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大美青海,人間淨土。
世界上再也找不出像青海這樣一個地方,發源了長江、黃河、瀾滄江三條母親般的江河,養育了中華民族上千年,滋潤了東南亞的土地,匯入了世界的海洋。
青海位於“地球第三極”,不僅是國家重要的生態安全屏障,也是北半球氣候敏感啟動區、全球生態系統調節穩定器和高寒生物自然物種資源庫。
習近平總書記對青海生態環境保護在茲念茲——
“青海最大的價值在生態、最大的責任在生態、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態。”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作出的這一重要訓示,至今依然振聾發聵;
“保護好青海生態環境,是‘國之大者’。”今年習近平總書記考察青海時,再次強調黨中央賦予我們的職責使命。
牢記習近平總書記的殷殷囑託,我們從推動“四個轉變”到形成“一優兩高”戰畧,以高度的責任感和堅強的行動力,一步一個腳印推動生態文明建設取得歷史性成就。所走過的路和所收穫的果實,都離不開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偉大旗幟的引領。
習近平總書記兩次參加全國兩會青海代表團審議並考察青海時提出生態環境保護方面的重大要求,以及一系列對青海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訓示批示精神,是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在青海大地的具體化;青海生態文明建設的生動實踐和取得的顯著成果,充分顯示了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磅礴偉力。
不負囑託,擔當使命。2020年8月2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談會上提出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重大要求。今年青海省委十三届十次全會,討論通過了《中共青海省委關於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的行動方案》,鮮明提出的“八個新高地”中,第一個就是打造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新高地,是貫穿整個《行動方案》的一條主線。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正在青海大地結出豐碩果實,還將繼續徐徐展開一幅偉大思想引領偉大實踐的壯美新圖卷。
2
盛夏時節,在玉樹藏族自治州雜多縣,三江源國家公園瀾滄江源園區內,瀾滄江在峽谷間汹湧奔騰,兩岸峻嶺層林疊翠,與寶藍色的天空相輝映,林間一群岩羊排著隊邊吃草邊向上攀爬,草地上肥懶的旱獺從窩裏露出半個身子,一動不動地“望山冥想”。驅車前行,還能看到手拿編織袋在山坡間、河岸上撿垃圾的牧民。
這裡,有山有水,有野生動物,也有人。
園區內外,在雜多縣的牧民家院子裏,垃圾被分成四類——可回收的易拉鑵和塑膠瓶,有害垃圾諸如電池、過期藥品等,還有需要填埋處理的煤灰和餐廚垃圾。雜多縣為保護瀾滄江源的生態環境,實行從家庭初步分類與回收做起,逐步實現“戶分揀、村收集、鄉運轉、縣處理”的新型牧區垃圾减量再生利用處理機制,不讓人類產生的垃圾傷害自然分毫。
習近平總書記曾強調,人與自然共生共存,傷害自然最終將傷及人類。在三江源這樣生態環境重要又脆弱的地方,人的生活放下了“自顧自”的模式,淳樸的牧民明白正確處理人與自然關係的道理,將保護自然、保衛家園視為己任。
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是生態文明的覈心,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習近平總書記把“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為新時代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基本方略之一加以強調。青海在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中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生態保護優先已成為全省上下的思想共識和行動自覺,還自然以寧靜、和諧、美麗——
即將正式設立的三江源國家公園裏,珍鳥舞翅、奇獸奮追的原真圖景不再難尋,呈現出三江源極為豐富的生物多樣性,行在其中可以真切感受到與野性的貼近、對自然的回歸、將心靈的放飛;
可哥西裡申遺成功,藏羚羊由最少時的不足2萬只恢復到7萬只左右;
青海湖水域面積逐年擴大,裸鯉資源蘊藏量較實施保護前增長38倍;
果洛藏族自治州地處三江源腹地,紮陵湖、鄂陵湖面積分別增大74.6平方公里和117.4平方公里,濕地面積新增104平方公里,湖泊數量新增到5849個,“千湖美景”重返人間。
萬物各得其和以生,各得其養以成。
大自然是包括人在內一切生物的搖籃,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打造生態文明高地,青海始終堅持“人與自然和諧共生”這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科學自然觀,以踏實的行動維護著人與自然之間形成的生命共同體。
3
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地處黃河第一彎曲部,水源充足的優勢讓這裡擁有“青海最美”之稱的廣闊草原。
