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第二個皇帝,靖難之役後下落不明,為何瀘州留下諸多傳說

四川 51℃ 0
摘要:翻開明朝的歷史,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感受,反正除了留給我們很多未解之謎以外,朱家天下的皇帝大多數都是一剛到底,所謂“天子守國門”、“死社稷”,大概從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就定下來了基調。在靖難之役後,朱棣把自己的侄兒建文帝弄下臺,一場大火燒剩下幾具遺體殘骸,那個年代並沒有DNA檢驗手段,眾人當是惠帝朱允炆被大火燒死。於是朱棣由北平進入南京登基稱帝,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

翻開明朝的歷史,不知道大家有什麼感受,反正除了留給我們很多未解之謎以外,朱家天下的皇帝大多數都是一剛到底,所謂“天子守國門”、“死社稷”,大概從第三個皇帝明成祖朱棣遷都北平,就定下來了基調。

各位,你們看,在明朝統一全國後,疆域雖廣,但周邊邊患,尤其是北方的威脅十分嚴重。在靖難之役後,朱棣把自己的侄兒建文帝弄下臺,一場大火燒剩下幾具遺體殘骸,那個年代並沒有DNA檢驗手段,眾人當是惠帝朱允炆被大火燒死。於是朱棣由北平進入南京登基稱帝,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三位皇帝。顯然朱元璋一手安排的長治久安的計畫,最終在他死後被他的兒子給徹底擊破。我們不知道假如歷史上評估的仁厚的建文帝一路掌權的大明朝會如何,但是沒有朱棣,大明王朝的輝煌也無從談起。不過也是因為朱棣讓大明王朝走向了另一個極端。

當時,大明的北方時常受到北元蒙古、韃靼和瓦剌的侵擾。為了應對局面,朱棣遷都北平,並改北平為京師,以後一直沿襲。這個北平是朱棣當年分封之地,熟悉程度高於其他人。

在地理位置上,明王朝首都京師靠近中原與東北關外的一道邊關重鎮山海關,所謂“天子守國門”就是這個意思。日後周邊威脅加重,君王即便“死社稷”,也不南下遷都。在對外政策上,明朝廷“不議和”、“不和親”、“不賠款”、“不割地”,處處體現出了較為剛性的一面。因為,我們稱“剛硬之明”比較合適。

實際上朱元璋在的時候,就曾經考慮到了遷都,南京雖然富足,然而作為京城並非長久之地,這在《明史》記載中可見一斑:“天下形勝地可都者四。河東地勢高,控制西北,堯嘗都之,然其地苦寒。汴梁襟帶河、淮,宋嘗都之,然其地平曠,無險可憑。洛陽周公蔔之,周、漢遷之,然嵩、非有肴函、終南之阻,澗、伊、洛非有涇、渭、灞、之雄。夫據百二河山之勝,可以聳諸侯之望,舉天下莫關中若也。”

囙此朱元璋覺得南京金陵王氣不足,不够他大明江山永固,他其實就想過遷都北平。又想著把老家鳳陽改成中都。可惜建國之初,各種條件不成熟,這個遷都的事情他還派太子朱標也就是建文他爹去考察,沒想到水土不服,朱標染疾而亡,這對朱元璋的打擊很大,並且說“本欲遷都,今朕年老,精力已倦,又天下初定,不欲勞民”。也就沒有打算了。

假如當時他就遷都,燕王在自己眼皮子底下又將如何呢?歷史真的經不起假設。

朱元璋後來頗費精力幫助自己的孫子拔除荊棘,送上皇位,卻未曾想自己死後誰也抑制不住從小跟自己南征北戰的燕王朱棣,他怎麼可能當個“八賢王”,不自己登帝。

終於,醞釀良久的靖難之役發生了。這一次是正義的嗎?師出有名嗎?建文皇帝在位的時間雖然不長,但是老百姓的口碑並不差。其在位期間增强文官在國政中的作用,寬刑省獄,嚴懲宦官,同時改變其祖父朱元璋的一些弊政,史稱“建文新政”。

