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集中性談一談,普通人對明末那個時代的諸多誤解。
一、三眼鐵銃神話
關寧鐵騎的誤解,最大就是這個三眼鐵銃,不知道有多少網文,把它描述成牛逼哄哄的神器,似乎一槍在手,天下我有,這嚴重違背了事實,更抹殺了真正有功之士的努力。
某些人眼裡,三眼鐵銃有三根槍管,能連發三槍,開完槍還能當榔頭使,可謂是遠能射近能錘,長短無往而不利的神器,自從某本講述明史的讀物走紅後,三眼鐵銃馬上成了明軍手裡的大殺器。
我不是否認當年明月的歷史功底,但他在有關明軍武器裝備描述上,幾乎全是錯的。這也不能怪他,火器效能屬於軍事一級機密,為了保密,記載往往真真假假,水分很大,如果僅憑書本判斷,很容易得出錯誤結論。
其實熟悉槍械的都明白,三眼銃槍膛這麼短,以當時的技術條件,這種短膛火槍,能有多大殺傷力?就算不懂槍械原理,也能想明白另一個道理,三眼鐵銃這麼神,為什麼不多造一些,多搞一些關寧鐵騎?
這就有問題了,不是說明軍除了關寧軍外,都不堪一擊嗎,怎麼有了神器還不行。這其實就是真相,三眼鐵銃根本不是啥高科技,甚至袁崇煥採用祖大壽等人意見,使用三眼鐵銃,背後原因非常無奈。
明代輕火器裏,殺傷力最强的是鳥銃,鳥銃之所以叫鳥銃,就是因為它能打鳥。在那個時代能打鳥可是非常了不起的科技,這意味著射程威力精度三者都達到了一定水準,想想過去能射雕的才有幾個。
所以三眼火銃在明軍部隊裏,根本不受歡迎,戚繼光就吐槽說,這玩意准度不行,威力也不够,三四十步的距離,盔甲都射不穿,領導還是多給我來點鳥銃吧。
其實一句話就可以解釋三眼火銃的真實威力,真這麼牛,滿清為啥不用?明朝造了大量三眼銃,流落到民間都有不少,林則徐上任時就見過這玩意,當地人拿它當鞭炮放來歡迎他。
我們建國初,南方不少地方還有這個風俗,逢年過節拿個三眼銃,彤彤幾聲,比爆竹過癮多了。上歲數的人可能還有記憶,農村多叫它三眼禮炮,沒錯,就是這玩意,都不拿它當武器。
那袁崇煥為什麼還要用它來裝備部隊,這真是無奈之舉,他倒是想要鳥銃,那也得有啊。造鳥銃比造三眼銃難多了,根本不在一個級別上,就算造出來了,袁將軍也不敢用。為啥?鳥銃要是失靈射不出彈丸,可就真成了燒火棍,三眼銃就不一樣了,看那個造型你就明白,就算當榔頭用也是框框的。
後金記載也證實了這點,與關寧軍交手後,皇太極統計傷情,發現受傷比例最高的是馬刀,其次就是錘傷,三眼大錘名不虛傳。
所以關寧鐵騎真正厲害的是它建軍理念,如同嶽飛建背嵬軍一樣,袁崇煥採用了以遼治遼方針,只挑遭受過後金迫害,與後金有血海深仇的遼東本土人組建了一隻部隊,這才是關寧鐵騎戰鬥力的最大真相。
為什麼關寧鐵騎人數那麼少?三眼鐵銃可以大量造,你往哪兒找那麼多打仗不要命的人?用火器威力抹殺明末那些奮不顧身,奮戰在寧遠前線上的英雄們的付出和努力,是對歷史的不尊重。
二、真正大殺器
如果想尋找明軍真正殺器,最佳辦法是看後金,看對方在學什麼,後金努力學習的,一定是最好的,很簡單,敵人才是最瞭解你的那個。
那一年,山海關突然吃緊,那一年,朝廷那些往日滔滔不絕,為了爭權奪利能扯三天三夜的朝臣們,突然都沒了主意,木匠皇帝朱由校急得哇哇大哭,於此危難關頭,袁崇煥站了出來,拍胸脯保證僅憑他一人,就能保山海關不失。
袁崇煥說到做到,他到遼東沒幾年,防務煥然一新,1626年努爾哈赤趁孫承宗被罷免,遼東失去了主心骨之際大舉進攻,袁崇煥在沒有後援的情况下,孤軍堅守寧遠城,讓後金軍吃了有史以來第一次大癟。
這個癟有多大?不僅寧遠沒打下來,後金軍死傷無數,努爾哈赤本人也受了傷,最終傷重不治而亡。
在寧遠大捷前,明軍碰上後金軍,不知道多少年沒打過勝仗了,別說勝仗,哪怕小敗都是奢求,只要與後金交手,邸報就是崩潰、慘敗等字眼。
