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我的肩最終還是“蠹”了

養生健康 75℃ 0
摘要:雖然我是醫生,但工作中也有不良姿勢,看病也不太及時,在康復過程中才慢慢理解“生命在於運動”是真理。可是片刻後,疼痛在提褲子時再次出現,放鬆左肩後很快又緩解了。炎症滲出造成關節及滑囊積液,而且伴有肩袖損傷。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我這“戶樞”天長日久缺乏多個方向的運動,最終還是“蠹”了。

症狀:間斷左肩疼痛。首診科室:骨科。患者:我自己。

雖然我是醫生,但工作中也有不良姿勢,看病也不太及時,在康復過程中才慢慢理解“生命在於運動”是真理。

突然肩痛,我給自己診斷“肩峰下滑膜炎”

2019年11月15日晚,在長時間伏案後,我本想站起來伸個懶腰活動活動。結果手臂剛剛抬起,左肩突然傳來一陣鑽心的疼痛,我立刻抱著胳膊又窩回到椅子裏。

大概一分鐘後疼痛逐漸消失,我小心地向各個方向轉動左肩,活動沒問題,也沒再感到疼痛。用右手按了按左肩,沒有壓痛,心想應該不是骨頭斷了,那就再看看吧。

可是片刻後,疼痛在提褲子時再次出現,放鬆左肩後很快又緩解了。

我雖然是學醫的,但畢業後這十幾年幹的都是內科,現有的骨科知識水准和沒學過醫的人也差不多。我只知道這肩痛不像肩周炎,夜深了也不便打擾骨科同仁,於是上網蒐索關於“肩痛”的帖子,很順利地把自己對號入座到“肩峰下滑膜炎”。這種疾病的治療方法主要是休息,非甾體抗炎藥消炎止痛。

第二天是週六,恰好週末沒班,我充分休息了兩天。週一上班後,除了提褲子時左肩還是痛,在日常工作中也沒出現明顯肩痛。我心想可能需要一段時間才能慢慢好吧,就沒去看病。

越來越嚴重,骨科醫生說可能要手術

大約一周後的一天晚上,我在睡眠中被一陣劇痛驚醒,不僅是左肩痛,還伴有整個左臂放射痛。當時左臂處於上舉過頭頂的位置,痛得不能動,我就用右手把左臂慢慢挪下來。這次疼痛持續了大概十分鐘才逐漸緩解。

第二天整個左肩、左臂出現沉重感,並伴有些許無力。於是我開始吃上止痛藥,並有意識地儘量減少左肩的活動。因為臨近年底工作很忙,經常要加班,我心想這胳膊還能對付著用,等兩天抽空找個時間再去看骨科吧。

接下來幾天,沉重感逐漸加重,左臂外側總是發凉,肩膀出現束縛感,手臂上舉和向後背彎曲時,因為肩膀疼痛導致活動度受限。擰毛巾、推門時,肩膀稍用力就出現尖銳的疼痛。左側臥比特時肩痛也非常明顯,晚上睡覺特別不踏實,要醒好幾次。

我心想不妙,症狀越來越重了,於是早晨上班前掛了我們醫院骨科門診的號。當天下午四點多直奔骨科門診。

骨科醫生聽我敘述完病情並簡單地查了體,對我說可能是肩袖損傷。接下來要做個核磁明確診斷,可能還得手術,讓我先休息,左肩臂儘量不要活動,繼續吃止痛藥,可以做理療。

我給自己改了診斷,“肩峰下撞擊綜合征”

三天后,核磁報告出來了,看起來有點兒重,不僅僅是肩峰下滑膜炎,還有其他多處滑膜炎。炎症滲出造成關節及滑囊積液,而且伴有肩袖損傷。

核磁檢查結果丨作者供圖

怪不得理療時,大夫說我這左肩明顯腫起來了。並且針刺進皮膚時,我並沒感覺很痛,這下左肩、左臂的异常感覺也能解釋了。

難不成真得手術了?其實我內心對手術還是抗拒的,趕緊又掛了北醫三院運動醫學科的號,想尋求一下權威的意見。

就診前我上網蒐索了肩痛相關的知識,結合自己的症狀和核磁結果,覺得是典型的“肩峰下撞擊綜合征”。之後我下載了一些相關文獻,瞭解到這個病是肩部疼痛的主要原因,多種因素可以引起發病。