望著如今生機盎然的茵茵草場,曾經同樣因為發展觀念落後,牧民只顧牛羊肥壯,忽視草場承載力,導致草場退化,反過來也影響了牛羊生長。
痛定思痛,河南縣懂得了“立草為業”,通過實施黑土灘綜合治理、草原有害生物防治等項目,植被覆蓋率、鮮草產量和牧草高度都大幅增長。
如今的河南縣,豐美的水草養育出綠色有機的鮮美牛羊,河曲馬、歐拉羊、雪多犛牛已通過國家農業農村部地理標誌認證,“天賜蒙旗·全域有機”的區域形象品牌影響力和美譽度在不斷提升。
生態好了,牧民的錢袋子更鼓了。
無獨有偶,海北藏族自治州祁連縣紮麻什鄉的農民“放下斧頭來致富”。這裡特色養殖合作社依靠豐富的原始森林資源和良好的山水林田湖草生態系統發展林下經濟,擁有藏香猪200多頭、青脚麻雞近萬只,年出欄率90%左右。在合作社的負責人看來,正是有了無污染的生態環境,才讓他們的猪和雞達到了綠色食品標準,贏得了更多消費者。
養一方山水、富一方百姓,青海一直踐行習近平總書記“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科學論斷,也在實踐中不斷看到“人不負青山,青山定不負人”。知之愈明,行之愈篤。我們堅定不移深入推進發展管道的綠色轉型,在建設“五個示範省”和培育“四種經濟形態”帶領下,依託清潔能源、高原特色農牧業等綠色發展優勢,讓綠水青山發揮出生態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走出了一條既永續又符合青海特色的高品質發展之路。
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只有把綠色發展的底色鋪好,才會有今後發展的高歌猛進。打造生態文明高地,青海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這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綠色發展觀,貫徹新發展理念,算好長遠賬、整體賬、綜合賬,正確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係,堅持以生態保護為優先的綠色發展,進一步轉變生產生活方式,不斷釋放生態優勢和紅利,實現產業興旺、百姓富足、生態宜居的“美美與共”。
4
曾經的火燒溝,面源污染、植被荒蕪、小廠房亂建、垃圾成堆,被人視為西寧的“臭水溝”和“垃圾場”,市民都躲得遠遠的。
“十三五”時期,西寧市在打造“綠色發展模範都市”的目標引領下,對這塊頑疾之地“刮骨療毒”,一點點、一步步的拆遷改造、生態修復,讓火燒溝慢慢發生令人驚歎的變化。
如今再去火燒溝,綠樹成蔭、鳥語花香、溪水淙淙、曲徑通幽,被譽為西寧“山水生態畫廊”和“後花園”,成為了市民散步休閒的好去處,宛若新生之地。
在西寧,像火燒溝這樣的公園綠地越來越多,海湖濕地公園、寧湖濕地公園、北川濕地公園、魯青公園、景熙豐濕地公園、園博園……都市綠道將公園綠地連接起來,市民出門走不遠就能漫步於風景如畫的公園中,伴著徐來清風,看群鳥戲水,好不愜意。
“如今開窗望綠、推門進園、出遊有水的生活已經成為老百姓最平凡的幸福!”這是老西寧人張海成對西寧變化最大的感受。
西寧變綠了,也變美了,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人民群眾對美好環境的需求不斷被滿足,彰顯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美麗幸福。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發展經濟是為了民生,保護生態環境同樣也是為了民生。優良的生態環境是人民幸福的重要內容,人民群眾不僅需要環境更優美,還需要天更藍、水更清、空氣更清新。如今,全省空氣品質優良天數從305天新增到354天,五級河湖長體系全面建立,2020年全省19個國考斷面水質優良比例為100%,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區水質達標率為100%,讓人民生活品質實實在在地提高。
環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麗,藍天也是幸福。打造生態文明高地,青海始終堅持“良好生態環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這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基本民生觀,堅持生態惠民、生態利民、生態為民,解决突出環境問題,改善生態環境質量,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並增强全民節約意識、環保意識、生態意識,動員全社會都以實際行動减少能源資源消耗和污染排放,為生態環境保護作出貢獻。
5
在多年努力下,如今每到湟魚洄游的季節,青海湖周圍的各條河流都會上演“半河清水半河魚”的美麗景觀,魚兒在魚道階梯處奮力上溯,還會有水鳥抓起魚就飛身而去。湟魚作為青海湖“水—魚—鳥—草地”生態系統中最基礎的部分,它被保護好了,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環境都在受益。
生態本身就是一個有機的系統,各部分之間都在相互聯系,牽一髮而動全身。在青海湖,大大小小的生態環境有很多,青海湖流域本身就囊括了冰川、積雪、荒漠、草原、草甸、湖泊、濕地等生態系統,是一個封閉完整的自然生態複合系統,濃縮了“山水林田湖草沙”自然單元,流域生物多樣性豐富。多年來的青海湖流域生態保護和治理,早已不再是過去的“以鄰為壑、各自為政”,而是遵循系統思維的整體考量,開展統籌濕地保護、退化草地治理、陸生生物多樣性保護、青海湖裸鯉保護與恢復等生態保護修復工程的綜合治理,不斷促進青海湖流域生態環境持續改善,成效顯著。
