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州​石堤香輪美名傳

陕西 44℃ 0
摘要:少華山西峰五龍山外石堤峪,又叫少華山西溝。解放前陝西最大的西北製藥廠原料生產基地就在石堤峪的灰池村山頂,它是陝西民主人士,解放後曾擔任過陝西省政協副主席的華州人薛道五創辦的,加上石堤峪是華州區內上秦嶺七十二峪中的六道峪道中離縣城最近的一條峪道,也是華州區最大的一條峪道。石堤峪美景可圈可點。

石堤香輪美名傳

作者張聯營

少華山西峰五龍山外石堤峪(當地山裡人叫石頭峪),又叫少華山西溝。在過去交通極不發達的年代,這裡是關中東部人們去商洛的一條商賈要道。由於石堤峪峪道寬闊,水流量大,彎大彎急彎多,峪道灘頭較大,小塊衝擊扇地塊較多,有“七十裏石堤峪,八十八個潭,一百零八個彎彎賽江南”之說。相對來說可耕地就多,再加上這裡的山民勤勞勇敢,把一些山坡荒地改良為梯田,另外一些山頂也比較平坦,適合種莊稼,栽經濟林和藥材,適宜人類生存。解放前陝西最大的西北製藥廠原料生產基地就在石堤峪的灰池村山頂,它是陝西民主人士,解放後曾擔任過陝西省政協副主席的華州人薛道五創辦的,加上石堤峪是華州區內上秦嶺七十二峪中的六道峪道中離縣城最近的一條峪道,也是華州區最大的一條峪道。所以,當時峪內人烟稠密,商賈雲集,行人川流不息,成為當時人們來往秦嶺南北的重要交通幹道。

華州石堤峪陳寶山拍攝

石堤峪南北長35公里,從峪口到主溝最深處的石板岔,步行得走6個小時左右,可達商洛境內。一路上村舍點點、山路彎彎、峰巒疊嶂、怪石林立、水流潺潺、瀑布連連、鳥語花香、林海濤濤、水草茂盛、牛羊悠然、天藍雲白、植被茂密、空氣清新、野生動物時常出沒(我們有次在橋吉口看見滿山的野雞,五顏六色的野公雞和灰不溜就的野母雞,好像是兩大陣營,公母不相往來似的),行人或肩抗手提,或擔擔推車,或搖騾牽馬趕驢,在夏季這裡是人們休閒乘涼的好去處。當時峪內沿途有許多商鋪和店鋪為過往人流提供食宿服務,西吉口進去還有幾戶鐵匠鋪、騾馬店,給騾馬釘掌換掌,且這幾戶比較富裕,其中一戶還蓋了一磚到頂的兩層樓,這是我在華州個各峪裏見的唯一一戶,山裡基本都是土坯房。

石堤峪七裏樓民居張文拍攝

石堤峪美景可圈可點。進山第一站是車彎村上七裏,民謠有“上七裏,下八裏,金香爐,在樓裏”。第二站是上、中、下灰池村,最高處的紅眼岔堖裏有仰天池。第三站是天涯村,又叫天涯子村,村旁右手側面,石堤河對面,正面朝北,有一個直立、高大、挺拔、險峻,無人能及,獨有的山峰,可以作為攀岩的最好場地。第四站的康坪村小樹溝大過大樹溝,雖叫小樹溝,但實際比大樹溝大,溝長、寬、水大、樹多、景更美、人更多,大樹溝無一戶人家,而小樹溝要住十幾戶人家。這裡松林秀美,山泉清冽,平滑的光石槽上一段迭宕瀑布,淙淙有聲,透出一股靜謐氣氛。石板岔瀑布和龍潭更是驚險無比,刺激好玩;石堤峪堖更是一處處女地,原生態,深山腹地,山高路遠,地老天荒,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逐峪逐溝逐片的欣賞,够你幾十回、幾個月、幾十年也爬不完的,不信我們走著瞧!石堤峪大、長、寬,村多、溝多、岔多、口多、門多、店多、池多、裏多,什麼秋岔溝、春岔溝,上店、下店,東吉口、西吉口、橋吉口,東石門、西石門,東野牛溝、西野牛溝,上灰池、中灰池、下灰池,七裏、八裏、十八裏等等,很有意思,也很有趣味。一年四季景色不同,去年冬天雪踏秋岔溝和春岔溝,冰天雪地,白雪皚皚,半尺深的雪踩非常舒服,冬天只要下雪,來年春末才會融化,兩溝幾十戶人家沒有一戶有人的,山裡那個靜可想而知。今年夏天我們去西吉岔,幾乎走的沒路啦!大不大的一座廟宇,雖房頂已經塌掉,但牆內四周的壁畫卻栩栩如生,有些功底。

