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5日是今年的“全國低碳日”,重慶日報記者從市生態環境局獲悉,2020年全市碳排放强度為0.70噸/萬元,較“十二五”末累計下降超過22%,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三五”累計下降19.5%的目標任務。
此外,2020年全市能源消費總量為8875萬噸標準煤,較“十二五”末增長1127萬噸,低於國家下達的“十三五”不超過1660萬噸增量的控制目標;2020年全市能耗强度為0.39噸標準煤/萬元,較“十二五”末累計下降19.4%,超額完成國家下達的“十三五”累計下降16%的目標任務。
市生態環境局副局長陳衛介紹,“十三五”期間,全市產業結構由“工業型經濟”向“服務型經濟”加速轉型,三次產業結構由2015年的6.7:44.9:48.4優化為2020年的7.2:40.0:52.8。新興產業快速發展,2016—2020年,高技術和戰略性新興製造業增加值年均分別增長17.6%和18.0%,增速分別高於規模以上工業11.2和11.6個百分點。
“十三五”期間,全市能源產品從原煤為主的單一格局向原煤、瓦斯、水電、風電等多元化格局發展。能源消費量年均增長2.8%,年均增速比“十二五”時期低了3.7個百分點,然而煤炭消費占比從2015年的49.1%降低至2020年的45.8%,清潔能源比重逐步提高。比如巫溪分佈式光伏發電項目,是全市首個,也是現時功率最大的光伏發電站,年均發電量約7740.63萬度,年均减排二氧化碳77135噸。
“十三五”期間,全市工業領域用能總體穩定,維持在4000萬噸標準煤/年左右。能源利用效率明顯提高,2020年全市規上工業組織增加值能耗較“十二五”末下降16.6%,火電、水泥等行業組織產品能耗呈下降趨勢。比如國內首臺萬噸級燃煤電廠二氧化碳捕集裝置在合川投運,每小時可處理煙氣量8400標立方米,成品二氧化碳選取純度高達99.5%以上,每年可捕集二氧化碳1萬噸。
“重慶作為國家2011年確定的7個碳排放權交易試點省市之一,於2014年6月正式啟動碳排放權交易工作。截至目前,重慶碳市場碳排放名額累計成交量1713萬噸,交易額1.91億元。”陳衛介紹,在此基礎上,重慶探索將生態優勢向發展動能轉化,創新建立政府主導、市場化運作,社會、企業、個人參與的“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體系,搭建以“互聯網+生態”為特徵的生態產品供給平臺,發揮重慶碳交易市場在應對氣候變化、生態環境治理中的補償作用。現時,“碳惠通”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試點工作已取得階段性成果,2020年完成萬州、忠縣、酉陽等貧困村林業碳匯生態產品開發及核證工作,推動達成購買意向32萬元。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