袁崇煥究竟用了什麼魔法,造就了如此翻天覆地的變化,我不是要抹殺袁督師的苦心詣血,更不想忽視寧遠英雄們的付出,只是僅從人這個角度來闡述的話,恐怕大家對明亡的原因感觸還不够深,而且容易陷進口水戰,所以我選擇另外一個角度。
努爾哈赤怎麼死的?被大炮轟死的,什麼大炮?紅夷大炮,又叫神威大將軍炮。
明朝火器開端非常早,也非常好,朱元璋就是靠它打跑了蒙古人。自明建立伊始,朱元璋就下令,軍隊中火器配備比例不得低於10%,所謂一銃二刀三弓四槍(10%火銃手,20%刀牌手,30%弓箭手和40%長槍手),甚至還建立了第一個專業火器部隊,神機營。
嘉靖年間葡萄牙人進入澳門,為了獲得澳門合法控制權,葡萄牙人對大明拍足了馬屁,用盡了功夫。澳門葡當局對明朝態度非常好,為了給明朝提供足够火炮,葡萄牙下大本錢,在澳門建了一個號稱當時最先進的鑄炮廠,蔔加勞炮廠。
實事求是地說,葡萄牙人並非只為盈利,賣軍火尤其是先進軍火,從來不能用價值衡量,相信這點大家都能理解。而葡萄牙人提供的,正是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炮,紅夷大炮佛郎機,應有盡有。
舉個例子,1621年,大概在袁崇煥慷慨激昂向朱由校保證前不久,因為遼東戰局惡化,明朝廷派專人去澳門採購大炮。此前也買過一次,但那次是徐光啟等人以個人名義,澳門當局受寵若驚,明朝廷要得數量多,大炮一時造不出來,葡萄牙人乾脆把剛繳獲的30門英國加農炮拿了出來。
忘了說,紅夷大炮其實就是前裝滑膛加農炮,最大射程可達10裏,我們中國雖然應用火藥最早,但在制炮上,近代卻大幅落後了,當時的國產土炮根本沒得比。
這30門英國炮,是當時最先進火器,葡萄牙還擔心明軍不會用,開炮是個科技活,風向角度都要計算,別的不說,僅僅炮彈儲運知識,明朝人就沒幾個能鬧明白。所以還派去了一支使團,包括100名葡萄牙阿兵哥,打算售後服務做到家,指導培訓一塊做。
別小看這100名阿兵哥,當時澳門的葡萄牙人,一共也就千把人。這也不是派人最多的一次,1630年崇禎再次下令買炮,葡萄牙派去了350人的隊伍,幾乎傾巢而出。
葡萄牙人不僅賣炮,他們還真心實意想把造炮科技傳給明朝,使團隊伍裏不少都是技師。這裡面當然不能缺少徐光啟、李之藻等人努力,同時也不能忽視澳門當局善意。1629年皇太極包圍北京時,葡萄牙還組織了一支志願隊,攜帶10門大炮,一路從廣州拉到北京,安置在涿州,參與了北京防禦戰,只是皇太極聽說葡式大炮過來,特意繞道走,沒有敢打涿州城。
1621年採購的那30門大炮,最終只有11門被送到了寧遠城,就憑藉這11門大炮,已經把後金轟得七零八落,努爾哈赤隕落。
為什麼只送去了11門,運到京城後,葡萄牙人點炮演練,不慎發生了炸膛意外,奉旨督查的明官員囙此斷定,“此物百害而無一利。”要求葡萄人立即返回澳門,沒有商量餘地。
如果你覺得這不够明顯,我們還可以往下說。1630年崇禎採購大炮,數量要求是40門,正在葡萄牙人押著大炮,浩浩蕩蕩向北京進發時,剛走到南昌就接到通知,要求葡萄牙人全部返回,另派中國兵押炮進京。
原因是盧兆龍連續四次上書,痛陳不可讓葡人揚刀躍馬於京師,長夷人之威風滅中華志氣。更過分的是,崇禎十五年,大明朝都快完蛋的時候,明朝廷還爆發了一場大爭論,議題是火炮該不該用。反對方理由是這玩意太野蠻,嚴重違背仁義治國理念,要求廢止鑄炮廠,將火炮從明軍裝備中剔除。
反對派動機一是愚昧,二則是私心。大炮這東西太高科技了,自己又不懂,皇上造炮既要放權,又得花錢,白花花銀子和權力,全落別人手裡了,我心裡急,怎麼辦?那我們一起反對造大炮好了。
嗯嗯,就是這樣,國家都快亡了,這幫人還只惦記自己的私利。有人說明亡於黨爭,這話我不反對,可黨爭本質是什麼?從以上這個例子你自己琢磨。
三、袁崇煥和毛文龍
毛文龍該不該殺,是袁崇煥冤案裏的焦點,近年來不知道那冒出來一股歪風,居然把毛文龍描述成了民族英雄。
搞笑,你見過趁機發國難財的民族英雄嗎?
