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犛牛群:青海三江源驚現約300頭組團吃草,體型比印度野牛略小

青海 79℃ 0
摘要:2021年以來,我國不少地方都有野生動物或野生植物“新增”的報告,其中有一些還是“瀕危”級別的或者是已經被宣告“滅絕”多年的,筆者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2021年以來,我國不少地方都有野生動物或野生植物“新增”的報告,其中有一些還是“瀕危”級別的或者是已經被宣告“滅絕”多年的,筆者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1、大興安嶺林業集團呼中林業局工作人員在野外作業時,意外發現十餘株「紫點杓蘭」,屬於國家珍稀瀕危一級保護植物,並且也被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瀕危物種紅色名錄》,其種群和分布區域近十年來一直在下降,而紫點杓蘭在大興安嶺的出現對科學家研究生物多樣性方面有很大作用。

2、甘肅甘南發現3000餘株「紅豆杉」,是迄今為止我國發現的面積最大的野生紅豆杉群,其中最大的樹齡超過800年,而紅豆杉是第四紀冰川遺留下來的古老樹種之一,已在地球上生存了約250多萬年,既是我國一級保護植物,野生世界上珍稀瀕危的天然抗癌植物。

3、北京首次發現「尖帽草」,填補了北京沒有馬錢科植物的空白,而據統計北京原有植物150個科,尖帽草的出現就意味著北京地區植物區系資料得以豐富,新增到了151個科。不過,尖帽草主要分佈在我國南方等地,而此次在半濕潤區的北京密雲被發現,也引起人們關於降水北移等氣候方面的議論,甚至還有人提出這或許是我國北方氣候逐漸變濕、北方成“南方”的徵兆。

4、「陽彩臂金龜」已於1982年被宣佈滅絕,但是近幾年來我國浙江、福建、四川等地又相繼有這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出沒的報告,而它的再次回歸並不是說物種能够“憑空出現”,而是說明這些地方的生態環境越來越好,達到了陽彩臂金龜棲息的要求,才使得一度淡出人們視野後如今再次現身。

5、頂級掠食者「東北虎」、「金錢豹(華北豹)」、「豺」、「狼」、「棕熊」等也是踪迹頻現,出現“虎媽”帶著“虎娃”巡視領地、豺群在高山草甸覓食、狼群組團“散步”。

6、國家林草局最新發佈的資料顯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青藏高原特有物種「藏羚羊」,其種群數量已由1980-1990年代的不足70000只新增到現時的約30萬只,並且保護級別也與「大熊猫」、「荒漠猫」、「雪豹」等動物一樣從瀕危物種降級為近危物種,但這並不是說它們保護等級降低了,而是受威脅程度等級由瀕危降為易危。

通常情况下,物種瀕危等級由低到高被劃分為:無危、近危、易危、瀕危、極危、野外滅絕、滅絕這7個等級,我們之所以要保護野生動植物,就是要保護動植物不會因為人類活動的影響而被滅絕,以此達到維護生態系統完整的食物鏈和生物多樣性的目的。

藏羚羊在生態系統中起到什麼作用?

上文中講到的青藏高原動物的典型代表「藏羚羊」,主要分佈在我國西藏羌塘自然保護區、新疆的阿爾金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以及青海的三江源國家公園等區域,曾由於不法盜獵分子在巨大的利益驅使下大量捕殺,加上過度放牧造成草場破壞,導致藏羚羊種群數量驟減。

藏羚羊是青藏高原非常關鍵的物種之一,被稱為青藏高原的精靈。它是雪豹、棕熊、禿鷲、鷹等捕食的對象,並且麻雀、烏鴉等鳥類也會跟著肉食動物以它為食,屬於高寒地帶生物鏈中的基礎物種,囙此它的存在是構成青藏高原自然生態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對維持青藏高原生態平衡起到了關鍵的作用。

在藏羚羊種群數量持續减少的年代,我國青藏高原的雪豹、棕熊等肉食動物曾經也一度淡出人們的視野。而隨著藏羚羊等基礎物種種群規模的急劇恢復,雪豹、棕熊也時常出沒捕食牲畜、騷擾牧民,尤其是三江源地區的“人熊衝突”不斷陞級,一些牧民不得不蓋“防熊屋”防止棕熊的破壞。

