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安圖縣兩江鎮白河村村民在修建排水溝時意外發現一方刻有“長白山人參”字樣的石碑。經安圖縣文史專家推測,這塊石碑立於清代晚期至民國時期,對長白山人參文化研究具有重要價值。
8月20日,記者在安圖縣文物管理所見到了被挖掘出來的石碑以及一起出土的3塊青磚塊。這方石碑為白色石質,高88釐米,碑體呈長方形,上寬下窄,碑冠處寬55釐米,碑身處寬45釐米,碑厚11至13釐米,碑身底部有榫頭,呈梯形。石碑正面用楷書縱向刻有“長白山人參”5個字,字體工整,背面為橫向的條紋狀修鑿痕迹,上面有墨字,但已無法辨析。
據縣文物管理所所長金哲介紹,這方石碑發現的地點在安圖縣兩江鎮白河村西南約520米的山脚下,是村民在修建“藥水泉”水井排水溝時發現的,當時,石碑大部分埋藏於地下,僅露出“長”字。縣文物管理所接到報告後,立即派人對石碑發現地點進行了看管,並上報吉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經過考古專家現場勘察,未見明顯的文化堆積。在挖掘石碑的過程中,在淤泥裏又發現了部分青磚,專家推測應為碑座的砌磚。
這塊“長白山人參”石碑,距今有多少年?又是什麼人立於此地呢?安圖縣文史專家安學斌結合石碑的形態、字體特徵以及青磚燒制的特點進行了推測。“根據青磚燒制的特點來看,形狀不規則,表面很粗糙,應為當地磚窯燒制。據《劉建封傳》記載,安圖縣最早出現磚窯的年代在1910年前後,所以推測立碑年代應該在清代晚期至民國時朝。”
安學斌說,石碑表面粗糙,沒有經過細緻的打磨,碑冠處無雕刻細緻的紋理,碑身無落款,排除朝廷官員在此立石為記的可能。“石碑發現地兩江鎮南森林茂密,物產豐富,自古這裡就存在淘金、挖參、采藥、狩獵等特產採集和交易活動,所以推測石碑應與長白山人參采挖紀念或交易活動有關。”
安學斌表示,安圖縣素有“中國人參之鄉”美譽,“長白山人參”石碑的出土是長白山人參文化的一個重要見證,對研究安圖縣長白山文化以及人參發展歷史具有重要意義。
□本報記者董立志文/圖
【來源:延邊晨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