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3歲小孩疑被豹叼走,為何又“叼而不殺”?娃娃臉是關鍵嗎?

西藏 108℃ 0
摘要:西藏三名小孩失踪到找回的整個過程,就讓人感覺到很謎,按道理他們只是三歲小孩,根本沒有能力獨自跑到那麼遠的高山之上,根據被找回的小孩模模糊糊的描述,應該是被某種大型動物叼走的。在小孩失踪之前,人們曾在農場附近目擊了三只豹子,囙此大家紛紛猜測,被豹子叼走的可能性極大。可是如果是豹子叼走了小孩,為何又“叼而不殺”呢?豹子是自然界中的頂級捕食者,是大型食肉動物,很難想像它們會放弃到嘴邊的肉。

西藏三名小孩失踪到找回的整個過程,就讓人感覺到很謎,按道理他們只是三歲小孩,根本沒有能力獨自跑到那麼遠的高山之上,根據被找回的小孩模模糊糊的描述,應該是被某種大型動物叼走的。

在小孩失踪之前,人們曾在農場附近目擊了三只豹子,囙此大家紛紛猜測,被豹子叼走的可能性極大。可是如果是豹子叼走了小孩,為何又“叼而不殺”呢?

豹子是自然界中的頂級捕食者,是大型食肉動物,很難想像它們會放弃到嘴邊的肉。

豹子在印度很常見,即便是在孟買這樣的印度大城市裏,到了晚上,豹子們也會偷偷溜進街頭,捕食流浪狗。在印度,豹子傷人的事件也頻繁發生,遠的不說,在2021年3月11日這天,中央邦的一隻野生豹子逃出了保護區,在它逃跑的過程中,先後連傷5人。

當代我國的豹子數量比較稀少,所以與人偶遇的概率不大,傷人事件自然也鮮有發生。但在川西一帶,豹子進村捕食家禽家畜,卻偶爾有發生

嬰兒圖式,一場可愛的“陰謀”

相對於老虎來說,豹子對人類的攻擊性的確沒那麼强,在日常生活中,它們也會主動回避人類,但大部分時候,這個定律都是針對成年人的。

捕食者都有著一套屬於自己的,判斷對手實力高低的管道,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參攷標準,就是體型。比如為何小孩、女人更容易受到流浪狗的攻擊?主要是因為狗判斷對手强弱的管道,主要是水准視線,比自己視線越高,就覺得越不好惹。

一些野生動物專家們,也建議在野外遭遇獅虎豹等動物時,儘量張開雙臂慢慢後退,為的就是讓自己在它們的眼中,看起來更加龐大。

對於豹子來說,三歲小孩,從來都不是强者,它們敢將其叼走,就說明了一切,可為何豹子沒有將他們吃掉呢?不少網友分析,或許是因為“娃娃臉效應”,豹子覺得小孩可愛,不忍傷他們。

“娃娃臉效應”指的就是奧地利動物行為學家康拉德洛倫茲在1943年提出的“嬰兒圖式”這一現象,大致意思就是嬰兒的身上有一些典型的特徵,比如凸凸的前額、小小的嘴巴鼻子、大大的眼睛等等,這些特徵組合起來,就形成了一個非常可愛的形象,讓人看了會感覺到愉悅,覺得他們無比可愛,進而會產生想要保護和養育的衝動

這是一場可愛的“陰謀”,也是嬰兒的一種先天保護機制,能誘發人們的積極情緒,從而减少對他們的傷害。比如獅子在小的時候,是有斑點的,有助於它們更好地隱蔽自己,長大之後,實力增强了,就不需要了,斑點也會漸漸褪去。在這點上,與嬰兒的可愛有共通之處。

“嬰兒圖式”並不是人類嬰兒的專利,如果小猫、小狗的身上也出現了嬰兒圖式的特徵,也會誘發人們的積極情緒。

正是基於“嬰兒圖式”這一概念,有人猜測,或許這一現象在動物世界裡面也適用,比如我們看小猫小狗就比大猫大狗可愛多了,保護欲望也更强。

那麼對於豹子來說,人類小孩的可愛,是不是也能讓它們產生保護和養育的衝動呢?另外,現實生活中,也有一些大猫的幼崽夭折之後,會將其他動物的幼崽當成自己的小孩撫養的現象存在。

種間競爭,殘酷無情

“嬰兒圖式”在豹子身上適不適用?現時無法驗證,但從動物本身的行為特徵出發,這種可能性幾乎沒有。

在動物世界裏,種間競爭是普遍存在的現象,其中很常見的一個行為,就是相互殺死對方的幼崽。在非洲大草原上,小獅子通常是鬣狗們捕殺的對象。在森林中,老虎會排擠豹子,對於豹子來說,打不過成年的老虎,就會向小老虎下手。顯然鬣狗不會覺得小獅子可愛,豹子也不會覺得小老虎可愛

上個世紀50年代過後,由於虎患嚴重,國內掀起了一股大規模捕殺猛獸的狂潮,豹子也是人們主要捕殺的目標,對於豹子來說,人類也是它們的天敵,那我們又有何底氣,覺得它會認為天敵的幼崽很可愛呢?

另外,豹子的常規獵物裡面,的確不包含人類,但是在世界上,也有食人豹的出現,表明它們是會捕食人類的,用“嬰兒圖式”來解釋豹子對西藏三名小孩“叼而不殺”的現象,過於牽強。

現時關於這三名小孩究竟是如何被帶到高山上的,整個事件還有待調查。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