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萬“港寶”正在離開香港

广东 95℃ 0
摘要:前段時間,全國首家港澳子弟學校——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揭牌,並將於9月1日正式開學,第一批招收的300名學生中,85%是港籍,15%是外籍、澳門籍、臺灣籍。可是最近一兩年,我和一些家長聊天,發現情况正在慢慢發生著改變——為數不少的家庭正在離開香港,回流內地。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從1998年到2020年,一共有超過20萬「雙非港寶」出生,但回流國內的家庭中,還有不少本身父母是外籍、港澳臺人士

作者:星圖

前段時間,全國首家港澳子弟學校——廣州暨大港澳子弟學校揭牌,並將於9月1日正式開學,第一批招收的300名學生中,85%是港籍,15%是外籍、澳門籍、臺灣籍。

這不禁讓我們感慨,香港的國際化教育曾堪稱一個標杆,也衍生出了跨境學童這個特殊的現象,去香港讀書,似乎象徵著接受更純正的國際化教育。

可是最近一兩年,我和一些家長聊天,發現情况正在慢慢發生著改變——為數不少的家庭正在離開香港,回流內地。

雖然沒有明確的資料顯示回流的人數,但從這幾年廣深地區港澳子弟學校如火如荼的興建可窺得一斑。

根據香港政府統計處數據,從1998年到2020年,一共有超過20萬「雙非港寶」出生,但回流國內的家庭中,還有不少本身父母是外籍、港澳臺人士

而據《南方日報》2021年的資料顯示,隨著粵港澳大灣區戰畧的推進,廣東省已形成了包括1所港澳子弟學校、2所香港子弟學校和廣州、深圳、佛山、中山等地18所中小學港澳子弟班在內的港澳子弟教育體系,在讀學生規模達到3700人;

另外還有大量港澳子弟就讀於常規中小學的常規班級,其中在廣州市就讀的港澳臺中小學生超過1.8萬人。

造成回流,疫情當然是重要誘因,但我在和其中的月亮媽媽、雨可和黃先生深聊過之後發現,背後是一大批家庭的教育理念正在發生巨大的變化。

見微知著,文化、視野和格局正在成為越來越家庭做教育選擇時的决定因素。

疫情催生回流:

月亮媽是2019年9月帶著孩子從重慶去香港讀書的,三個孩子曾分別就讀於香港英系和日系的國際學校。

當時我們考慮的是,孩子將來肯定要出國留學,而香港的教育很國際化,先到香港學習一段時間,將來出去更容易。

結果只上了一個學期的學,就遇上了疫情。

2020年上半年,學校老是停課,或者讓學生在家上網課,效果很差,於是月亮媽考慮,要不先到廣深地區找個學校過渡一下,同時觀望香港的態勢。

黃先生遇到的也是相似的情况。

他是深圳人,家後是香港人,在孩子很小的時候,他就近水樓臺地把孩子送到香港讀幼儿園直到小學。

疫情發生後,從2020年2月到5月,他在香港公立學校就讀的兩個孩子上的都是錄播課+線上課。5月學校才開學,到了7月就又放假了。

出於對新學期學校能否開學的擔心,黃先生開始動心起念讓孩子們回深圳讀書。

不止是疫情,還有社會問題:

可是,疫情並不是讓我們回歸最大的原因,最重要的是因為香港的社會問題。

黃先生坦言。

在香港,孩子有時候看到海報會問黃先生:

為什麼說警詧是壞人,警詧不是應該保護我們嗎?

還有一些更過分的事情,孩子也在見證著。我覺得孩子的童年應該開心快樂,這些社會問題不應該由孩子來承擔。

雖然我的孩子還在小學,同學之間不會談論這些問題,但人是環境的產物,長大後不可避免。

我的一些香港鄰居就遇到這樣的苦惱,一家人因為各自立場不同,鬧的整個家庭很分裂。我不想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下成長。

不公平待遇:

和月亮以及黃先生一家在疫情期間離開香港不同,雨可早在2018年就帶著孩子從香港來到北京讀書,至今已有三年。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雨可在香港一直待到15歲,之後去了加拿大讀書,回來後又在香港工作了10餘年,對香港很有感情。但她的孩子在香港學校裏的遭遇,卻讓她心灰意冷。

當時,雨可家的老大在香港一所英系國際學校就讀已有五六年,這所學校亞洲人和歐美國家的人群大概一半對一半,但幾乎所有的學校校隊、比賽、舞臺表演等機會,主角都是英美學生。

比如老大熱愛足球,水准也不錯,但校隊只讓他當守門員,一次上場踢球的機會也沒有,讓他很沮喪。這樣的例子太多了。

還有一件發生在春節的事也讓雨可憤怒。那年,學校通知春節放假到初五,而一般香港的學校都是到初八才上學,有不少從北上廣深等地區來香港讀書的家庭,趕不回去。

我感到很氣憤,為什麼耶誕節、復活節學校都放足,春節要放的那麼委屈?

於是我和校方據理力爭,準備了一份很厚的研究報告,把香港所有國際學校的放假時間表列了一個清單,希望學校能尊重我們的傳統節日。

最後,在中國家長的爭取下,學校把假期延長了。但經歷了一些不公平的事件,也讓雨可累積起了對學校的失望。

文化、身份認同是大問題:

除了疫情和不公平的待遇,月亮媽反思,促成她們回流的還有一個重要但被忽視的問題,就是身份認同。特別是在純國際學校,體現得更為明顯。

像是她兒子在香港就讀的日系學校國際部,雖然有中文課,但僅限於認字階段;

女兒讀的英系學校,雖然用的是人教版語文教材,但為了照顧周圍同學的程度,4年級的她用的是2年級的教材。

孩子小時候,我們會陪他們讀古詩、看中國文化的內容。但現在孩子基本用英文交流,回家後老師佈置的工作也是英文的,你會發現,他們讀中文書越來越困難,漸漸就不愛讀了。

雨可也深有感觸。她孩子所在的英系學校,中文課很少,有外國孩子的家長對中國內地的情况不瞭解,卻灌輸給孩子說覺得內地不衛生、不安全的想法。

我不想孩子有一天告訴我說,自己不想去內地了,成為完全的外國小孩。

各種原因疊加,讓這些爸爸媽媽們决心離開香港,到內地尋找合適的學校。

最近幾年,從香港回流內地的家庭不在少數,其中廣深地區是首選。

雨可就曾加入一個深圳國際學校的港娃群,群裏已經接近400人。

黃先生說,2020年7月他在深圳找到一所學校,門外排著三四十名家長,都是從香港回來的。

2020年6月,月亮一家來到深圳考察學校。以前對深圳不瞭解,總覺得深圳的教育和北京上海香港相比,還是有差距的,但這次看下來,沒想到深圳的國際教育發展得這麼快,有很多學校的選擇。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