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讀者都看過《魯濱遜漂流記》的小說,一個水手自身漂流到一個無人的荒島,憑藉個人的意志力開始了長達20多年與世隔絕的生活,這才回到故鄉,而在現實當中,可以說也有一個魯濱遜本人的翻版,這就是中國海南的潘濂,他曾經獨自一人在海上漂流133天才得以獲救。就讓我們來看一下,這個被上天所眷顧人的親身經歷。
1918年,潘濂出生在海南一個農村家庭,他的父親是一個走街串巷收徒學藝的武師,居無定所,1936年,18歲的潘濂被父親送去香港謀生,他决定從事水手行業,先是在“坦達”號輪船上當學徒,而過3年,潘濂成為了一名合格的水手,與英國船隻“貝洛蒙”簽約,在船上當了二等侍應生。
1942年11月23日,執行戰時運輸任務的貝洛蒙號在南美洲亞馬遜河口以東750英里處,被潜伏在這裡的德軍U-172潜艇的兩枚魚雷擊中,艦船很快爆炸,船上的55名船員基本全部遇難,而潘濂是最早發現異樣的人,他在爆炸前立刻跳船,沉入大西洋,所幸撿回了一條性命。
在海上漂泊兩個小時後,他幸運地找到了船上的救生木筏,這個小木筏凹井約6英尺長,3英尺寬,兩旁各有一個小隔間,兩頭分別置有金屬箱,就像欄杆一樣,把潘濂圍在了裡面。讓潘濂驚喜的是,木箱裡面有140公升救命的淡水,還有罐頭、巧克力和餅乾以及手電筒。這讓他能够及時補充體力
潘濂不知道,他即將和這只木筏度過133天,小木筏在海上飄蕩了很久,所幸這裡靠近熱帶雨林,雨水充足,潘濂趁著夜晚降雨,用空罐頭盒收集下頭頂帳篷布上面的雨水,將其放進水箱,囙此得到了寶貴的淡水資源。此外,潘濂還利用手電筒裡面的彈簧,製作成魚鉤,又用分流的纜繩,搓成細小的魚線進行捕撈,用什麼當魚餌呢?
潘濂發現,魚類特別喜歡吃依附在他木船旁邊的甲殼類動物,於是他想辦法敲碎甲殼,用肉當作魚餌,囙此調上來不少大魚嗎,魚肉腥味太重,囙此他又將魚放在帆船的桅杆上晾曬,很快就獲得了鹹鹹的魚幹,而後潘濂有用魚肝和魚肺繼續釣魚,他甚至吸引來了鯊魚,潘濂並沒有害怕,而是與其進行了搏鬥,將其作為了自己的戰利品,因為長時間沒有下雨,他就喝鯊魚血補充水分。
潘濂依靠結繩來確定日期數量,然而一直過了數個月,都不見人踪迹,他的身體逐漸開始虛弱起來,因為營養失衡,潘濂的大腿、手臂都逐漸浮腫,他的精神急劇衰弱,長時間的海上生活更是讓人感到崩潰,但是潘濂一直在堅持著。
在旅途當中,潘濂曾經有兩次獲救的希望,一次一艘油輪出現在他的旁邊,潘濂回憶說,當船上的海員看見他是中國人的時候(或許將其看作是日本人),臉上明顯露出了厭惡的表情,他們不顧潘濂的大喊大叫,斷然離開了。
第二次,潘濂被美軍的偵察機所發現,飛機甚至給他投下了浮標,然而一場突如其來的暴風雨最終切斷了潘濂和美國飛機的聯系。終於在1943年的4月6日,潘濂抵達了巴西海岸離巴拉州海岸約10英里的海域,被一群漁民所救下,為了避免又被當成日本人的誤會,潘濂大聲喊“chinese,I am chinese”。在海上漂泊133天后,潘濂總算得救,他在巴西貝倫市醫院治療了四個星期,這才在英國領事安排下,借到美國邁阿密返回英國。
潘濂也就創造了至今無人能够打破的救生筏海上漂流世界紀錄,為此當時民國行政院授予潘濂榮譽獎狀。美國戰時海運局發出特別命令,準予潘濂佩戴美國商船戰鬥榮譽勳帶,以表彰他的“勇氣和剛毅精神,英王喬治六世也授予了他大英帝國勳章。
為此潘濂表示,他不希望有人打破自己的世界紀錄,因為“因為這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磨難,希望後人能避免這樣的不幸發生。”大難不死的他,最終選擇在美國度過了自己的晚年,潘濂在海上勇敢抗爭的故事,也值得所有人的銘記。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