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戰神粟裕的傳奇人生

湖南 76℃ 0
摘要: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革命军副總參謀長的張震接到一個任務,讓他代替74歲高齡且無法動身遠行的老領導粟裕回一趟老家。張震知道老領導年少離家60載從未歸鄉,同是湖南人,同是古稀之年,少小離家老大卻不能歸的心境他是感同身受的。那天,張震從湖南回來了,帶回了粟裕家鄉的照片和鄉親們的問候。經家人回憶,粟裕其實十分念家,一生中有過好幾次機會想回家都未能成行。1907年8月,粟裕出生在湖南省會同縣伏龍鄉。

上世紀80年代初,時任革命军副總參謀長的張震接到一個任務,讓他代替74歲高齡且無法動身遠行的老領導粟裕回一趟老家。張震知道老領導年少離家60載從未歸鄉,同是湖南人,同是古稀之年,少小離家老大卻不能歸的心境他是感同身受的。

接到這個任務後,張震十分重視,儘管這個時候他自己也快七十歲了,但張震絲毫不想耽擱,立刻啟程奔波千里抵達了湖南會同一個叫做楓木樹脚的小村莊。

到達粟裕老家後,他憑粟裕曾經描述過的家鄉印象,花了不少時間和精力把能拍的地方都拍成了照片,準備帶回去給粟裕看。就在臨走的時候,鄉親們不知從哪裡得知村裡來了比特中央的大領導,還是粟裕的老部下。大家攔住了張震,十分熱情地告訴他,粟裕是他們所有人心中的英雄,他一輩子都沒能親自回老家一趟,不僅是他自己心中的遺憾,也是鄉親們的遺憾,鄉親們準備了許多土特產讓張震帶回去給粟裕。

那天,張震從湖南回來了,帶回了粟裕家鄉的照片和鄉親們的問候。粟裕激動不已,開心地從病床上坐了起來,雙手緊緊拿著照片很久都沒有回神。那瞬間,粟裕好像回到了故鄉,回到了自己的童年。

那裡有紅色的楓葉,還有小時候背著父親偷偷教自己“功夫”的長工阿陀。那時候他還是個孩子,身邊站著自己惦念已久的父親,父親不同意自己念新式學堂,不同意自己冒險離家,卻又為了自己的理想送兒子出門遠行,還有他那封建年代過來的裹小脚的母親,粟裕在與妻子楚青結婚時就很想讓母親見一見自己溫柔美麗的妻子,當然還有考驗他“飛毛腿”脚力的妹妹和代替自己照顧全家的哥哥。可惜這終究不是現實,1984年2月5日,粟裕乘風而去,沒能親自回趟老家,終成一生遺憾。

粟裕的遺體被火化後,留下了幾塊黑色的彈片,妻子終於找到了粟裕為什麼這麼多年一直頭疼的原因,難道這就是丈夫留給自己一種念想嗎?按照粟裕的遺言,親屬們把骨灰撒到了他曾經戰鬥過的地方,而其中的一部分也被送回了老家,一代名將終究還是以這樣的管道回到了闊別已久的家鄉。

經家人回憶,粟裕其實十分念家,一生中有過好幾次機會想回家都未能成行。這種對家的渴望到了老年後特別强烈,尤其是住進醫院以後。1981年,粟裕對中央提出過回家的請求,中央考慮其身體原因拒絕了,粟裕隱約感覺到他可能回不去了,難道離家60年的時光,真的做不到“回家”這件小事嗎?

