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脚量販店”是如何成為鄉村政治經濟中心的

内蒙古 81℃ 0
摘要:2021年8月9日上午,在《鄉村愛情》電視劇中成功扮演“謝大腳”角色的於月仙在內蒙古阿拉善拍片途中,由於車速過快,發生意外車禍事故,不幸去世。於月仙,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92班,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演員,2010年,於月仙憑藉《鄉村愛情》獲得華鼎獎鄉村題材類最佳女演員。看來,“大脚量販店”電商化的發展前景是很可觀的。

2021年8月9日上午,在《鄉村愛情》電視劇中成功扮演“謝大腳”角色的於月仙在內蒙古阿拉善拍片途中,由於車速過快,發生意外車禍事故,不幸去世。

於月仙(1971年4月24日-2021年8月9日),出生於內蒙古自治區赤峰市,畢業於中央戲劇學院表演系92班,天津人民藝術劇院演員,2010年,於月仙憑藉《鄉村愛情》獲得華鼎獎鄉村題材類最佳女演員。

鄉村的政治經濟中心——“大脚量販店”

在計劃經濟時期,特別是1953年統購統銷制度全面施行後,國家完全控制了大宗物資的購銷鏈條。在都市中的黃金地段,人們憑各種票證去購買封閉式的貨櫃中擺放的米、面、油、布等有限的生活用品。類似於都市的國營百貨系統,在農村則出現了供銷合作社這樣一個上下連接、縱橫交錯的全國性流通網絡,成為滿足農民日常生產生活需要、組織農村商品流通的主管道。

當時有一句話叫作“城鄉交流”,這個交流指的不是我們通常理解的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而是物資的交換。在一個以農業為主要產業、農產品為主要產品甚至重要出口物資的農業國,真正的硬通貨是糧食。

統購統銷制度將糧食從農村收購到國有糧倉,再分配到都市或出口換匯,這個流動方向是單一的。都市需要拿出基本“對等”的物資去農村交換,然而無論是火柴、肥皂這樣的輕工業品,還是耕耘機這樣的重工業品,在當時實際上都是乏善可陳的。其必然的結果,就只能是所謂工業汲取農業剩餘的“剪刀差”問題。農村的供銷社,就在彼時程度有限的“城鄉交流”中,逐漸成為農民採購生產物資和生活用品的“百貨商店”。

儘管到了市場經濟時代,供銷社體系仍然存在,但在它的最基層,不少農村供銷社早已破敗不堪甚至資不抵債而解體倒閉,然而很多農民特別是一些上了歲數的老農民,潛意識裏還保留著對供銷社全盛時期的印象。他們會習慣性地把去商店買東西,說成“上供銷社去”,一如“生產隊”這個詞彙,在理論和邏輯層面已經消失,但在生活和實踐層面仍然“活著”。

再偏僻的農村,也會有一個空間佈局上的中心。一般而言,村“兩委”或簡稱“村部”(村黨支部委員會、村民委員會)所在地,是一個村子的當然中心。作為村莊政治的中心,在過去十多年新農村建設過程中,“村村通”道路硬化的首要通路指向它,村民文化廣場、體育活動設施等文體專項建設的首選落地位置也往往環繞在它周圍。所以我們會看到很多農村村委會的前面,就是一個廣場,還裝了健身設施、兒童娛樂設施。這是在全方位地拱衛這一政治中心的功能定位。而在村部之外,供銷社則是另一個潜在的中心。從功能上說,它也必須被安放在人員熙來攘往、交往頻密的區域。

所以,當農村基層供銷社面臨經營困難被變賣給接盤者時,除了供銷社的名字變成“商店”“量販店”之外,其區位優勢並未有絲毫損减。我們在這次調查中遇到了不少這類案例,一比特村支書甚至不是在村部接待,而是讓我們“上供銷社”去訪談。供銷社(其實是轉制了的私營商店)就在國道旁邊,正逢老百姓趕集,裡裡外外熱鬧非凡。在我們的一再要求下,村支書也帶我們去村部看了一下,由於位置偏僻,年久失修,門一打開一股黴味兒撲面而來,顯然是許久不曾有人來過。

