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廊道串起洱海美麗鄉愁

云南 72℃ 0
摘要:生態廊道在人與湖之間劃出了一條物理隔離的界線,並且將沿岸各具特色的白族傳統村落連接在一起,串起洱海山水鄉愁。

近5年來,洱海保護治理共投入資金330億元,系統實施了環湖截污、河道治理、生態修復等重大專案,洱海水質穩定保持III類,其中每年有5個月II類,總體評價為良好湖泊。

洱海生態廊道全稱是“大理市環洱海流域湖濱緩衝帶生態修復與濕地建設工程”,作為洱海保護治理的一個重要項目,涵蓋了790多公頃的生態修復和濕地建設,129公里的環湖生態廊道和若干環境監測網站,涉及23個村1806戶居民的生態搬遷、30公里污水管網的完善和5個帶有濕地修復功能的科研實驗基地。生態廊道的建設,能够有效削减入湖污染負荷、改善洱海水質,提高洱海生物多樣性和洱海水生態系統的穩定性,是保護洱海的最後一道屏障。

開啟古村環保新生活

天邊最後一抹晚霞越來越淡,天色漸漸暗下來。洱海生態廊道蜿蜒曲折的透水瀝青道路兩側,一盞盞暖黃色的地燈投向路面,與排列在草地上的半月形生態燈交相輝映,燦若星河。一聲、兩聲,蟲鳴蛙唱聲從四面八方彙集過來,白骨頂、紫水雞、雁鴨、秋沙鴨、白鷺、灰鶴、赤麻鴨等鳥類大量出沒,與三三兩兩或騎行、或漫步的人群交融在一起。生態廊道在人與湖之間劃出了一條物理隔離的界線,並且將沿岸各具特色的白族傳統村落連接在一起,串起洱海山水鄉愁。

大理市大理鎮上末村裡有10多株百年以上的老樹,還成片保存著石頭砌築的古老房屋。第一眼喝水、第二眼洗菜、第三眼洗衣的白族村落古井“三眼井”讓這個村子顯得更有年代感。86歲的白族老人楊文超是村中比較有學問的人,他的祖上曾在唐代參與修建感通寺36寺庵,見證了“龍女樹”的栽培。他總是不厭其煩地給來訪者講述代代相傳愛護環境的村規民約。

在當地小有名氣的“觀音塘生皮一條街”也在這個村,村支書趙雲華說,洱海保護治理“八大攻堅戰”推行以來,30多家餐館關停整頓了半年。環湖截污管網全線閉合之後,家家戶戶的生活污水經過收集過濾後全部進入截污管網,廚餘垃圾則由順豐公司統一收運處理,盡最大努力保護洱海。

大理州共有75.97萬畝自然濕地,洱海流域占了其中的48%,生物多樣性極為豐富。洱海源頭的彌苴河、羅時江、永安江3條河水入湖水量占洱海全湖入水量的70%,兩岸的西湖、東湖兩大濕地承擔著洱海“雙腎”的功能。2016年,洱海源頭的西湖、茈碧湖、海西海、東湖實施了國家重要濕地保護與修復項目,通過工程修復、退耕還濕等措施,新增濕地1.9萬畝,有效攔截了來自源頭的污染。

隨著優化植被、投放魚類等生物措施的推行,洱海“雙腎”已形成完整的生態鏈,鳥類大量出沒。

對於祖祖輩輩生活在洱海周邊的白族村民,洱海生態廊道的修建,為他們提供了一個休閒散步的好去處。

大理鎮羅久邑村的李菊英老人今年73歲,每天早晨,她都迎著朝陽到生態廊道散步,傍晚和村裡的老夥伴坐在廊道邊的休息椅上聊天,悠然地享受著湖光山色的自然美景。喜洲鎮沙村海舌半島入口附近,兩棵數十米高的大青樹枝葉相交,仿佛一對親密相依的愛侶,吸引著天南地北的戀人們來到樹下山盟海誓。“奶奶以前有空就坐在院子裏編草帽,如今也養成了晚飯後到生態廊道散步的習慣。”陪著奶奶在大青樹下小憩的大學生梓潼笑眯眯地說。

“守護好洱海才能談發展”

無論晨昏交替,還是四季更迭,洱海生態廊道上都能以最美的視覺呈現出來。晴朗的冬日,成群的水鳥在岸邊曬太陽,或在近岸湖面上追逐嬉戲,人一走過來就驚得四處亂飛。這些水鳥以黑、白兩色居多,也有一兩只色彩華麗的突兀其間。一些體型大的水鳥,看上去甚至比家鴨還要肥碩。在洱海生態廊道的一些休閒節點上,設定了介紹洱海常見鳥類的標識牌,幫助遊客瞭解濕地上的鳥類的名稱和習性。