毛文龍收取來往商船過路費,這只是小事,他真正惡事是向後金賣東西,賣什麼?當然是違禁品。其實那些商船幹得也是同樣的事,想想誰會在交戰期間,不惜冒著巨大風險,來往交戰兩國之間貿易,又是什麼樣的商品才能帶來如此高額利潤?
後金為什麼不打他?什麼海島什麼後金沒海軍都不是理由,真按毛文龍自己吹噓的那樣,後金咬著牙也把他幹了。真相是後金與他相處很好,雙方很有默契,毛文龍依靠皮島獨特位置,向後金出售各種違禁品發了大財。
所以別看毛文龍堅決不投降,拒絕了後金數次拉攏,他根本沒道理投降,變成後金屬下,這個生意還怎麼做?財路就斷了。
《滿文老檔》:曩者修和之策,為兩國結局之著,承台吉不弃雅誼,誠兩國納福之大竅會也。不意先承厚貺遠頒,俾愚父子辭受兩難,謹對伻拜領,感謝感謝。但修和之大主意,盡在去官腹內。且來官雲,留質一節,甚非不佞意也。輿台吉交誼,當在古人中求之,義氣中講之。况令先君在撫順時,曾與不佞意氣相投,語言皆合,但兩國爭持,不便往答,今接見臺臺翰剳,如見顏色,疑念頓釋,焉用官質?惟天可錶。今具微物,聊為初交之贄,更乞臺吉實心作事,勿聽謗言,永結膠漆之雅,莫作負心之舉。臺吉官兵,所用布帛等物概不足慮,百事俱在不佞一口擔當耳。不觀孟氏書雲:“亦有仁義而已矣,何必曰利?”請熟籌之,萬萬。名具正幅。左沖。
這是毛文龍寫給皇太極的親筆信,原文保存在臺北故宮。其中一封信裏毛文龍表示,早在撫順時,他就和先君(指努爾哈赤)達成了協定,原來答應的事一定做到,要對方不用擔心,所需物資一定送到,萬事有我擔當,“百事俱在不佞一口擔當耳。”
袁崇煥這邊跟後金打架,你這邊源源不斷向後金送違禁品,趁機大發國難財,你說袁崇煥能不能受得了。袁崇煥一開始也沒想殺人,他在意識到皮島駐軍根本就是個禍害後,經崇禎同意,發佈了一條《策劃東江事宜書》,要求全面斷絕東江與後金貿易來往,並要求皮島駐軍移防他地。
毛文龍當然不同意,堅持不肯走,袁崇煥沒辦法這才冒險上島殺人,事後在島上找到了能裝滿37船的東北特產參貂。這些人參和貂皮哪來的?你不會想告訴我,毛文龍派部下偷偷越境到東北挖人參了。
明朝大量官員為毛文龍喊冤,是因為他們本就是一夥,毛文龍每年都拿出至少獲利一半行賄朝臣,你把毛文龍殺了,這幫人財路也斷了,他們當然恨袁崇煥恨得要死,同時又要極力美化毛文龍。
四、毛家三叛將
所謂毛家三叛將,是指孔友德、尚可喜和耿精忠,滿清四大藩王,毛文龍部下占了三個。很多人就猜想,封這麼大官,那一定很厲害了,毛文龍部下都這麼厲害,那他本人得多厲害。
嗯,確實很厲害,厲害到我翻遍明史,都難以再找到如此厚顏無恥,賣國賣得如此徹底之人。孔友德三人被後金重賞,不是因為別的,只是因為他們出賣自己國家,出賣得够狠。
前面說明軍什麼火器最厲害,看看後金學什麼就知道了。自打努爾哈赤死於紅夷大炮下,雖然明朝廷這邊還在爭論仁義和大炮那個重要,但皇太極那邊,從那一天起就意識到,真理只在大炮射程之內。
後金工業基礎很差,非常得差,可以說一窮二白,努爾哈赤最早起兵時,連鐵箭頭都不會造,都是拿鹿角磨制。雖然他們一直都很重視煉鐵,也極力招攬工匠,但想造大炮,談何容易。
這邊葡萄牙人極力拍明朝馬屁,不僅賣炮還賣人,送到北京的,除了大炮還有技師,但因為反對派阻撓,明朝前前後後向葡萄牙買了上百門炮,到最後竟然是雙方根本沒有見過面。葡萄牙數次使臣團,都被半路逐回,壓根沒見到皇帝,這個合作一直都不太順暢。
