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减影響下,國際學校的家長,這次也慌了……

上海 73℃ 0
摘要:如果前一段時間是雞娃家長的世界末日,那最近就輪到國際學校的家長就開始如坐針氈。教育機構被KO對國際學校的家長來說,會覺得事不關己,甚至可能還有不少人覺得這事教育的正義得到了伸張:知識的過度灌輸本來就沒什麼用。雙减政策出臺,甚至對國際學校的家長利好。讀國際學校的家長也要早做規劃早做準備,

來源|miki粥

ID |mikizhou99

風水總是輪流轉。

如果前一段時間是雞娃家長的世界末日,那最近就輪到國際學校的家長就開始如坐針氈。

因為學校正在背著他們默默改造。

教育機構被KO對國際學校的家長來說,會覺得事不關己,甚至可能還有不少人覺得這事教育的正義得到了伸張:知識的過度灌輸本來就沒什麼用。

畢竟自己選擇花錢讀私立,早就退出了升學大戰,全人教育的信仰,也讓自己的選擇一直是走素質教育的路線。

要說這一輪調整跟自己相關的,也就是教材的本土化改造。但不都喊了幾年了嗎?除了新增了一些中文課的數量變化不大,挺好挺好。

雙减政策出臺,甚至對國際學校的家長利好。

上海和北京的小學生現在都在去英語化,這上國際學校就很不一樣,有正規的外教持證上崗,英文學習肯定耽誤不了,再找校外優質資源一堆積,精英少年養成指日可待。

是的,作為早已買好票的國際學校家長,這時候覺得自己拿到offer買到了門票,很是可以心態放鬆,盡情吃瓜,這也沒有什麼錯。

因為誰也不會料到,教育調整也會卷,這一卷就卷到了吃瓜正歡的羣衆的身上。

直到8月份他們開始報名、諮詢入學情况,才發現自己過去拿到的錄取門票作廢了,不少學校的大門已悄無聲息地關上。

國際學校的家長開始慌亂。

01

這件事要從教育部、中央編辦、發革委等八部門聯合發佈了《關於規範公辦學校舉辦或者參與舉辦民辦義務教育學校的通知》說起。

《通知》內容其實主要針對公參民的學校,要求公辦校舉辦的幾類民辦學校轉回公辦,要求公辦校不能以集團辦學、品牌輸出變相舉辦民辦義務教育。

看著跟國際學校沒有一點關係。甚至有專家分析說,新的政策對民辦學校的家長利好。

比如說,民辦校轉為優質公立校,能讓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免費的教育資源。而且,優質民辦全面納入學區劃片的範圍,雖然多校劃片,但是本學區進入優質校的概率會大大提高。

而且,就算優質民辦以後被均衡了,也不影響一年花幾十萬上國際學校的家庭,不同的學校本來是為了滿足不同的教育需求,不是公參民的私立學校,肯定是有空間的。

但是,這只是家長們一廂情願的想法,因為政策並不孤立存在。

可能很少有人注意到,在更早些的時候,湖南、江蘇、四川等地教育部門就相繼發文,計畫將調減本省內民辦義務教育占比,比如,把民辦中小學在校生人數調減至義務教育階段總生源的5%以下。

這是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地方原來民辦(包含民辦雙語私立國際校)在校生和公辦學生比超標了,就要從錄取人數中直接砍掉。

可能很多人對這個數位沒概念,覺得自己享受的教育本來就是很小眾不超過5%,那就錯了。2018年公開的教育數據,民辦小學占比超過10%的省就有6個,最彪悍的廣州有深圳的助力量,達到了22.46%。

數據來源:新學說

在這種情況下,讓民辦在校生人數壓縮到5%,那就意味著要有近17%的家庭要重回公立系統。這肯定是會先從公參民的回收開始,但,有些地方並沒有這17%的公參民學校怎麼辦呢?

最終,只能是哪裡能减就减哪裡,國際學校也很難免要挨上這一刀。

有離岸的保險、離岸的醫療,真的沒有離岸的教育。

曾自詡佛系躺倒的人本來搞教育的心態是雲淡風輕,如今這淡然到都快成“准失學兒童”的爹媽,再要靜靜地吃瓜已經是不大可能。

焦慮的情緒開始在國際學校家長圈裏蔓延,甚至有人甚至恐慌國際學校會不會像機构一樣被團滅,他們迫切想知道:

未來該怎麼辦?要去哪裡上學?

