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農業大學在棉花現代品種基因組及結構變異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河北 118℃ 0
摘要:河北農業大學在棉花現代品種基因組及結構變異方面取得重要進展陸海棉有望“聯姻”育新種近日,河北農業大學馬峙英教授團隊在《自然·遺傳學》線上發表一項研究成果。

河北農業大學在棉花現代品種基因組及結構變異方面取得重要進展

陸海棉有望“聯姻”育新種

(記者王璐丹)近日,河北農業大學馬峙英教授團隊在《自然·遺傳學》線上發表一項研究成果。該研究首次組裝了陸地棉和海島棉現代品種基因組,破譯了海陸種間、陸陸種內基因組結構變異及其規律,揭示了陸地棉大規模種質資料結構變異的遺傳效應,為作物重要性狀改良提供了新的理論依據和資源。

棉花共有4個栽培種,其中經濟價值較高的是2個四倍體栽培種——陸地棉和海島棉。陸地棉產量高、適應性強,占全球棉花總產量90%以上;海島棉產量低、纖維品質優良、抗病性好,約占全球棉花產量10%。長期以來,育種家在獲得多逆境抗性的同時,努力通過協同提高產量和品質來培育陸地棉新品種,將海島棉的優异性狀轉育到陸地棉中,以進一步改良品質和抗性。論文第一作者、共同通訊作者馬峙英說,一直以來,人們對棉花現代育成品種的基因組資訊、現代育種過程中基因組的結構變異仍缺乏深入瞭解,有關棉花結構變異的遺傳效應鮮為人知。

“陸地棉和海島棉都是由A基因組和D基因組通過自然雜交和染色體加倍而形成。”馬峙英介紹,他們率先組裝了我國自育陸地棉現代品種農大棉8號和海島棉Pima90的基因組,在農大棉8號中鑒定出80124個基因,其中1499個為預測的新基因;在Pima90中鑒定到79613個基因,其中1267個為預測的新基因。

為了在陸地棉現代育種中有效利用海島棉基因組變異,通過比對分析Pima90與農大棉8號基因組,發現海島棉存在大量影響基因表達的結構變異,而且在利用Pima90和陸地棉雜交培育的優質抗病新材料NDM373-9中檢測到171個來自於海島棉基因外顯子區的變異,表明了對陸地棉改良的可行性。

該項研究還分析了結構變異對棉花重要經濟性狀的遺傳效應。論文共同通訊作者、河北農業大學教授張豔介紹,他們深度重測序了1081份世界各地的陸地棉種質資源,以農大棉8號為參攷基因組獲得了304630個結構變異,結合大規模多環境評估獲得的纖維長度、强度、鈴重、衣分和黃萎病抗性資料分析,發現346個與品質、97個與產量、3個與黃萎病抗性顯著關聯的重要結構變異。

此外,他們發現,在陸地棉Dt11染色體的3個結構變異能够使棉花黃萎病病情指數大大降低,讓棉花從感病變為耐病。在發現的60個抗黃萎病相關基因中,編碼S-去甲烏藥堿合成酶的基因GhNCS在抗黃萎病品種中的表達量顯著低於感病品種,沉默該基因導致抗病性顯著增强:可以使棉花品種NDM8由耐病變為抗病,使CCRI8由感病變為耐病。“這證明GhNCS是控制黃萎病抗性的一個重要新基因。”張豔說。

馬峙英表示,這一成果深化了棉花生物技術育種基礎研究,將加快推進棉花品質、產量、抗病性等重要性狀的分子改良。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