差距。

從業態分佈上來看,新區商業的定位更偏年輕和高端,餐飲、高星級酒店、奢侈品等業態的占比普遍高於老城,經濟型酒店的業態占比明顯更低。

在比完各都市的頂級商圈以後,新一醬决定再深入都市內部看一看:哪些地方是市級商業區,哪些地方存在著小體量但方便日常的社區商業。

借助“局部莫蘭指數”,新一醬對商業資源最為豐富的上海作出了兩種商業區的劃分。“局部莫蘭指數”是一種度量空間自相關性的名額,根據某一特定空間與周邊相鄰空間的分值分佈關係,界定出4種空間類型,分別為“自身分值高,周邊分值也高”、“自身分值高,周邊分值低”、“自身分值低,周邊分值高”與“自身分值低,周邊分值也低”。

依據栅格地圖的得分,我們定義“自身分值高,周邊分值也高”的區域為都市中心商業區,“自身分值高,周邊分值低”的區域為社區商業。

這項分析為上海找到了13處典型的社區商業。它們主要分佈在嘉定、寶山、浦東等地,大體上可以分為兩類,一類為大型城郊社區的商業配套,如浦江鎮的華僑城商業中心、嘉定百聯購物中心等;另一類為帶有旅遊目的地内容的商業地產開發,如朱家角、奧特萊斯購物村等。這些地區相對其所在的更大範圍區域來說,是典型的“商業高地”。

而與它們相對的是都市中心區的絕大部分地區,其商業資源已連綿成片,都被劃入了中心商業區的範疇。

最後,我們送上全國城市的第一商圈清單,看看數據選出來的都市中心和你心中的預想是否一致呢?

文章來源於新一線都市研究所,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