野牛溝風光張文拍攝

石堤峪原先有四個行政村22個村民小組,從峪口往裏分別是車灣村、灰池村、天岩村和康坪村,石堤峪是華州區內南山峪道村落最多的一個峪道,人口也是最多的,有近兩千口人,現在實行移民搬遷,四個村變成一個社區,搬到縣城的移民搬遷安置點杏林鎮的新民小鎮朝陽社區集中居住,叫朝陽社區。但是一些老年人還是不願離開故土,住在峪道中,兒女過幾天送些吃的。另外有個別城裡人租一些閒置山民的房子,改造成城裏的單元房,夏天住在山裡凉快,空氣又清新,個別人常年四季住在山裡。現時,天岩村秋岔口還有一家農家樂,且是唯一一家,住戶姓張,人稱老張農家樂。

另外,解放後國家因備戰備荒的需要,把離山口不遠的山中間掏空,可以幾輛大汽車同時開,放的戰備物資,以備戰爭之用。有的說是中央的金庫,那年那月,什麼領導讓在這裡放了多少量進口車等等民間傳說。有的說是炮庫,反正見的人很少。山口駐紮著一個守備營,看管著山裡的戰備物資。自從有了部隊,山裡的路是華州區修的最早的,也是最好的,解决了山裡人的出行問題,人們擺脫了出進身負背簍過獨木,脚踩列石蹚激流的現象。

石堤峪“魚河”張文拍攝

過去由於沒有電,人們磨面的動力只能用牲畜和人自己來完成,後來聰明勤勞的華州人民,發現石堤峪的水資源豐富,落差處多,所以他們充分利用峪水的落差和天然水力資源,沿石堤峪建了很多水力磨面坊。雖時光流失,但遺留的石磨不少,痕迹尚存,曾經的“石堤香輪”是華州八大景之一,如今只能留在人們的記憶裏。

據史料記載,唐朝駙馬郭曖老家的私磨坊和升平公主的脂粉水磨也有好幾臺。曾經石堤峪兩岸磨坊林立,舂米磨面,榨油造紙,水車澆地,水聲磨聲錘聲不絕於耳,周邊縣的大戶人家都把糧食拉到這裡來磨,因為水打磨磨出的麵粉好吃,且比較經濟划算。幾千年來,石堤峪磨坊累毀累修,但盛况經久不衰,解放前盛况依然,解放後還興盛了多年。石磨坊屬實,那麼香輪又是怎麼美名廣傳的呢?

這裡有一個美麗的民間故事,在華州大地流傳至今。古時候,在石堤峪河岸邊的村裡,有個小夥名叫南枝,南枝很小的時候,父親就去世了,家庭重擔全都壓在母親身上,且長期積勞成疾,臥床不起。為了給母親治病,南枝翻山越嶺,披荊斬棘,便訪名醫,尋醫問藥,儘管受盡了九九八十一難,但母親的病卻始終不見好轉,且一天不如一天。但是南枝的孝心和熱愛母親的行動傳遍了華州大地和秦嶺南北。真是孝感動天,一比特老仙翁幫助了南枝,送給南枝一袋稻籽,說吃了就會好的,並叮嚀南枝,此稻籽只能吃,不可種(即不可落入土中),否則,性命堪憂。

石堤峪風光張文拍攝

南枝按照仙翁的交代,給母親吃了七七四十九天稻籽米,母親恢復如初。為此,周圍鄉親都趕到南枝家裡,詢問是什麼仙方治好了他母親的病,南枝一時語塞,猶豫片刻但始終沒有開口。後來南枝經過一夜艱苦的思想鬥爭,為了天下所有的母親都能健康快樂,為了大地蒼生平安幸福,南枝毫不猶豫的把稻籽撒向田間,很快地裏冒出一叢青翠茁壯的稻苗來。隨後石堤峪口幾個村子利用石堤峪河的水種開了這樣的稻子,再後來周邊人們也紛紛模仿。

這種稻子叫珍珠玉,香飄數裏,經過石磨坊碾壓脫皮,更加晶瑩體透,圓潤可人,聞香識源,眾多的石磨翻飛不歇,輪飛磨轉,稻香習習,景觀恢弘,吸引無數過客駐足觀看,熱鬧非凡,石堤香輪從此聞名遐邇。

現在石堤香輪雖已蕩然無存,但南枝感天動地的動人故事卻口口流傳至今。

作者簡介:張聯營,華州區人,在市政府人防辦工作。

原文來源:網友推薦·華山文學

原文作者:張聯營

整理編輯:華山文學、華州文史薈萃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