童年——想家的源頭

1907年8月,粟裕出生在湖南省會同縣伏龍鄉。那是在湖南省西部,南倚雲貴高原,東枕雪峰山脈,長久以來都是漢族和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很長一段時間這裡都被漢人稱為“蠻夷之地”,在這樣偏僻的地方有一個叫楓木樹脚村的小村子就是粟裕出生的地方。

粟裕出身於地主家,很多人會問地主少爺是如何成為替窮苦人民說話的共產黨將領的?這裡面還真是有點傳奇。

據說第一個讓他有了行俠仗義,替窮苦人打抱不平的人,就是有著一身“功夫”的粟裕家名為“阿陀”的長工。在粟裕看來,阿陀不僅是他兒時的好朋友、好師傅,還是他心中有著一身絕活的“掃地僧”。

阿陀在粟裕大將的回憶錄裏一直保持著美好的形象,在回憶錄裏粟裕是這樣記載的:“當我慢慢長大的時候,我非常喜歡和阿陀一起玩耍,聽他講故事。正是阿陀的故事在我心裡埋下了一顆種子。”

粟裕小時候經常賴在阿陀那裡聽他講一些俠義小說,比如“七劍十三俠”等。對這些俠客,粟裕是十分崇拜的,與所有男孩子一樣,粟裕也有一個當英雄的夢,而這種夢在長工“阿陀”那裡被放大了。

據說,阿陀很會講故事,繪聲繪色,娓娓動聽,故事中的人物也深深地吸引著粟裕。漸漸地,粟裕心裡對受苦的百姓產生了同情。他幻想著自己以後也能成為大英雄,倚劍走天下,幫助窮人痛打惡人。

在粟裕看來,阿陀是有很多本事的,粟裕很想跟他學上一招半式。但阿陀怕老爺(粟裕的父親)不同意拒絕教授武藝。粟裕於是整天跟著阿陀後面軟磨硬泡,逼著阿陀收了他這個徒弟。阿陀問粟裕想學什麼,粟裕搖晃了下小腦袋想起了故事裏的大俠都會飛簷走壁,於是他就想學輕功。

阿陀便開始教給他第一個功夫“飛毛腿”,其實練法很簡單,就是腿上綁上沙袋每天練習跳躍和跑步。阿陀說練多了跑得就快,跳得就高。粟裕深信不疑,每天練習得都很認真。據說後來長征的時候,粟裕帶領部下在林子裏與敵人周旋,把敵人累得叫爹喊娘。

年小的粟裕每天要跑10多公里路,他的妹妹不相信還偷偷做了測試。一天,妹妹把一個東西放在了5公里以外的木臻橋,要哥哥幫自己拿回來,粟裕這樣一去一回就要超過10公里。隔天,妹妹真的發現她放的那個東西出現在了自己的桌上,這下不得不相信哥哥了。後來填報紅軍參軍錶,粟裕就在特長欄裏就寫了“跑長路”。

阿陀還給粟裕做過很多“玩具”,其中就有“狼牙棒”。就是在一個竹竿子裡面放上沙子,然後教粟裕怎麼打。粟裕又每天開始練狼牙棒,一直練到手臂酸痛抬不起來都不捨得放下。後來在紅軍部隊裏大家都知道,粟裕個子不大但力氣大,尤其是臂力,幾乎沒什麼人能在掰手腕上贏過他。

“玩具”當中,阿陀還做過一把槍,雖然不能打真的子彈,但可以發射石子。粟裕得槍後非常得意,經常練習和玩耍。1934年粟裕在譚家橋設伏時,一槍擊倒對方號兵,一時間被部隊戰友稱有百步穿楊之功,這也許跟阿陀當年做的那支土槍有點關係吧。

晚年的粟裕,對阿陀有著特殊的感情。粟裕說:“阿陀年長他10歲,是他童年時最好的朋友,我深深地懷念他,他可以說是我童年時候的啟蒙老師。”

在阿陀的影響下,粟裕時常會給窮苦百姓一些幫助。比如一年夏天,父親讓他把佃戶粟用禮的租穀收了再賣掉,做他的學費。粟裕看到衣衫襤褸的粟用禮就問他今年收成怎樣?粟用禮無力地說:“去年發大水,收成不好,今年又乾旱,家裡早就沒有吃的了,就剩這點租穀了。”