在青海,由於深入踐行“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的系統思想,生態文明建設取得的成績越來越顯示出系統性和綜合性。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立以國家公園為主體的自然保護地體系,目的就是按照山水林田湖草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的理念,保持自然生態系統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保護生物多樣性。為此,我們通過的《三江源國家公園條例(試行)》打破“九龍治水”局面,提升生態保護體制機制的關聯性和耦合性,推動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
人的命脈在田,田的命脈在水,水的命脈在山,山的命脈在土,土的命脈在樹。打造生態文明高地,青海始終堅持“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體”這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整體系統觀,順應生態環保的內在規律,不從一時一地來看問題,而是下大力氣推動生態環境整體性保護和系統性修復,讓生態系統持續優化、整體功能持續提升。
6
在三江源國家公園建立之初,為打破“九龍治水”“多頭規劃”等頑瘴痼疾,青海創新管理體制機制,實現了自然資源資產管理和國土空間用途管制“兩個統一行使”,在此基礎上初步建立了一體化的制度體系、標準體系、規劃管理體系和監測體系,成為國家公園體制機制建設的“青海模範”。
以制度利器為生態文明建設保駕護航,青海在全國率先出臺了《生態文明制度建設總體方案》和《實施意見》,搭建了具有青海特色的生態文明監測、評估、考核、責任追究制度體系和源頭嚴防、過程嚴管、損害賠償、後果嚴懲等基礎性制度框架。今天的青海,已構建起了“四梁八柱”生態文明制度體系,是全國首個探索生態文明建設全新體制的示範之地。
去年,青海省政府印發《關於實施“三線一單”生態環境分區管控的通知》,提出2020年初步建立以“三線一單”為覈心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到2025年建立較為完善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到2035年建成完善的生態環境分區管控體系,可有力指導全省各地將改善生態環境質量的目標細化到各個生態環境分區單元,推進不同區域差別化、精細化分區環境管控。
打造生態文明高地,青海始終堅持“用最嚴格制度最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這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嚴密法治觀,科學把握生態文明建設的系統性、完整性及其內在規律,按照源頭預防、過程控制、損害賠償、責任追究的思路,構建系統完整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健全國土空間開發、資源節約利用、環境污染治理、生態保護修復的體制機制。
7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建設美麗家園是人類的共同夢想。面對生態環境挑戰,人類是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命運共同體,沒有哪個國家能獨善其身。”
三江之源、地球第三極,是我國乃至亞洲重要的水源涵養地,是亞洲乃至全球氣候變化的啟動區和敏感區,是世界上高海拔地區生物、物種、基因和遺傳多樣性最集中的地區,固碳增匯功能和價值是大自然贈予人類的共同財富。這裡每年向下游輸送600多億立方米清潔水,生態資源總價值18.39萬億元,生態服務總價值為7300億元,氣候調節和物種保有等功能性價值不可估量。我們脚下的淨土是青海的、是中國的、也是世界的,站在地球第三極看青海、看中國、看世界,我們有著崇高的使命守護好這片淨土,為建設美麗中國、美麗世界充分展示青海擔當,作出青海貢獻。
我們打造的是全國乃至國際的生態文明高地,是習近平總書記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在青海的生動實踐,青海始終堅持“共謀全球生態文明建設”這一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全球共贏觀,在保護地球第三極、應對全球氣候變化、保障水資源安全、維繫物種安全、清潔能源發展、實現碳達峰碳中和、發展生態旅遊、推進生態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上提供青海智慧和青海力量。
8
向著全面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第二個百年奮鬥目標邁進,立足新發展階段、貫徹新發展理念、構建新發展格局,青海的生態安全地位、國土安全地位、資源能源安全地位顯得更加重要。我們要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把青藏高原打造成為全國乃至國際生態文明高地”重大要求,將其作為踐行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的重要載體,努力將青海建設成為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實踐新高地,推動青藏高原生態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不斷取得新成就,奮力書寫新時代青海生態文明建設新篇章。(秦睿)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