生態環境的改變,不僅為當地增色不少,還為洱海邊的村民帶來了實在的收入。沿彌苴河河堤在東湖濕地穿行,身穿齊腰皮褲採收海菜的村民已成為濕地美景中最為靈動的元素。退耕還濕後的東湖濕地還實施了濕地淨化及種養結合試驗示範項目,右所鎮騰龍村等附近幾個村莊的村民人工種植海菜1500多畝,年產值達1100多萬元。

隨著洱海生態廊道的修建,大理市灣橋鎮中莊村委會古生村更加古樸秀美了。古生村七社村民李延芬在洱海邊開了一家“農家風味園”餐館,2018年為響應保護洱海生態搬遷,她帶頭拆除了280多平方米的房屋。生態廊道建成後,她家門前的泥巴路變成了瀝青路,濕地美景近在咫尺。

“聆海佳園”客棧的老闆何利成從小在洱海邊長大。起初,何利成以打魚為生,後來改行開起了客棧。2018年,當地實施生態搬遷,他拆掉了劃入“紅線”範圍內的部分客房。“洱海是我的家,守住了洱海,才能談發展。”何利成說,生態廊道建成後,洱海更清更美了,遊客比前幾年新增了很多,他家客棧的入住率已大大提升。

優美生態迎來“網紅打卡”

“這些紅色的水杉樹已經在洱海邊生長了十幾年甚至二十年。規劃項目時,並沒有對這些樹木進行處理,而是盡可能保持自然野趣的狀態,把人類活動的影響减少到最低。”洱海生態廊道工程指揮部行政部副部長李學鑫介紹。

每年秋冬季,洱海沿線原生態保留的一片片紅色的水杉林成為最耀眼的旅拍熱點。去年11月,一段在大理鎮龍龕村碼頭附近航拍的洱海生態廊道紅色水杉林小視頻,在網上風靡一時,吸引了眾多的線民和遊客前來“打卡”。大理鎮磻溪村附近的“唯美S灣”,一邊是青瓦白牆的白族民居,一邊是碧波蕩漾的蔚藍洱海,一直受年輕人的追捧。隨著沿湖濕地的修復,湖濱帶的水草也長得越來越茂密,工程指揮部為此專門面向當地村民設定了“水草理髮師”這一工作崗位,行走於生態廊道上,常常會與正在打撈水草的他們不期而遇。

今年7月,喜洲鎮寺裡村大理海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農旅觀光種植園區推出的彩色水稻景觀,也成為了生態廊道沿線新晋的旅拍“新寵”。不僅普通的遊客喜愛,文人墨客們也把這裡當成了激發靈感的創作基地。

大理海東開發集團副總裁楊凱介紹,今年5月,大理海開集團旗下的大理海川農業科技有限公司與雲南省農科院合作,在喜洲鎮寺裡村農旅觀光種植園區種植了500畝雲粳37號有機稻米,其中穿插種植了120畝黃、白、黑、紫、粉紅、紅等11個顏色的彩色水稻。“什麼顏色的稻葉,就能生出什麼顏色的稻米。稻葉的顏色隨著海拔的變化而變化,一個基礎色會分出很多個顏色來。我們通過GPS定位,在地塊上串聯線路,將電腦上繪製的圖案種植在稻田中。今年種植的圖案是‘金花’和‘米寶寶’。收割以後的稻稈,還可以用來製作手工藝品。我們在稻田裏安放了觀景台雲梯,站在雲梯上往洱海的方向看,景色非常漂亮。10月份收割以後,遊客還能品嘗到彩色的‘軟糥香’有機大米。”

2018年,洱海流域全面推行“三禁四推”以來,“大水大肥”的傳統農業已被逐步取締,洱海周邊已出現了很多農業轉型陞級示範種植園區。喜洲鎮仁裏邑村的“花語牧場”坐擁358畝大型花海,有著眾多的網紅打卡元素,被譽為“中國最適合拍照的花海”。

花語牧場總經理李勇敢介紹,在兼顧景觀功能的同時,園區重點建設了清水滲濾入湖系統、人工加强型濕地系統、尾水迴圈抽提系統、生態緩衝帶,構築了面源污染防治末端防線並配套建設水質線上監測系統和智能化控排系統,做到了清水入湖補給、污水迴圈利用、面源污染的治理和洱海保護,改善了農業生態環境和農業生產生活條件,成為洱海流域集生態、生產、生活於一體,傳承白族農耕文化,開發休閒農業與鄉村旅遊相結合的旅遊項目。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