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的一天,剛回長沙不久的徐特立(毛主席老師)來到老朋友鄒希魯家中串門,恰巧當時鄒希魯的女兒鄒靖華也在,於是兩個人便開始閒聊起鄒希魯這個如今在家務農的女兒。
當時老朋友對徐特立說:“女婿離開這麼多年,一點消息都沒有,可女兒鐵了心的在等他,勸她改嫁,她死活不依,現在失學在家,也沒有工作,真是沒有辦法。”
徐特立看到朋友憂慮,心裡不是滋味,而且見鄒靖華聰明伶俐,也不忍心人才就這樣埋沒,於是對鄒靖華說:“你如果想繼續念書的話,我可以介紹你去延安抗大的。”
雖然鄒靖華這段時間一直在家務農,但有空也會看一些馬克思主義的書籍,她自然知道延安和抗大是什麼地方,於是連忙應答道:“去延安,去抗大,我去!”
之後徐特立給鄒靖華開了一封介紹信,並且告知了其去延安的路線後,她便踏上了去延安的行程。而後幾經周折,鄒靖華終於抵達了延安,並被接待的人安頓在了旅社。
但剛剛沒歇息多久,就有一個小戰士走到了屋裡,之後大聲地問道:“請問哪位是鄒靖華?”聽到這個詢問後,鄒靖華十分吃驚,因為她一直呆在湖南,真不知道延安有誰居然還知道自己的名字。
所以她頗有些不解地問道:“是誰找我?”而小戰士隨之回復:“是我們的教育部長許光達。”話音未落,許光達便走了進來,鄒靖華定睛一看:原來此人竟是自己10年未見的丈夫。
當時見到許光達後,鄒靖華仿佛多年間的心酸與委屈都化作淚水從眼角流逝,她忘情地撲到許光達的懷中,放聲大哭起來……
對於許光達而言,他與妻子鄒靖華之間的婚姻雖然是長輩所包辦,但雙方都是兩廂情願。他們彼此都經歷了太多,也為對方付出了太多,二人能够走到最後,實屬不易。
1、
1911年,許光達的妻子鄒靖華出生於湖南長沙縣一個小村莊。
雖然生在農村,但相比於其他家庭,鄒靖華的情况要比其他人稍微好一點,因為她可以比其他同齡人接受更多的知識文化。
畢竟她的父親鄒希魯可是清末舉人,作為當地十分少有的文化人,他是村裡為數不多能够有資格、有水准去開私塾教學的人。
不過雖然鄒希魯有一肚子墨水,但由於常年在外求學,家族的事務基本都由兄長掌管。
有一年,老家突遇災難,使得家境日益窘迫,由於家族人口比較多,所以大家的日子過得越來越緊張,最後管事的鄒希魯兄長還因為不堪重壓,選擇了上吊自殺。
按理來說鄒希魯哥哥死後,鄒希魯應當擔起重任,掌管家族,但因為常年在外沒什麼威望,加上心思也不在這裡,所以掌管家族的事情就轉到了他堂弟那去。
而他堂弟可沒有那麼好說話,他發現鄒希魯家裡沒有男孩,於是他就利用族長的身份強迫鄒希魯的妻子將最小的兩個女兒賣給別人,這其中一個便是鄒靖華。
雖說當時是屬於重男輕女的年代,但要鄒靖華的母親將自己的親生骨肉往外送,確定太過於殘忍了,在一籌莫展之下,鄒靖華母親只好將外地的丈夫叫了回來。而鄒希魯則向家族表示誓死不願拋弃女兒,家族拗不過,也就不再逼迫鄒希魯將女兒送人。
但在當時的時代背景下,兩個女兒也不能一直跟著自己,因為這樣遲早會全餓死。
於是他最後將小點的女兒送到了姐姐家撫養,至於9歲的鄒靖華,他則想給她找個婆家,把她儘早給嫁出去。
而為了鄒靖華能嫁得好,鄒希魯可是煞費苦心了,連續挑了幾個都不滿意,生怕女兒嫁過去會吃被欺負,最終在思來想去之後,他决定把女兒許配給自己曾經的學生許光達。
許光達曾經只是一個放牛娃,但他卻十分地熱愛學習,鄒希魯在私塾講課的時候,總會看到他時不時地停在外面跟著自己一起念書。
久而久之,鄒希魯被他所打動,就讓他破例成為了一名私塾的免費學生。
對於鄒希魯來說,許光達是值得依靠的,即便他當時還只有14歲左右,但鄒希魯卻在與他的相處之中,看出許光達是個好小夥,於是一直把他當作“准女婿”看待。
1922年,鄒希魯托人正式到許光達家中提親,對於這門婚事,許光達父親自然是求之不得,當時馬上就應允了。
