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頭西北浮雲,倚天萬裏須長劍。——《水龍吟·過南劍雙溪樓》
《劍客》:“十年磨一劍,霜刃未曾試。”這我國古代劍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存在,而且打造一把好劍甚至可能需要是十年的時間。古人不僅僅將劍當成上陣殺敵的好武器,有時候還將劍當成一種配飾攜帶,但我們今天要講的這把劍用處還有些不一樣。這把劍現時在兗州博物館裏保存著,它是一比特山東農民在挖沙時,挖出來的。它是長約7.5米,重達1.5噸的巨劍,現如今成為了國家一級文物。為什麼古人要打造這麼一把巨劍呢,這把劍的來歷和用處是什麼?
在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幾比特山東農民在看到河道乾涸後就想著來清理一下,結果在挖河沙的時候突然感覺挖到了硬物。農民們對此感到很是好奇,便想將這個東西挖出來,但沒想到這個東西越挖越深。最後在幾比特農民一起努力下才將這個不明物體挖出來,原來這是一把體積巨大的劍。
在看到這把劍後農民們認為這應該是文物,要打電話告訴領導處理。於是他們便將這件事一一上報給有關部門了,在專家們得知這一消息後馬上趕了過來。但是當地研究設備、條件有限,於是專家們為了能够更好的研究這把劍,就找了一輛大型卡車將這把劍帶去了兗州博物館進行研究。
因為這把劍的體型龐大,自然不可能是用來打仗的,那也更不可能是用來佩戴的,所以他們都對這把劍的用途產生了疑問。當地村民有的猜測這把劍可能是在盤古開天闢地時期遺留下來的,也有的人認為這可能是古代治水遺留下來的等等。專家們也很好奇這把劍的作用,便一直抓緊時間調查關於這把劍的資料。
一開始的時候專家就發現這把劍在劍柄處有一個類似“獸頭”的刻章,在清理完這把劍後,他們又在劍柄上發現了一段關於此劍出處的銘文刻字。最後經過一番證實,這把巨劍應該是在清朝康熙時期被打造出來的,但是對於它的用途現時還沒有辦法清楚的知道。最後專家們在當地調查了很多關於這把劍的資料,終於在一本縣誌上面發現了這把劍的來歷和用處。在《素書》對於官員的描述:“守職而不廢,處義而不回。”一比特好的父母官應該處處為民著想、為民分憂,這把劍的打造原因就是當地官員為了百姓而製作的。
當時在兗州地區發生了很嚴重的水灾,河水氾濫,河堤被沖毀,百姓的生活都被打亂了。在看到百姓這一狀況後,當地一比特叫金一鳳的知府便主動掏錢去將被洪水衝破的橋重新修建起來,還去找人打造了這把巨劍。這把巨劍的作用是用於支撐橋樑,使其更加堅固,還可以去量測水位線,這樣便可以提前做好禦洪措施。但是在天灾面前人總是會顯得很渺小,用巨劍這個辦法只可以解决一時,卻不能一直有用。沒過多久這把巨劍就被洪水沖走了,然後隨著時間的流逝漸漸被掩埋在河沙裡面。直到被那幾比特農民們挖出來才重見天日,如果不是這幾比特農民,這把劍可能還要繼續被掩埋下去,那麼這段歷史也不會別人注意到。
雖然這把劍現時對我們來說沒有什麼用處,但是專家們可以從這把劍身上研究我國古人的鍛造科技。在古人科技還很落後卻可以打造出這麼大的一把劍,可想而知當時古人得鍛造科技很高,這也是值得我們學習的。而且瞭解完這把巨劍的歷史之後我們也不禁為那位一心為民的官員點贊,從我國建國開始後,領導者就一直在強調官員們應該要服務為民、一切從民出發。如今這把劍放在兗州博物館供人參觀,也讓人們對這種為民著想的精神更加有所感悟。
參考資料:
《劍客》
《素書》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