粟裕知道,要是收走了租穀粟用禮家就一點糧食都沒有了,活下去都難。於是他對粟用禮說:“這些租穀你就先用著吧,我父親問起來,就說我已經收走了。”粟用禮從未碰到過這樣的東家,他驚訝地說:“那……你父親知道了怎麼辦?”粟裕讓粟用禮不用管了,他會跟父親去說。回到家裡,粟裕對父親說:“租穀已經賣好了,學費也付好了。”父親信以為真,還連連誇兒子會辦事。

愛他的父親和亂世中的家

粟裕的父親名叫粟嘉會,是一個落地秀才,為人忠厚老實,平日裏深居簡出,能寫一手好字,靠著家裡的幾十畝水田維持著粟家的家境。粟嘉會給兒子起名“繼業”,就是希望粟裕能繼承自己的家業。作為父親,粟嘉會還是很疼愛他的,在這個戰亂紛飛的年代,父親不想兒子經歷危險,只想他能够管理家業,做一名家裡的“管賬先生”,全家人一起家後平平過日子。

在這種情況下,粟裕在阿陀那做的俠義夢在6歲那年被父親打斷了,父親希望通過私塾把粟裕規劃成自己心中的模樣。粟嘉會喊來了粟裕的一個堂伯父做教書先生,在自家西院安排了私塾,讓粟裕學習四書五經。學生除了粟裕外,還有同輩的堂兄妹。

年少的粟裕在阿陀的影響下很講義氣,私塾裏有兩個小夥伴家境不是很好,每天都要幹很多農活才能來上學,所以常會遲到,學習也不理想,先生隔三差五就被先生用楠竹片抽他們的手心,粟裕不忍心就每天輔導二人學習减少他們挨打的次數。

其實粟裕本身也不喜歡私塾,他看上了長沙回來的二叔創辦的新式學堂。那裡的孩子不讀四書五經,他們課程花樣很多,算術、音樂、體育、國文,這些都讓粟裕相當嚮往。父親一向視這些新玩意兒為旁門左道,反對是必然的。於是粟裕就偷偷跑去聽課,回來晚了就挨了先生的板子。如此迴圈反復,粟嘉會也加入到了抽打粟裕的隊列中來。但是粟裕還是不聽父親和先生的,實在拗不過粟裕,父親只好同意他上了二叔創辦的楓木樹脚村“第八國民學校”。

11歲那年,鄉下鬧土匪,父親擔心家人安全,便舉家遷移到了會同縣城落脚。那年,粟裕進入了會同縣第一高等小學讀書。1923年冬天,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院在湘西各縣招生,粟裕報名參加了考試,最終被錄取了。但讓他沒想到的是當他把這個好消息告訴父親時,父親出於關心兒子的安全,認為學校所在地常德不太平,他不同意粟裕離家去念書。

粟裕憤怒之下離家出走,可走到河邊時發現身上沒錢,沒有辦法只好返家。到家見到父親,本以為父親會大發雷霆打自己一頓,但這次父親沒有。見到安全回家的兒子,父親沒有說話。他叫齊了家裡人,又吩咐人把重要的親朋好友全都請來家裡吃飯,並鄭重地告知大家,兒子要出遠門讀書去了。

粟裕有些感動,他本已經做好了回來與父親鬥爭的準備,可是父親卻同意了他外出求學,還給了他上學和生活的費用。告別宴會後,粟裕走了,當時的他並不知道,這一走,竟成了他與父親的永別。

粟裕終於如所願成為了湖南常德二師的學生,當時的二師已經有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共產主義青年團支部,先進的思想和文化都讓粟裕感到豁然開朗。他寫下了這樣的詩句:“鎮日讀經,何堪國事,終日面壁,愧怍鬚眉。”

可好景不長,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許克詳緊接著在長沙發動了“馬日事變”,常德的形勢也變得驟然緊張起來。5月,常德的反動武裝就包圍了常德二師,他們開始瘋狂地逮捕共產黨和共青團員,甚至還在學校門口架起了機槍,一時間白色恐怖籠罩全校。學校的黨組織通知大家撤離,粟裕就帶領著同學從下水道逃了出來,後又轉乘火車離開了常德,從此粟裕真正開始了他的革命生涯。