02

焦慮也會內卷。在這波民辦學校調整之下,每個人都會或多或少受到波及。

不同省份不同區的政策甚至都有所不同,囙此感受到的壓力也不一樣。有些都市,比如北京國際學校家長甚至還無感,因為在這個城市,公立的强大碾壓私立,國際學校一直都處於教育邊緣地帶。

上海的國際學校,夾雜在這幾年民辦學校的教材改革和公民同招的一波波的調整之中,對變化相對敏感。但因為一直折騰,學校和家長都鍛煉出了一顆適應調整的大心臟,加上國際化都市的包容性,讓家長對焦慮也有包容性。

河南和廣州家長的焦慮指數就比較高,因為國際學校辦學處於弱勢,或是國際教育的比例超標,5%的民辦教育政策對他們的影響最大。

其實,疫情發生以來,原本堅定走國際教育路線的家長自己都在動搖,覺得其實不出國也挺好的,或者晚點出國也挺好的。

有一部分人因為各種原因轉回了公立學校,之前我寫過一篇《逃離國際學校》。

按理說,民辦轉公立這對他們來說是好事,就像專家分析的一樣,學費省了不說,還能直接轉公立,得償所願。那還焦慮什麼呢?

我覺得這裡面有兩個原因。

第一,直接影響是調減政策之後,家長做教育決策的時候提前了。

之前擇校也就是擇個方向,比如走國際還是公立,有不少人還惦記可以做雙選,兩頭都能站位。此外,還有一個目的就是為了避開公立優質學校的抽籤,拼爹不拼運氣。

現在就烦乱了。公民同招之前國際學校錄取靠面試,之後靠搖號。和公立學校一樣拼的是”命“,於是上海就有了渣娃逆轉的傳奇…

在北京都要拼運氣,幹嘛不去公立試一把?所以,西城學區房也不好使了…

現在一些地方,為了完成5%的名額開始大幅削减國際學校招生名額,100砍到50。原本沒想好讀國內國際哪個方向,只想先讀過國際學校走走看再說的家長,慌了。

如果還選擇國際學校,就意味著可能沒有學籍。在國際學校的道路上做一個失學兒童,這是家長沒辦法接受的。

但如果選擇公立,發現政策打了自己一個措手不及,只能插班。進好的公立學校是不可能了。畢竟如果有機會進入優質公立校,這些家長一開始就未必選國際學校。

過去擇校是擇校,現在擇校像開盲盒,要賭。

不賭,就意味著你要在孩子的教育上躺平。

第二,間接影響的是家長的心態。雖然不少人人對讀公立校還是民辦校不敏感,但“有選擇”和“沒選擇”,這件事對他們來說很重要。

改革開放那麼多年,市場經濟已經讓我們習慣有選擇。選擇優質的、喜歡的、適合自己的東西,並為其付費是基本邏輯。

在國際學校的家長看來,教育也是一種選擇。哪怕選擇是有限的,哪怕是二選一,哪怕沒有完美的學校,哪怕小孩教育的結果不理想,那也是一種選擇,代表了家長的自由意志,而不是擇校被“規範化”的結果。

順便一提,拒絕“規範化”和抨擊公立“填鴨式教學”是過去幾十年主流媒體、教育專家費盡心機植入到大家腦子裏的潛意識,想想就挺魔幻的。

教育不能選擇,對於計畫讀國際學校的精英家長來說,是很難接受的。

之前有個國際家長說,上學期疫情期學校不讓進,國際學校想著法地組織活動、搞演出,這在公立學校是不可能的…還問我是不是就是開了個歌華電大?

我說是。小孩沒人管,不是刷媽就是刷電視。

她就覺得自己選得很對,咬咬牙花錢買教育的附加值,值了。

但現在,錢未必花得掉了。她心裡慌張,開始浮想聯翩,覺得孩子未來發展都完全有可能喪失選擇權,懷疑國中就會被分流去職業院校、留學也有限定條件…

雖說民辦轉回公立未必全是壞事情,但肯定不符合她的預期:教育資源沒有了差异化、培養的過程和結果都存在不確定性,甚至囙此可能導致階層滑落。

沒人喜歡易變的、不定的、模糊的和複雜的東西,囙此國際學校的家長很焦慮。

03

川有急流,風無靜樹。

無論教育機構的關閉還是民辦學位的壓縮,都是大勢。在時代的風浪之中,無論是誰,都要隨風偃伏,順勢而為。

雖然現時民辦學校的整頓主要針對的是公參民學校,但調整的步伐不會停止。

讀國際學校的家長也要早做規劃早做準備,避免在沖上風口浪尖之時,才發現自己正在裸奔…

畢竟,已有前人被無情地晾在了沙灘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