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沒有普通話,大臣說的話皇帝聽得懂嗎,其實有種約定俗成的話

四川 81℃ 0
摘要:古代沒有推行普通話,朝臣都來自於全國各地四面八方。那麼在朝堂之上,當皇帝和大臣們交流的時候,他們說的是一種什麼樣的語言呢?他們能聽懂對方的話嗎?因為和現代社會相比,一方面,咱們現代人有普通話。雖說古代沒有規定某一種話是普通話,但實際上,大家會把一種約定俗成的話作為“普通話”,大家都自覺地說這樣的話。包括咱們現在所實行的普通話,其實也是以北京話為基礎的。

古代沒有推行普通話,朝臣都來自於全國各地四面八方。那麼在朝堂之上,當皇帝和大臣們交流的時候,他們說的是一種什麼樣的語言呢?他們能聽懂對方的話嗎?

這個問題在古代,確實是一個非常嚴重的問題。因為和現代社會相比,一方面,咱們現代人有普通話。當我們用方言交流,如果聽不懂的時候,只要說普通話,哪怕你的普通話不標準,大家就都知道什麼意思了。乃至於在國際上也是一樣的。雖然各國人都說自己的語言,但是如果用國際通用的英語進行交流,互相之間也都是能够聽懂了。所以,現代人交流是比較容易的。另一方面,現代人由於資訊比較發達,交通比較便利,所以流動得很頻繁。哪怕是一些方言,如果我們經常到全國各地去,各地的方言,我們大致也能够聽懂。甚至有時候,我們自己還能够說一些話。

但是,古代的資訊不暢通,交通不發達,平常大家交流的機會很少。對於各地的方言,很多人幾乎都沒有聽說過。再加上那時候又沒有執行普通話,所以交流起來,顯然是非常困難的。

不過,雖然古代交流起來非常困難,但是其實我們是不用擔心的。在朝堂之上,朝臣和皇帝之間,是完全有辦法交流的。為什麼這麼說呢?

雖說古代沒有規定某一種話是普通話,但實際上,大家會把一種約定俗成的話作為“普通話”,大家都自覺地說這樣的話。

給大家舉個例子。比如我們所在的眉山市,雖然只有兩區四縣,是一個比較小的地方。但我們這裡的方言,其實是非常多的,有成都話、洪雅話、眉山話、峨眉話、夾江話等等。這些方言的反差,也是特別大的。之所以特別大,是因為我們這裡的方言分成兩大系統:一是有入聲字的系統,二是沒有入聲字的系統。這兩大類人說話,差別非常大,有時候互相都聽不懂。比如有入聲字系統的人,聽沒有入聲字系統的人說“四”和“十”,幾乎都是一樣的。

不過後來發現,其實很多領導在正式場合講話的時候,不管這位領導來自於哪一個地方,不管他說的是什麼樣的方言,他們都會非常自覺地說兩種話:一種話就是成都話,另一種就是說大領導說的方言。

成都話是沒有入聲字系統的方言。有入聲字系統的方言,儘管改為沒有入聲字系統的方言很難,但是講話的時候,往往都會努力去靠。

為什麼都說成都話呢?主要是成都是咱們這裡的省會城市。而且眉山還有一個人口大縣仁壽,仁壽基本上說的都是成都話。所以在正式場合,領導們在發言的時候,大都會說這樣的話。

還有一種是說大領導說的方言。大領導如果說成都話,其他領導們大都說的是成都話。如果大領導說的是普通話,那麼其他領導也跟著說普通話。總之,都是要保持和大領導高度的一致性。

從這裡,其實我們已經知道,古代的那些官員們說的,究竟是一種什麼話了。他們肯定只會說兩種話:一種就是京城當地人說的話,比如京城在長安,就說長安話,經常在開封,就說開封話。二是說皇帝說的那種話,如果皇帝是從東北來的,皇帝說東北話,大家也就跟著說東北話。

在一個朝代剛剛興起的時候,也許皇帝說的話,和京城裏老百姓說的話,是不一樣的。比如皇帝是從外地打進來的,他肯定帶著濃濃的外地口音。但是,在經過了一代、兩代的發展,最多不超過三代,那時候皇帝說的話,就和京城當地流行的話一致了。因為這些從皇宮裏長大的皇子們,他們和當地的交流接觸比較多,慢慢地他們也就習慣了京城的生活,學會了京城的話。如此一來,京城的話,就成了全國通用的“普通話”了。

包括咱們現在所實行的普通話,其實也是以北京話為基礎的。而我們之所以以北京話為基礎,也是因為北京是咱們國家的首都。顯然,古代的做法和我們現在的做法是一致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