粟裕離開後,敵人到家中搜捕過,沒找到粟裕,便向父親要脅,要他在三日內交出粟裕。為了家人的安全,父親假裝外出尋找粟裕,但其實並沒有真的去找,而是在沒人知道的空地上搭了破棚子,沿街乞討為生。

父親寧可風餐露宿也不願意讓兒子犯險,如此粟裕的父親只能長期在外漂泊,很快他的身體越來越差。即使是這樣,父親還是咬牙堅持著,就算是生病也不去看,為的就是不暴露自己的身份,但最終父親還是在漂泊中離世,去世那年只有43歲。

特務們看不到粟裕和他的父親歸來,就開始脅迫母親。母親一方面用父親還在找粟裕為由進行搪塞,另一方面也把家裡的錢財拿出來“消灾”。慢慢地,特務們對找粟裕這件事不再上心,反而從粟裕母親那源源不斷地獲得錢財變成了新目的。就這樣,原本還算富裕的家庭很快就變得一貧如洗。

看到家中實在沒有值錢的東西後,特務們才放過了粟裕的母親。所以,對於父母粟裕是內疚的,以後的日子裏,粟裕也曾多次想過回家看望母親,表達沒能盡孝的歉意,但始終都沒有找到合適的機會。

大“家”不安,小“家”何居?回家還是以後再說吧

1927年6月,粟裕成了一名光榮的共產黨員。也是在這一年,他參加了周恩來主導策劃的南昌起義,1928年參加了湘南起義並隨毛主席上了井岡山。紅軍期間,粟裕便展現出了卓越的軍事才能,屢立奇功,從營長一步步升到軍區司令員。

有一次,井岡山上的好友蕭克在經過湖南會同時特意去了趟粟裕的家,找到了粟裕的家人。蕭克把粟裕的情况向年邁的母親做了一下交代。這時,粟裕已經離家11年了。現在的粟裕,已經從最初的熱血少年成長為一名優秀的紅軍將領。當蕭克把家裡的情况告知粟裕後,勾起了他的思鄉之情。他很想回家看看,但國家正直危難,大“家”不安,小“家”何居?無論粟裕多麼想家,都沒辦法在天天打仗的日子裏給自己放假回家。

1941年皖南事變後,粟裕擔任新四軍第一師師長,堅持不懈的鬥爭給日軍造成了嚴重的損失,多次為敵後根據地解除威脅。其實,早在“事變”發生前,粟裕雖沒回家,但已經和家裡取得了聯系,但皖南事變國民黨襲擊了新四軍隊伍,讓國共關係再度緊張起來,粟裕又失去了與家人的聯系。1941年粟裕與妻子楚青成婚,他真的很想把這個喜事告訴家中的母親,他想讓母親看看媳婦,但他知道這些希望終究只是奢望。粟裕知道,只有革命勝利了,他才能有機會回到家中看望老母。

抗日戰爭結束不久,蔣介石挑起內戰,把中國再一次從和平拉回戰爭。對於粟裕來說,又一次回家的機會成了泡影。粟裕放下想家的念頭,又投入解放戰爭。他率領東北野戰軍先後發起了宿北戰役、魯南戰役、萊蕪戰役、泰蒙戰役、孟良崮等戰役,且無一敗績,宛若“軍神”下凡。而後,粟裕還發起了豫東戰役、濟南戰役、淮海戰役,粟裕指揮我軍消滅國民黨軍44萬餘人,為我軍的渡江作戰奠定了基礎,毛主席還評估:“淮海戰役,粟裕第一功!”

