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官場送禮潛規則:將禮俗變成陋俗,失去了原本的意義

山西 100℃ 0
摘要:1845年,清朝進士張集馨私下打點之後獲得了山西督糧道的肥差,從此負責整個山西的糧草調配,從中自然能够中飽私囊。囙此,張集馨從各處借貸整整達到了1.9萬兩白銀之多,而這麼多的錢財,僅僅只是為了送禮打點關係。而類似張集馨的情况,在清朝官場之中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個“鐵律”,如果沒有所謂的“禮品”,那就是上塞下阻,不可能安穩坐好自己的位置。

1845年,清朝進士張集馨私下打點之後獲得了山西督糧道的肥差,從此負責整個山西的糧草調配,從中自然能够中飽私囊。但在賺錢之前,他卻首先必須得交錢,因為他想要坐穩這個位置,必須等酬謝幫助他獲得此職以及將來他在職位上的上司、幕僚乃至下屬,才能上下通順辦事無憂。

囙此,張集馨從各處借貸整整達到了1.9萬兩白銀之多,而這麼多的錢財,僅僅只是為了送禮打點關係。而類似張集馨的情况,在清朝官場之中幾乎已經成為了一個“鐵律”,如果沒有所謂的“禮品”,那就是上塞下阻,不可能安穩坐好自己的位置。

>>清朝官場的送禮“文化”

中國自古以來就是一個禮儀之邦,從來講究禮尚往來,這本是一種傳統美德,但是到了清朝,卻成為了官員們收受賄賂的華美包裝。在清朝官場當中,無論想幹什麼事,不送些禮是不可能上下通達、施政順暢的。

比如1868年時,曾國藩從兩江總督改任為直隸總督,需要進入京城接受任命之時。就整整在京城居留了一個多月的時間,這一個月的時間裏,曾國藩夜夜都難以安眠,因為他必須將所有人都想到,然後送去相關禮品,否則以後他的這個直隸總督必然當得不太平,結果一個月的時間,曾國藩就花費了上萬兩白銀,可謂是大放血了。

連曾國藩這樣的朝中大臣,都要如此受到這清朝官場潛規則的約束,更何况其他官員呢?再舉個例子,在甲午戰爭之前,慈禧為了籌備自己的60大壽,總計花費了整整500多萬兩的白銀,但是撥給前線北洋艦隊的銀子,卻僅僅只有250萬兩白銀而已,而這250萬兩白銀當中,又只有180萬兩左右的錢真正進到了北洋艦隊的錢袋子裡頭,而那70萬兩白銀,則在層層下發之中經由送禮進入了各級官員的口袋,這樣的清廷,能不亡麼?

另外,1908年宣統帝溥儀剛剛即位之時,西藏達賴喇嘛曾由藏入京恭賀新皇登基。根據清朝規定,達賴喇嘛沿途一切花費都將由朝廷報帳,而沿途官員便借此機會以送禮之藉口借機訛詐,結果從西藏一路到京,達賴喇嘛最終整整報帳了40萬兩白銀,而其中絕大部分的開銷,就都進入了各地官員的口袋。可即使以送禮之名的貪污之舉如此嚴重,但清廷都沒有進行嚴查,因為這在清廷當中早已是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了。

>>清朝官場中的各種門類的“送禮”

清朝貪腐如此盛行,自然也就想出了各種各樣收受賄賂的“送禮”門類。在清廷當中有花樣繁多的送禮管道,比如“別敬”,一般是在官員進京和離京之時需要送給各處官員的禮物,曾國藩頭痛的那一個月,就是為了別敬的事情發愁。

再比如“冰敬”,這夏天炎熱,心思煩悶,只有送一些“消暑之禮”,才能上通下達,幹好各級官員該幹的事。

還有“炭敬”,一般指冬天時候送的禮物。“年敬”則是過年時候送的禮物。“節敬”,什麼端午、重陽、中秋之類的節日,禮物自然也不能少。“喜敬”,這婚姻之喜、喬遷之喜、添子之喜,禮物也是少不了的。

“門敬”,出入府邸,總得給門童僕役一些小費吧。“妝敬”,送給官員女眷等人的禮物。“文敬”,送給官員讀書公子的禮物。“棚費”,考試時候地方官員送給主考官的禮物。

“花樣”,當各地官職出現空缺之時,先送禮的、送禮多的更有機會頂替上。“部費”,專指中央部門比如吏部、戶部、工部、兵部等等收受的補缺費、報帳費等等,當年北洋艦隊的經費中少掉的那70萬兩白銀,基本上就是進入了這些人的口袋裏了。

>>結語

總的來說,整個清朝官場當中的“送禮文化”幾乎已經是成為了清朝官場的制度的,也正是因為有著如此多貪腐的情况,清朝才會衰敗不堪,人們才必須要推翻清朝,推翻整個封建制度!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