而鄒靖華與許光達兩人對這個突如其來的“父母之命”也沒有什麼抗告,鄒靖華自然是由於年紀太小,還不太懂婚姻之事,許光達則是因為老師鄒希魯一直對自己很好,也沒理由拒絕。
不過在親事訂了下來後,雙方並沒有立即結婚,因為許光達還需要接受教育,當時的他在大伯的資助下一直於長沙師範學校讀書。
其實也正是因為在這讀書,讓他開始接觸到一些革命書籍,加上當時毛澤東也在長沙,他經常會組織一些學生運動,這都讓許光達備受鼓舞。
1925年9月,許光達正式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同年轉入了共產黨。次年,18歲的許光達在黨組織的選送下秘密考入黃埔軍官學校第五期的炮兵科學習。
由於當時走得比較匆忙,許光達在前往黃埔的時候並沒能回家與自己的未婚妻告別,囙此不管是鄒家,還是許家都不知道他去了哪裡。
而正在家裡人害怕他已經遭遇了什麼不幸之時,許光達的信寄了回來,隨同信件的還有許光達穿著一身戎裝的照片。
鄒希魯在得知未來女婿的去向後十分高興,他對女兒鄒靖華說:“黃埔軍校是孫中山一手創辦起來的,如今你未來夫君跟孫先生鬧革命是不會錯的,大有前途。”
在鄒靖華心中,父親對人的評估一直都是很謹慎的,能够得到父親的肯定,那這個男人肯定不一般,所以此時的鄒靖華心中也已經對照片中英姿颯爽的未婚夫有了一層朦朧的愛。
2、
1927年對於許光達而言,是極其不平凡的一年。在這一年中,他正好從黃埔軍校畢業,而蔣介石這邊也開始叛變革命,發動“四一二”政變。
而在嚴酷的白色恐怖之下,許光達毅然决然地脫離了國民黨,進行武裝暴動。暴動失敗後,他又冒著生命危險輾轉各地進行革命鬥爭。
長時間的漂泊在外,讓他對家人愈發思念,於是在1928年8月,他回了一次老家。
看到許光達難得回家一次,許光達的父親覺得兒子如今四處闖蕩,太不安全了,便想靠著婚姻將許光達給“拴住”;而另一方面鄒希魯也希望女兒早點嫁過去,能够趁早有個依靠。
於是在兩個長輩的極力催促下,許光達和鄒靖華完婚了。在新婚之夜,許光達與鄒靖華夫妻之間有了一次讓二人都印象十分深刻的對話,即簡短,又真摯。
當時許光達向妻子吐露心聲:“我是一個窮光蛋,你嫁給我可能要吃苦啊!”而鄒靖華則低聲應道:“那有什麼,我會種田,會繡花,我能自己養活自己。”
看到妻子如此懂事和明事理,許光達很是欣慰,他知道能够娶到這樣的女子是他的福分。
不過他並不清楚妻子如果知道自己的真實身份,是否會支持自己的事業的,於是他象徵性地問道:“報紙上說共產黨人都是青面獠牙,殺人放火的,你信嗎?”
鄒靖華聽完後則有些著急地回答:“這可是瞎說,我爸爸的學生中有不少是共產黨,他們都是好人!”
在回答完後,她覺得許光達問這個問題有些詭異,於是反問道:“你是哪個黨的?”
許光達的身份必須保密,囙此他並沒有向妻子吐露自己身份,而是回答:“我哪個黨也不是,是黃埔生。”
在聊完之後,其實這個時候的許光達也已經從妻子口裡得到了想要的答案,他更加確信鄒靖華就是那個與自己志同道合,能够一起走完下半輩子的人,所以對鄒靖華也更加疼愛了。
但在那個特殊時期,美好的時光總會是短暫的。當時他們的蜜月期還沒過多久,就又要面臨分別了,因為就在他們新婚十天后,有特務查出了許光達的身份和去向。
在消息傳到湖南之時,掌控湖南的大軍閥何鍵緊急簽署了一份加急電報發往長沙,要求長沙務必要把許光達“緝拿歸案”。
多虧許光達家一個親戚先得知了消息,馬上托人帶口信給許光達讓他趕緊跑,此時鄒靖華才得知:原來丈夫不僅是黃埔生,還是一個共產黨。
不過對於鄒靖華而言,這個時候得知丈夫的真實身份,激動之餘更多的是害怕。
因為她的丈夫如今正面臨著抓捕,隨時會有生命危險,要想活下來繼續革命,那就只有一個法子:離開。
於是她只好哽咽著與丈夫道別。
當時在兩人分別時,許光達對鄒靖華說過一句話是:“我走後你要多保重,我會回來的!”而鄒靖華的回答則是:“你放心,哪怕天崩地裂,我也等你回來!”