結合文獻,再具體到我個人,原因應該是工作生活中長時間伏案,或操作胃腸鏡時左肩臂經常處於緊張用力的姿勢不能放鬆,導致肩胛骨周圍肌肉(包括肩袖肌群)功能不良而發病。

通俗地說,肩關節本來應該是活動範圍最大、最靈活的關節。所謂“流水不腐,戶樞不蠹”,我這“戶樞”天長日久缺乏多個方向的運動,最終還是“蠹”了。研究表明,大部分患者可通過保守治療取得滿意效果,並降低手術風險。

果然是這個病,我開始飯來張口的生活

去運動醫學科就診那天,醫生聽我陳述病情並看了核磁片子後,又仔細做了體格檢查,得出診斷——肩峰下撞擊綜合征。果然是這個病!

我:“現時的情况需要手術嗎?還是保守治療就行?”醫生:“不用手術。”

我:“止痛藥還要吃多久?理療還得接著做吧?”醫生:“止痛藥吃個兩三周,理療接著做。”

我:“大概什麼時候,恢復到什麼程度可以上班?”醫生:“覺得不疼了就可以上。先給你開一個月的假吧。”

我:“我需要掛康復科的號嗎?”醫生:“不用。”

最後,醫生教給我下麵這個動作,讓我等肩不疼了之後,買個彈力帶鍛煉肩袖肌群的力量。

肩關節外旋訓練,保持大臂垂直地面,小臂水准地面向外打開| read01

因為沒有骨折,左肩臂倒也不用完全制動,但得儘量減少活動。所以最開始兩周,我過著不說衣來伸手,也是飯來張口的生活,偶爾用用手機,完全不用電腦。左上肢不負重,睡覺時墊高左肩臂,規律服用消炎止痛藥,每1~2天做一次理療。

同時開始鍛煉右上肢,因為未來一段時間內,需要右上肢來完成左上肢的大部分工作,所以一方面要强化右側的力量,另一方面也要預防右側重蹈左側的覆轍。

文獻說運動療法對關節損傷的康復非常重要,有足够的證據支持它可以有效減輕疼痛,提高患者短期和長期的肩關節功能水准。拜豐富的網絡資源所賜,我又從專業網站找到了一些相關的運動康復方法為我所用。

病情好轉,我開始康復訓練了

大約兩周後,左肩臂沉重感明顯減輕,也沒有肉眼可見的腫脹了。為避免制動時間過長造成關節粘連,我開始用右手輔助左肩做被動運動,左側手、腕、前臂和肘關節主動做一些旋轉、屈曲的運動。

到12月底1月初的時候,左肩臂沉重感消失,針刺入皮膚時能感覺到尖銳的疼痛,擰毛巾、提褲子、推門時左肩峰處痛感也不明顯了我試著做前面醫生教的肩關節外旋的動作,左肩及左臂外側面還是會痛,這說明還沒恢復到可以加力量訓練的程度。

於是我改做下麵的YTWL動作,每天做4~5次,每次15~20個。

YTWL訓練| read01

休養期間,我時常琢磨自己的這個病,想起得病前一年多的時間裏,我經常在早晨起床時左手發脹、發麻,活動後才緩解,時不時還有肩頸背部酸脹、沉重感。而且在病前大約一年的時候,有一次左臂向後背彎曲的程度突然變小,但沒有疼痛,一個多星期就好了。

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左肩關節就有病變了,這次突如其來的肩痛其實早有預兆。

到2020年1月中旬,我再次嘗試用彈力帶進行力量訓練,左肩及左臂外側面不再有明顯疼痛,僅略感不適。那時也能够做掃地、撣灰塵等簡單的家務勞動了。

臨近春節時,我本打算再强化一下力量訓練,以便節後可以投入熱火朝天的工作中。沒想到,疫情到來,工作量銳減,讓我獲得了更多的康復時間。

“生命在於運動”是真理

現在距離我發病已經半年有餘。工作中,我會特別注意不要久坐,坐1~2小時必須起來活動一下。利用午休或沒有患者的時候,見縫插針做運動。左肩臂不長時間維持一種姿勢,在坐立時注意保持沉肩、挺直頸腰背的姿勢。

