習近平總書記在福建考察時指出,要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啟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要把堅持馬克思主義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鄉村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發源地和延續地,是禮儀文化、農耕文化、民俗文化的重要載體。漳州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畧,不斷發掘植根於傳統農耕文化中的積極元素,規範社會成員的行為準則,滿足鄉村美好生活的需要,增强鄉村文化自信,煥發鄉風文明新氣象,推動鄉村文化的全面振興。
文化活動成為鄉村治理切入口
連日來,朗朗童聲誦讀回蕩在薌城區天寶鎮珠裏村國學班。孩子們在志願者老師帶領下誦讀國學經典《弟子規》。國學班自創立以來,不定期開課,在寓教於樂的同時也著眼於營造家庭親子閱讀氛圍,塑造向上向善良好家風,打造書香家庭、文明家庭。
而在龍海區東泗鄉松嶺村,夕陽西下,晚霞斑斕,農民滿載而歸……如此精美的畫卷就呈現在普通農戶家的白牆上。松嶺村黨支部書記蘇兩明說,松嶺村一度是“髒亂差”的落後村落,後來想通過3D牆繪轉型。村集體收入有限,邀請專家來創作費用太高。村裡“另闢蹊徑”,與廈門理工學院設計藝術系建立校地共建關係。村裡提供創作平臺及原料、食宿,讓學生現場作畫,並開展“山溝溝裏的奇异村牆”3D創意牆畫徵集活動。最終,在松嶺村2400平方米的牆面上,40多幅3D牆繪反映了傳統農耕、古早生活、風俗活動等。以村民“十不”衛生守則為例,村內牆畫還緊扣美麗鄉村建設主題,進行別出心裁的設計。
“現在一到週末,村子裏遊客就多了起來。夜幕降臨時,村民們還會跳起歡樂的廣場舞。”蘇兩明說,以前見面就談誰跟誰有衝突的事情,現在都不說了,大家聚到一起就討論怎樣把舞跳好。
“漳州各地對鄉村獨特文化資源進行開發和市場運作,形成獨具特色的鄉村文化產業。當代新興的羣衆文化活動也在鄉村善治中發揮著越來越積極的作用。”漳州市委鄉村振興辦副主任林德泓表示,戲劇、國學班、牆繪等活動,傳遞著愛國、敬業等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讓村民身心得到放鬆的同時,也在塑造著鄉村社會關係。
“村TV”開創鄉村治理新模式
“村TV”是啥?東山縣西埔鎮石埔村的村民們回答:“這是我們鄉村治理的法寶。”
“我們用‘短視頻+村務公開+服務羣衆’探路,用‘村TV’連結羣衆、服務羣衆,傳遞村委會的聲音。”石埔村黨總支書記王鴻生說,“村TV”是村裡自辦的“電視臺”,平時,村裡依託它播放宣傳片,公開黨務村務資訊。村委在微信群中徵集民意,按照村民的意見,整理出“心願指數”。村裡網格化視頻監控也通過“村TV”對村民開放。村民人人充當治安監控員,探索實現鄉村治理的“扁平化”。
讓村民們嘖嘖稱讚的,還有“村民夜話”。
“入戶走訪時,村民態度謹慎,很難拉近距離。”王鴻生介紹,為了進一步推進鄉村治理,村裡每週三、周日晚上8:00—10:30在村部開展“村民夜話”活動,把話筒交給羣衆。村幹部分成兩個班組輪流參加活動。對於民意,村幹部不僅要聽下來、記下來,更要去落實和解决。通過開展“村民夜話”,村民們還學習了食品安全、交通安全、移風易俗、養老保險征繳、垃圾分類、改廁、疫情防控等政策知識,讓“天線”接上“地氣”,既推動了工作又融洽了感情。
“‘村TV’將村務決策全程搬上電視,讓村民人人享受到主人翁的權利,實現了群眾參與、社會治理與群眾監督三者的有效融合,開創了鄉村治理的新模式。”林德泓表示,如何將農民有效組織起來,既是鄉村治理的難點,也是鄉村治理的重點。通過“村TV”、直播等現代社交手段將村民組織起來,發揮他們的主觀能動性,可以讓村民從旁觀者轉變為治理主體。文化不僅為鄉村治理提供價值觀念方面的智力支持,也提供具體的治理手段。
傳統文化啟動鄉村內生動力
“鄉村治理,我們有現成的優秀傳統文化載體,即省級非遺‘三公下水操’和‘元宵點燈’。”長泰區岩溪鎮珪後村黨委書記葉生勇介紹,村裡通過舉行“三公下水操”民俗活動,以此紀念文天祥、張世傑、陸秀夫這“宋末三傑”,並激發後輩子孫尊祖愛國之情。
珪塘葉氏家廟的“元宵點燈”的風俗也與眾不同。首先,生男生女都進家廟點燈,破除男尊女卑陋習。其次,凡考上高職、大學,不論男女,均可在元宵節前來祠堂點燈慶賀,讓尊師重教的優良傳統代代相傳。另外,村裡年年評選“孝子”“孝媳”和“五好家庭”戶,在祖厝內張榜公佈,還製成牌匾敲鑼打鼓送上門,像古時候為中舉者報捷一般。“通過這些活動,族人鄉親‘見賢思齊’,把公認的先賢大德引為楷模。村民自治更有活力。”葉生勇說。
在南靖縣南坑鎮南高村的鄉賢文化館,館內陳列展示著南高村的鄉土文化、家風家訓和鄉賢風采等內容,圖文並茂,催人奮進,彰顯了鄉村文化風采。“本村外出鄉賢眾多,在村兩委的指導下,我們成立了鄉賢議事會,激發鄉賢在鄉村善治中的積極力量,挖掘鄉賢文化,進一步推進鄉村振興。”南高村村主任張燕珠說。
“在漳州實施鄉村振興戰畧的過程中,農民成為鄉村文化發展和鄉村文化治理的主體。”福建師範大學教授林焱表示,在鄉村熟人社會中,傳統道德與鄉規民俗是植根於人們內心、約定俗成的普遍社會行為準則,往往具有潤物細無聲的效果。囙此,羣衆以優秀傳統文化的管道參與公共生活,鄉村的一整套社會關係、文化形式、價值觀念和情感結構等被引入到鄉村文化治理實踐中來,能在鄉村治理中發揮積極的作用。(記者黃如飛蘇益純通訊員張葭周志榮)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