三江源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三江源」地處青海境內,是我國的長江、黃河以及國際河流「瀾滄江-湄公河」的發源地(源頭匯水區),因水資源豐富被囙此被譽為“中華水塔”,長江徑流量的25%、黃河徑流量的49%、瀾滄江徑流量的15%都來自三江源,是我國以及東南亞淡水資源的重要補給地。

「三江源國家公園」既是我國建設的第一個國家公園,也是現時占地面積最大的自然保護區,總面積達30多萬平方公里,大約相當於三個浙江省那麼大或者是浙江與江蘇面積之和的約1.5倍。

而三江源國家公園地處青藏高原「高寒草甸區」向「高寒荒漠區」的過渡地帶,這裡是全球高海拔地區生物多樣性最集中的自然保護區,其中僅我國一級重點保護動物就有雪豹、藏羚羊、野犛牛、藏野驢、金錢豹、白唇鹿、馬麝、黑頸鶴、白尾海雕、金雕等16種。

在歷史上,三江源曾是冰川廣布、湖泊眾多、生態良好、生物多樣,但是受全球氣候變暖和人類活動的影響,出現了冰川萎縮、湖泊减少、草原退化等情况,其生態功能不斷下降,生物多樣性遭到嚴重威脅。自從我國設立三江源國家級自然保護區,這裡生態環境惡化的情况才被遏制,經過多年的大力保護,這裡的生態持續變綠變好,生態功能得到明顯恢復和改善。

三江源再現犛牛“組團”吃草的壯觀景象

除了藏羚羊、雪豹、棕熊等野生動物的種群數量得到恢復,三江源的野犛牛數量也在增長,8月17日位於三江源國家公園長江源園區腹地的曲麻萊縣曲麻河鄉昂拉村就傳來這方面的好消息。

生態管護員濤西昂紮在巡山的時候,他被一個既震撼又罕見的畫面震驚到了,一個種群數量達200-300頭的野犛牛群正在悠閒地吃草。

濤西昂紮表示自從他擔任生態管護員後,雖然時常遇到包括野犛牛在內的許多野生動物,一般規模比較小,但是一次碰到這麼大規模的野犛牛還是第一次(首次),以往也就是20-30頭的群體出現。不過由於雌性(母)野犛牛剛剛結束產仔季不久(每年9~11月為發情期,翌年6~7月份產仔),也就是說野犛牛正是護犢子的時候,其攻擊性特別强,囙此只能遠遠地拍照記錄不敢近距離觀察。

按照濤西昂紮的說法,近年來三江源地區的野生動物種群規模越來越大,這與我國加大生態保護力度、當地羣衆生態文明理念的“陞級”密切相關,生態環境變好了,野生動植物的棲息和生長環境也就越來越好。

野犛牛是家犛牛的野生同類,它是青藏高原特有牛種,也是我國一級保護動物,主要分佈在我國青海、西藏、甘肅西北部、四川西部以及新疆南疆盆地南部等地海拔在3000-6000米人迹罕至的高山草甸地帶、高寒荒漠草原等各種環境中,種群數量在30000-50000頭左右。

而且野犛牛也是典型的一種高寒動物,具有明顯的性極、耐寒、耐饑、耐渴、耐苦等特點,主要以苔草、莎草、針茅、蒿草等高山寒漠植物為食,且多夜間或清晨覓食。

由於野犛牛體型比較大,但比印度野牛略小,成年體重在500-600公斤,能將吉普車頂翻,囙此通常情况下成年野毛驢除了人類外基本上有天敵(單個個體遇到狼群就另說了),而那些“老弱病殘”的野犛牛往往會遭到狼群、雪豹、棕熊等肉食動物的捕食。

總結

隨著我國全面加强「山水林田湖草沙」的治理,持續推進國土綠化行動和保護生態環境,使得野生動物和植物的生存“家園”越來越,許多瀕危物種的種群規模也不斷擴大。

我們經常提到的“國寶級”動物,例如大熊猫野外種群數量超過1800只、海南長臂猿由7只增至30只或第五個家族群已形成、朱鹮數量已突破7000多只且由極危降為瀕危、雲南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由約150頭增長至約300頭等。

可以說,如今的我國已基本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良好局面,所以我們要繼續保護好環境、保護好野生動植物,這也等於是在保護我們人類自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