徐光啟李之藻等有識之士不得已,只得採用另一種辦法,加快自己鑄炮行程。因為阻撓和客觀條件限制,這些鑄炮廠多位於南方,沒辦法,鑄大炮需要懂數理化,想想明朝有多少人學過代數幾何?這邊又不讓葡萄牙人進京,只能放在風氣比較開明的南方。
據統計,通過徐光啟等人努力,南方各鑄炮廠在明亡之前,一共製造了不少於1000門大炮,而在1630年,最早仿製出來的紅夷大炮,就已經超過400門。
徐光啟於是起了一個念頭,按照西方模式,打造一個火器營。這個火器營全部裝備西式火器,當然以紅夷大炮為主,可以說練成後,將是當之無愧明軍第一戰鬥力。
徐光啟找到了愛徒登萊巡撫孫元化,將他所有的資源都傾注在孫元化部隊裏,這支火器營,僅葡人技師和教官,就有50多人。
這跟孔友德等人有什麼關係?1631年,孔友德耿精忠發動吳橋事變,攻陷登州,孫元化被俘,整支火器營全數落入孔耿叛軍之手,孔耿二人攜3600名精通火器的阿兵哥,以及無數火器投降後金,皇太極大喜過望,興奮欲狂,親自出城十裏迎接。
孔友德等人為什麼叛變?別從毛文龍身上找原因,如果是為毛文龍報仇,袁崇煥早就死了,他們從一開始,策劃的就是攻陷登州,提前在城裡安排了奸細,而攻打登州的目的,就是要脅火器營投清,好獲得豐富獎勵。
《清史稿·孔友德傳》:本帥現有甲兵數萬,輕舟百餘,大炮火器俱全。有此武備,更與明汗同心協力,水陸並進,勢如破竹,天下又誰敢與汗為敵?
投降書寫得如此厚顏無恥,還有什麼好洗的?孔友德等人投降後不久,又拉來了尚可喜,尚可喜參照他們慣例,攜帶了大量火器投降,其中包括四門葡萄牙原產紅夷大炮。
孔友德三人的投降,直接讓後金在火器應用上邁過了一個臺階。造火炮難,用火炮也難,誰家炮兵不用訓練?雖然明朝內部對火器有爭論,但對這玩意的殺傷力,還是心裡有數,所以火器相關資料,保管得極為嚴密。
後金雖然有這個心,在戰場上也抓到了一些工匠阿兵哥,但每人都只知道自己那一段,整體操作流程和工藝,總是似是而非,不得要領。
徐光啟在這支火器營傾注了一生心血,不僅配備了大量先進火器,還撰寫了各種使用說明、操作檔案,失去這支火器營後,此時的明軍對火器之瞭解,反而不如後金。
登州事件後,引起了明朝廷極大震動,雖然孫元華等人逃回,等待他的卻是極刑,而徐光啟也受到了牽連,憤懣之餘鬱鬱而終。明朝有識之士在火器上的最後一絲努力,終於灰飛煙滅。
我們來看一個數據,1626年寧遠大戰時,雙方火炮數量是11:0,寧遠城有11門大炮,後金零,但到了1643年明亡前,這個數量卻變成了1:10,後金火炮數量是明軍10倍。
這還僅僅是數量比,威力更不在一個檔次。1643年遼東巡撫黎玉田就感慨:“酋鑄百炮而有餘,我鑄十炮而無力。他們以前的實力,還不抵我們大點的縣,現在人家的大炮威力,恐怕比我們所說神器還要大十倍。”
滿洲八旗子弟文化貭素更低,火炮這種東西對他們來說,肯定玩不轉,所以不管是鑄炮者還是用炮者,其重任都落在了漢軍八旗身上,皇太極也囙此大幅提高了漢軍八旗待遇,把他們提到跟滿蒙一個等級。
換句話說,為後金火器應用做出突出貢獻的,都是漢人,尤其是孔友德等三人,更是“功不可沒”。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