不過當他想加强中央集權,削弱他那些叔伯兄弟藩王割據的勢力的時候,最大的敵人就是叔叔朱棣。建文到底年輕,沒有辦法控制自己身經百戰的叔叔。削弱藩王實力的事情是應該做,但是他太著急了。

皇帝仁厚是對百姓而言,對自己的骨肉親情方面,有時候我們一笑置之罷了。你說朱棣是逼上梁山,還是趁機反彈,都不重要。1399年8月,燕王朱棣誓師抗命,下諭將士,打著“清君側”旂號起兵“靖難”。史稱“靖難之役”。朝廷和燕王之間開始了一場血腥的、持續三年的軍事對峙。

開始朱棣還不佔優勢,不過時間一久,最終大勢所趨,朱棣終於成功地打敗了自己的侄兒。但朱允炆的下落終成為一件懸案。誰也不能肯定他是否真的被燒死了;後來對他的帝業抱同情心的歷史學家們都說他喬裝成和尚逃離南京。當時官方的記載當然只能說皇帝及其長子已死於難中;否則,燕王就不可能名正言順地稱帝了。朱允炆最後的真正命運仍然是一個謎。

其實何止歷史學家,即便在明朝時期,老百姓都對朱允炆充滿了同情,以至於全國好多地方,都有朱允炆出逃的野史傳說。

大約是因為,建文帝不是個稱職皇帝,因為好皇帝是敢於殺人的,除了忍常人所不能忍,還有一種是殘忍。他更多的是推行儒家的仁政。這一點老百姓當然喜歡,對於政治的殘殺以及殃及池魚的事情,才是老百姓不理解和不接受的。所以朱允炆無疑在民間同情弱者和希望得見寬厚仁君的化身,儘管大家可能對他並不瞭解。也不知道朱棣對明朝的貢獻有多大,但是皇帝殺人如麻的行為,總是被傳得更加令人毛骨悚然。

這以後,就有很多歷史不能够解釋的事情出現了。沽酒客的家鄉瀘州,不知道什麼原因,建文的傳說甚多,甚至還傳有朱家後人也在此地開枝散葉。

或許有兩種情况,一是皇族子孫封王到各地,四川自然有,朱氏皇族的子孫因為分封。在明朝就活躍四川各地了。另外就是關於出逃的建文帝的傳說了。

建文帝的傳說在瀘州有方山、合江、黃艤建佛寺,皇傘壩,瀘縣玉蟾山、木渣門、龍貫山當和尚等等,可謂版本眾多。而且也確實在瀘州一些地方發現部分明、清時期實物記錄。比如一些塑像和雕刻的文字。

但是,這還是不能證明建文帝就真的到過瀘州,拋開那些濃厚神話色彩的傳說,出家當和尚的說法,不僅僅瀘州有,福建有,其他區域也有,但是都是民間傳說,本身六百年來,建文帝的下落就有三種說法:一、不知所終;二、焚死;三、由道地出亡而出家。

這三種,大家期盼有奇迹,建文帝不僅僅沒有死,還流落在民間,當和尚之前還可能與民間傳播基因,後來,為什麼當和尚呢?大概看破了一切,大概這樣也是保住性命的管道。都是大家的想像居多。

不是流傳的時間久遠,民間故事就能成為事實。而關於鄭和下西洋是尋找失踪的建文帝,這也是後人臆想的內容,拿不出足够的證據。

不過瀘州有建文帝的傳說,倒是很好的民俗文化之一,當成地方的一種人文存在,還是可以的。

而且,還有一種可能,當年瀘州的老百姓遇到朱家後人,聊天談到建文,大家擺談中生出許多故事,又經過幾百年不同人的傳播和加工,延伸更多地傳奇,這也符合民間故事流傳的規律。

當然,假如未來有一天,能發現更多有力的證據,證明建文確實跟瀘州有瓜葛,那又是另外一種情况了。但是在這之前,請記住它們都是傳說。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