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盆地在持續降雨的作用下,有沒有可能變成一個大湖?

四川 88℃ 0
摘要:四川盆地之所以稱之為盆地,主要源於這一區域週邊以眾多高山為界,共同圍成了一個地勢相對較低、地面起伏相對平緩的大型盆地。有朋友腦洞大開,禁不住想既然是一個大盆地,如果這樣的强降雨持續發生,那麼會不會將盆地灌滿,使其成為一個大湖?

四川盆地之所以稱之為盆地,主要源於這一區域週邊以眾多高山為界,共同圍成了一個地勢相對較低、地面起伏相對平緩的大型盆地。有朋友腦洞大開,禁不住想既然是一個大盆地,如果這樣的强降雨持續發生,那麼會不會將盆地灌滿,使其成為一個大湖?

我們先來看一下四川盆地的總體地形情况。四川盆地是我國的四大盆地之一(另外三個是塔里木盆地、准葛爾盆地和柴達木盆地),總面積約26萬平方公里,平均海拔在300-700米之間。四川盆地的地形,總體上看是“四周高、中間低”。其四面八方方位的邊緣都分佈著諸多大型山脈,大部分海拔都在1500-3000米,比如東北部和北部有大巴山、米倉山;西北部有邛崍山、龍門山;西南部和南部有峨眉山、大凉山、青城山,東部和東南部有巫山、武夷山等等。

在盆地的內部,根據地形則可以劃分為三個分區,即川西平原、川中丘陵和川東平行嶺穀。其中,川西平原區以成都平原、眉山—峨眉平原為主體;川中丘陵區位於龍泉山以東的方山丘陵為主體;川東平行嶺穀區則是由在地質作用下形成的多條平行褶皺所構成。

大家應該都知道“木桶效應”,一個木桶能盛多少水,不是由最高的木條所决定,而是由最短的木條所確定。水能够流出木桶,源於地球對水的引力,對於河流來說同樣如此。我國自西向東的總體地形特徵是由高變低,依次可以劃分為第一、第二和第三階梯,四川盆地則屬於第二階梯,長江幹流沿著四川盆地的西部和南部邊緣曲折東流,在四川境內同時分佈著長江上遊三條重要的支流,分別是岷江、嘉陵江和沱江,它們的走向基本上是由北向南注入長江幹流。那麼從河流的走向來看,也可以看出四川盆地整體的地勢變化特點是:西高東低、北高南低。

根據統計資料顯示,盆地西部的平原區平均海拔在460-750米之間,中部方山丘陵區平均海拔在300-500米之間,而東部平行嶺穀區的平均海拔則在300米左右,進一步印證了盆地由西向東的地勢變化特點。而無論是長江幹流還是三個主要支流,其河道海拔也從西部的250米左右,降至東部的150米左右,而到達巫山長江幹流出盆地口處的海拔則降至60米左右,也就是說從盆地的西端到東端,有總體至少400-700米的落差。

四川盆地超過95%以上的區域都屬於長江流域,囙此降雨都會在地勢變化的作用下,地表徑流絕大部分都會彙聚到長江幹流內,從而一路向東奔騰行進,別說强降雨連續下幾天,就是一直在下,盆地也不會形成湖泊,畢竟水有出口,這和剛才提到的“木桶效應”原理是一樣的。

除非我們將長江在巫山的出口完全堵住,這樣在長江徑流不斷累積的作用下,盆地內部的水位才會持續上漲,由於巫山出口周邊的山脈高度普遍在300米左右,在盆地海拔從西到東整體上呈現逐級降低的影響下,盆地內被水體覆蓋的順序則從東部平行山谷開始,然後依次向西蔓延,直至中部方山丘陵的一部分區域,基本無法再繼續向川西平原挺進,因為川西平原的海拔已經高於巫山假設的“攔水壩”高度,多餘的水仍然會漫過水壩溢流出去。所以,即使將長江幹流從巫山處完全進行阻截,最多只能使四川盆地的中東部被水淹沒形成湖泊。

另外再說明一點,在夏季强降雨多發時期,四川盆地內包括其它地區的一些城市,由於排水體系的不完善、排水管網佈局不盡合理以及堵塞等問題的存在,排水速度趕不上降雨的水量輸入速度,致使出現不同程度的都市內澇,一旦降雨量减小或者結束,再加上城市管理的改善,這些“內積水”則會慢慢的消退,也不可能會形成區域性的湖泊。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