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出行管道的變化也代表了科技的發展水准,對於任何一個國家來說,交通線路的擴建都是至關重要的,便利的交通不僅滿足人們出行的需要,更能密切各地的往來,有利於促進經濟發展。
我國素有“基建狂魔”的美譽,如果你去翻看歷史就會發現,偉大的中華民族自古以來就勇於用一種基建狂魔的態度去修建建築、道路橋樑疏浚運河,換句話說,從古代開始,人們就非常重視交通。
舉個最直觀的例子,自大秦以來,就成了集權王國,有句話說得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師之濱,莫非王臣。我國國土面積巨大,人員流動量巨大,為了滿足要求,就需要完善龐大的交通網絡。
改革開放之後,中國經濟進入快速發展車道,各地之間的經濟貿易往來更加頻繁,這需要加强對水路、陸路、空路交通網的建設。事實證明,在完善交通網這一方面,在全球範圍內,中國都非常有發言權的。
尤其是近年來,我國軌道交通運輸業的發展,更是向世界證明,中國基建狂魔的稱號不是白叫的。截至2020年年末,我國總鐵路營業裏超過14.6萬公里,高速鐵路總里程達3.8萬公里,實現了跨越式發展。
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都市內部交通網絡的建設提出的新的要求,在陸路運輸的基礎上,又新增了地下軌道運輸即捷運。相比於陸路運輸,捷運的優勢很明顯,可以節省更大的陸地空間,疏散陸地公路交通的壓力。尤其是在大城市,捷運修建更加頻繁,跟其他公共交通工具相比,捷運出行更方便快捷,安全性也更高。從深層意義上賴來說,捷運更像是是一個都市經濟發展水准的重要衡量標誌。捷運修建里程排在前三名分別是北上廣,也就是人們常說的北上廣鐵三角。
資料顯示,截止去年底,我國31個省份中45個都市都已經有了完善的城市軌道交通系統。隨著我國經濟的發展,按理說,未來將會有更多都市加入都市軌道的規劃工作當中,但遺憾的是,“捷運叫停”的訊號卻提前傳出了。
捷運的修建里程其實跟一個都市的經濟水准是正相關的,從東往西,我國各省市捷運里程數依次遞減,到西北蘭州時,捷運僅為26公里。叫停捷運修建?很多人覺得這樣的消息不可思議,事實上,現時已經有多個都市發佈了相關聲明,比如四川成都在今年4月份的時候就已經完成了新一輪的都市交通規劃,共計砍掉19條捷運線路。今年6月湖南發改委回復網友:“衡陽雲軌交通什麼時候開工建設?有確定消息和開工日期嗎?”
回復內容如下:國家已經不再受理啟動城市軌道交通建設規劃的申請(即首輪規劃)、已有捷運的都市從嚴控制新一輪建設規劃審批。
問題的關鍵是,為何捷運熱度逐漸褪去了呢?其實這是多個因素造成的。
首先,捷運軌道建設是在地下完成,這雖然可以節省地面空間,但過度在地下施工也會給都市帶來風險。最典型的例子,河南這次暴雨灾害就暴露了捷運的弊端。如果都市全線都開通了捷運,表面上看確實方便了人們出行,但換個角度來說,這也掏空了都市,一旦發生地震、洪水等灾害……後果不堪設想。
其次,修建捷運需要支出高額的費用。建捷運線路是一個複雜縝密的大工程。在開通的過程中,要經歷多個繁瑣的程式,涉及40多個科技專業。不停地修建捷運加劇財政壓力,資料顯示,2018年,30個都市在都市軌道修建交通上花費了6000億元。一條捷運線路絕非建成之後就可以實現純盈利,它還需要定期維護,不管是人力方面還是物力財力,都提出了巨大挑戰。去年,我國捷運年營運收支比為65%,較上一年降低了10.5個點。如果長期入不敷出,那麼繼續修建捷運的事宜就有待商榷了。
最後一點也很關鍵,捷運不是任何都市都能修的,門檻極高!根據國家公佈的新要求,一個都市若想修建捷運,需要進行申報,條件有兩個:
如果是建捷運,該都市的公共財政預算收入應該在300億以上,生產總值應該高於3000億,市區常住人口需要達到300萬;捷運的門檻低一些,但申報都市也要滿足以下條件:公共預算收入在150億以上,生產總值在1500億之上,人口為150萬以上。先不提經濟水准,只是常住人口的要求,能够滿足的都市並不多!除非一二線都市,三四線都市很難滿足要求。
結語:
捷運雖好,但不是誰想建就能建的,說白了它更像是一個賠錢買賣,即便都市經濟水准高,人口規模也滿足條件,在運營方面也很難持續盈利。所以三四線都市能够通過建捷運申請的很少。
那麼問題來了,你所在的家鄉是否已經有捷運了呢?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