儘管二人都對再次見面充滿了期待,但他們都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再一次重聚卻整整過去了10年,而在這10年時間裏,兩人都受盡了無數的挫折,但好在他們都從未放弃過彼此。
3、
其實在這10年內,他們夫妻本來也是有機會見面的——比如在1930年12月,許光達所在的部隊奉命進攻湖南克津市的時候,就恰巧“遇到”過鄒靖華。
當時在紅軍與敵人雙方陷入巷戰之際,已經是紅二軍團第十七師師長的許光達正在陣地上觀察敵情,突然他驚奇地發現戰場廢墟一間民房旁站著一個靚女。
當時這個靚女完全不顧危險,一直到處東張西望,似乎正在尋找著什麼人,但許光達為了確保靚女的安全,最終命令參謀把這名靚女勸入了屋內。
估計許光達做夢都沒想到,這個被自己勸進屋的靚女正是自己的妻子,兩人曾經近在咫尺,卻最終失之交臂了。
其實當初在參謀勸鄒靖華躲避炮火的時候,她也曾趁機打探了丈夫的下落,但參謀聽到名字之後卻直搖頭,完全不知道鄒靖華說的這個人便是自己的師長。
那為何會出現這種問題呢?
原來當初許光達,原名是叫做許德華,在與妻子分離後,他為躲避追捕,便將自己名字改成了許光達,這也就導致妻子並不知道他有許光達這個名字。
囙此在詢問的時候,也只是問的許德華這個名字,而參謀當然不可能知道這個人是許光達。
當時在多次尋找無果後,很多人都覺得許光達已經死在戰場上了,但鄒靖華卻堅決不相信,她一直都在等待著丈夫的消息。
1931年8月,許光達的父親許子貴收到了一封與許光達有關的信件。
不過這封信很奇怪:開頭的收信人寫的是“德華兄”,也就是未在家的許光達,而署名是一個叫廖運周的人,至於內容更是離譜,問詢的是許光達當年的婚期。
許光達的父親收到信件後不知其意,便把信拿給了身在長沙的鄒靖華看,鄒靖華何等聰明,她一看信就認出是丈夫的筆跡,於是就按照信中的地址給許光達回了信。
很快,許光達的第二封信送達,鄒靖華這時完全確信了丈夫還活著的消息,而且也深知丈夫仍舊還惦念著自己。
一直以來由於工作原因,加上怕連累家人,許光達從沒與家人聯系過。
而如今因為他在一次戰鬥中負傷了,被迫停止所有的革命活動,前往上海治療,期間由於實在抑制不住對家人的思念,就偷偷給家裡寫了一封經過“偽裝”的書信。
在得知丈夫還好好活著之後,鄒靖華本想收拾行李,前往上海照顧許光達,但誰能料想特務不久後便找到了許光達在上海落脚的醫院,組織為了許光達的安全,只好將其火速轉移到了蘇聯治療。
就這樣,兩人再一次錯過了……
1938年,許光達從蘇聯歸國,來到了延安。
此時的許光達年僅30歲,就已經被組織安排擔任抗大教育部長了,可以說是年輕有為。
而他這樣的一個優質男性,自然有不少人追求。
比如當時的抗大可是國內的人才聚集地之一,裡面不缺端莊嫻淑的大家閨秀,而這其中就有很多人曾向許光達大膽地表達過愛意,甚至還有大膽的女生直接托人撮合。
可是都被許光達婉拒了,因為許光達心中始終沒有放下鄒靖華。
有人曾勸許光達:“你和妻子失散多年,如今她已經也生死不明,而且你們的婚姻還是典型的包辦婚姻,不應該做數,應該再娶。”
但許光達卻回答:“不,我要等,如果她沒死,我貿然另娶她人,豈不是傷透了她的心?假設她真的死了,我也要見到她的墳,哭一陣,添上一捧土。”
於是他在延安穩定下來後,就再次開始尋找自己的妻子,他本想像以前一樣給妻子寄信,但後來卻發現根據地與國統區的聯系被切斷了,自己的信壓根郵寄不到。
不過他並沒有灰心,他心想:如果妻子還活著,極有可能會來延安讀書。
第一,妻子極其熱愛學習,而且喜歡馬克思主義,當時的時局下只有抗大適合她;第二,自己是共產黨,延安是自己可能會在的地方。
於是他一直都在抗大的花名冊上查閱湖南到抗大的營員有無叫鄒靖華的。一批又一批的營員過去了,終於讓他等到了妻子,也就是我們開頭的那一幕。
而他們這一次相見後,就一直不曾分開過,直到1969年許光達去世。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