現時我已經可以勝任工作,一般的家務活也能幹,只是左肩在伸展到某些極限位置時還會有些不適感或輕微痛感,不過不用手術我已是感到非常慶倖了。

這次得病遭遇給我最深的感觸是,疼痛是身體給我們發出的報警信號,不能因為工作等其他原因忍痛,忽視健康,導致小病拖成大病。這樣不僅恢復得慢,更影響正常工作生活。

還有,“生命在於運動”是真理,但運動也要個體化、科學化,根據自己的情况决定運動量及運動管道。

今後我的目標就是“每天鍛煉一小時,健康工作五十年,幸福生活一輩子”。

醫生點評

薛喆|北京大學首鋼醫院骨關節外科主治醫師

肩峰下撞擊綜合征是肩部的盂肱關節在進行外展或上舉(或同時進行)動作時,肩峰下的空間結構受到肱骨頭與肩峰的撞擊和反復摩擦,引起的肩峰下滑囊和肩袖肌腱炎症、退變,甚至肩袖撕裂,引起肩部疼痛和肩關節活動受限、肌肉力量下降等症候羣。

這種疾病會發生於各個年齡段的人群,特別是高水准運動群體及肩關節長期重複性運動的人群。在所有因肩關節疼痛就診患者中,本疾病可占50%~65%。

研究表明,在手臂上舉時,肱骨和肩峰之間的間隙逐漸减小,在60°~120°比特區間時二者間隙達到最小。而這一角度範圍,也是日常生活及運動中最常使用的肩關節活動角度。

肩痛角度範圍| physio-pedia

肩峰下間隙內有肌腱、韌帶及肩峰下滑囊等結構。肩袖功能正常時,肩部外展過程中肱骨頭下滑,肩峰下仍然留有足够間隙。但當肩袖力量不足時,肱骨頭隨著肩外展向上移動,肩峰下間隙變窄,肱骨頭撞擊肩峰前緣。

圖丨Rotator Cuff Disorders

反復撞擊與摩擦最初造成肩峰下水腫、充血,隨著疾患的進展,微損傷和微修復作用造成肩峰下骨贅的形成,會進一步縮窄間隙,對肩袖組織產生更加强烈的磨損和擠壓,導致肩袖組織進一步受損,甚至斷裂。

疼痛是肩峰下撞擊綜合征最主要的症狀,通常位於肩峰外側或二頭肌腱溝處,有時可放射至三角肌止點區域,甚至全關節疼痛並活動受限。

對於本文作者而言,長期伏案工作,突然上舉肩關節則可能誘發肱骨和肩峰的撞擊,誘發疼痛。而作者在做提褲子的動作時,再一次誘發疼痛,則暗示肩袖組織已經有一定的損傷和磨損。且最初休息片刻後可以緩解,而工作强度新增後,或者長期維持上舉大角度(如入睡時雙臂上舉),則疼痛加重、緩解時間延長,也印證了這一點。

肩峰下撞擊綜合征患者,首先可採取保守治療:休息,避免引發疼痛的動作,同時應用藥物(非甾體類抗炎藥)及物理治療消除肩峰下間隙的炎症;時常放鬆肩關節肌肉及軟組織,避免長時間肌肉緊張,通過力量練習保持肩部肌肉力量的正常。

如疼痛症狀仍然不緩解,則可採取手術治療的管道,即肩峰成型術。通過微創的管道將前肩峰進行成形,行骨贅切除術,將Ⅱ型或Ⅲ型肩峰轉為平坦的Ⅰ型肩峰,儘量解除對岡上肌肌腱的壓迫,緩解疼痛。

肩峰分型丨Healthy Street

最後,希望大家都可以健健康康每一天。

個人經歷分享不構成診療建議,不能取代醫生對特定患者的個體化判斷,如有就診需要請前往正規醫院。

作者:自在

編輯:代天醫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