粟裕一生征戰無數,幾無敗績,為新中國的建立做出了重大貢獻。於國,他是當之無愧的英雄;於家,他卻虧欠太多。

鄉愁終成遺憾

1949年新中國成立,粟裕派人打聽,得知家中老母還健在。心中一陣五味翻滾,鐵漢軍人一時間濕了雙眼。戰爭結束了,他終於有一個安定的地方可以把母親接過來盡孝了。父親不在了,他多想跟父親談談心,可已經沒有機會了,這一次他一定要把母親照顧好,彌補這麼多年的虧欠。可即便如此,他心系的老家還是沒能回去,他想著,總有機會回去看看的。

可新中國成立後百廢待興,粟裕的工作十分繁忙,他根本找不到時間可以回去看看。這種狀況一直到了1951年,粟裕終於找到了空閒,他又一次想到了回老家。想著想著就開始懷念家中的院子和親朋好友,一時間難以壓抑思念之情,决心要回家看看。

粟裕的部下也十分支持他,但必須要為他配備一個加強連護衛出行,因為51年湘西正在進行剿匪,那裡的匪患是整個新中國最為倡狂的地方。湘西的地形極為複雜,粟裕回家有一條必經之路“雪峰山”環境更險,作為中央的重要領導,暗處很可能隱藏著不可預見的危險,必須要有足够的人馬護衛。考慮到回個家還要麻煩組織配備一個加強連,戰士們還會有生命危險,這樣的行為太過勞師動眾,思來想去就打消了回老家的想法,想著等到湘西的匪患徹底清除以後再回去。

1954年,機會再現,此時的湘西,匪患已經徹底解決。天下都太平了難道還能封锁粟裕回家不成?可惜的是,還是沒能回家。1954年,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的重任落到了粟裕頭上,他的工作又開始忙碌起來,哪裡有時間顧得上回家。

沒辦法,粟裕心想再等等,一直等到了1959年。粟裕的工作終於沒那麼忙了,組織安排他去南方修養身體。途中經過湖南長沙,當時就有人跟他說,離家已經很近了,可以回去看看了,粟裕沉默了好一會微微歎息一聲後搖了搖頭。那時,粟裕有一些重要的事情沒有處理好導致心情處於低谷(1958年遭到錯誤批判),他沒有做好準備就這樣回去見鄉親們,還是放弃了回去的機會。只是這次粟裕離家太近了,真的是和家鄉擦肩而過。

沒想到這次與家鄉的“擦肩而過”後,粟裕再也沒合適的回家時機了。由於多年戰鬥積勞成疾,再加上多次負傷,粟裕一直都有頭疼的毛病,晚年的他身體就更加不好了。到了70-80年代,粟裕除了原來的疾病還增添了心臟病和腦溢血,而且腦溢血已經多次發作,不得不住院治療觀察,以防發生不測。這個時候粟裕突然感覺到他與老家的距離似乎越來越遠了,有生之年自己還有沒有可能回去看一看?這也算是他心中的一個夙願吧。

1981年,已經住院的粟裕思鄉之情越發强烈,那年他已經74歲高齡。粟裕似乎預感到,留給自己的時間不多了,這一生他無怨無悔。除了對兄弟姐妹、母親的愧疚,他還想回去在父親的墳頭好好聊聊,就從父親送他出門那一次開始聊起,還有跟阿陀學習武術的那顆大樹,還有……

醫生建議他不要離開醫院,他的身體已經不宜遠行,可粟裕還是很想回去。於是,他向組織提出了回鄉的請求。粟裕一生都未曾向組織提出過什麼要求,他為國征戰一生,對國家和民族問心無愧。然而中央一直關切著粟裕的病情,在他提出“回家”的要求後中央也很為難,大家都希望能滿足粟裕的心願,但考慮到醫生的再三建議,最終還是拒絕了他的請求。但中央委派了粟裕的老部下張震,讓他代粟裕回老家一趟完成他的夙願。

那天,張震把老家的照片和鄉親們的問候帶到了粟裕身邊,粟裕看著照片久久沒有回神。腦海裏,他與妻子一起回到了湖南老家,母親熱情地出來迎接,父親在裡屋,還在對他離家不歸生著悶氣……可這一切終成泡影。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