於是我們不難理解,為什麼《鄉村愛情》裏的大脚量販店不僅是村莊的經濟中心,還是資訊中心和某種程度上的政治中心

也許可以說,農村供銷社體系的衰落和“大脚量販店”們的崛起是同一個過程,後者從前者中脫胎而來。

“大脚量販店”如何“跟上時代”

我們早已習慣了都市量販店的電商化,據說很多老外也對移動支付這種能讓人不帶錢包出門、手機在手滿街走的中國“新四大發明”之一豔羨不已。浙江走得更遠,前不久還出現了無人量販店。看上去,互聯網時代“無現金社會”的小目標已經近在咫尺。可是到農村去看,還有不少距離。

“大脚量販店”這類脫胎於農村供銷社的鄉村商店,承接的本就是一個小而全的基本盤,從農藥、種子、化肥等生產資料,到米、面、油、純淨水、衛生紙這類生活物資,無一不有。這樣一個“麻雀雖小、五臟俱全”的格局,註定了其經營模式的變革和創新,必定要高度依賴於供應鏈上端,借助於外力。這裡面又有以下兩種可能。

一方面,從農產品銷售來說,需要大的電商企業送平臺下鄉。雖然一些大型電商平臺也確實設有“特色館”“地方館”之類的項目,促銷農產品,但其全國性布點的條件往往比較苛刻。一比特鄉鎮農技中心主任告訴我,他曾多方打聽到某電商特色館項目駐省負責人的電話,打過去,對方無奈地說,只在高鐵沿線選點,而像K縣這種山區,交通不便,根本沒有納入考慮範圍的可能性。更何况電商設有繳納保證金的門檻,也會把不少尚未實現規模化經營、政府財政和自有資金又捉襟見肘的地區和企業排除在外。

電商企業進入農村的步伐緩慢,有一個成本收益的綜合考慮。這與快遞業在農村的發展過程是相似的。直到2015年,K縣的一個鎮,每個快遞件送到鎮上還需要加收5元的費用,而消費者網上下單時是被承諾包郵的,也即這5元完全是線下快遞點的個人行為。但從2016年開始,由於快遞業務規模增長迅速,達到了某個盈虧均衡點,這筆額外費用才被免除,實現了真正的包郵。

其實,從現有的網絡和資源來看,最具優勢的其實是郵政系統:既有最為便捷、直插到底、全面覆蓋的體系,又有作為國企必須承擔一定社會責任的基本要求。一般性的快遞企業下不去的村,郵政網絡都被要求必須送達。郵政系統也確實借助這一便利做了一些電商、網購業務,可惜收效甚微,也不敵專業性電商企業,故而始終是一個“猶抱琵琶半遮面”的雞肋狀態。

另一方面,從農資採購來說,需要農業物流商貿企業主動把服務向農村延伸,實現縱向一體化。K縣一比特農村幹部介紹,前幾年,省內一家做農村便民服務的企業注意到,遼東農村紅白喜事需求很大。就像《鄉村愛情》中所表現的那樣,不妨稱之為“慶典文化”—結婚要慶典,生孩子要慶典,甚至懷孕了也想著辦慶典,可謂“沒事不辦慶典不舒服”。

紅白喜事要大規模採買物資,這時光靠“大脚量販店”顯然不够。企業則從中看到商機,送設備和網絡下鄉,免費安裝調試,在全省布點。K縣119個行政村,每村的中心量販店都配備了一塊觸控式螢幕。村民可以通過相關操作交水電費和充值電話費,量販店老闆可以實时傳輸進貨需求。荧幕除了投放商業廣告和公益短片,還開設了一條專線電話為村民提供市場行情、病蟲害防治、農業科技等多項免費的專家諮詢。

農村量販店電商化後,確實可以降低不少成本。原來一袋100斤的複合肥經過幾層中間商倒手加價到農民手裡的價格是135元,現在農民直接從廠家採購,每袋價格可以降低8到10元。生活物資採購成本也有明顯下降。但互聯網的介入也對實體農資商店產生了衝擊,一比特嘗試網絡採購農資的量販店老闆說,當他這樣做以後,周圍很多實體農資店的老闆紛紛一面在朋友圈發佈各種“善意提示”,勸告農民網購農資有風險,一面又不得不降低批發價以挽回局面。

看來,“大脚量販店”電商化的發展前景是很可觀的。

那為什麼普遍沒有實現呢?

(圖文來源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侵權必删)

關注天才混混”有你好看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