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百年路啟航新征程】小康甘霖潤瀚海

青海 129℃ 0
摘要:八月中旬,時令入秋,瀚海戈壁上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遼闊土地上的人們,正忙碌於收穫的畫卷中。

  都蘭正待收割的藜麥。馬振東攝

八月中旬,時令入秋,瀚海戈壁上的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遼闊土地上的人們,正忙碌於收穫的畫卷中。

枸杞園裡,色澤豔紅的枸杞鮮果在人群起早貪黑的採摘中源源外運;莊稼地裏的小麥、油菜經過一個春夏的成長,已經在田野裏泛起一片金黃;遠處的草場,牛羊在山間和坡地的草叢間緩緩遊走,在有序輪牧中匯聚草地生態畜牧業的活力……

這是在鞏固脫貧成果與實施鄉村振興戰畧有效銜接中衍生的新希望、新活力;這是在踏上小康之路中,海西大地上的各族群眾以辛勤換來的新的幸福感和獲得感。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海西眾多鄉村和百姓日子由內而外產生的巨大變化,為這句充滿情意的論述作出了鮮活實踐。

  情注“三農”鋪出小康底色

“以前,我家裡都是靠種莊稼過日子,糧食也就够個溫飽,剩不下幾個錢。這幾年種起了枸杞,幸福的日子一年一個樣,翻蓋了新房,買了車,家裡還有了積蓄,再加上孩子在外打工掙的錢,一家人的收入是以前的多少倍呢。”海西州烏蘭縣希裡溝鎮西莊村村民楊發民,說起自家五口人的日子一臉舒心。

一個家庭尋常日子裏透出的變化,在奔向小康之路上,折射出農牧業產業結構調整對鞏固脫貧成效和鄉村振興產生的“激發效應”。

持續推進農牧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日益加大農牧業結構調整力度,特色種植養殖業規模不斷擴大,使海西州農牧業經濟效益贏得了持續攀升。農牧區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6000多元,保持了良好增速。

枸杞產業作為海西州農牧業第一大主導產業,已實現全產業鏈產值突破百億元;柴達木枸杞入選中歐地標互認產品名單,有機枸杞出口量占全國的94%;藜麥產業已成為優化產業結構、打造綠色生物資源的優勢產業,並成就了海西開展有機藜麥認證的全國唯一地區;生態畜牧沿階而上,建成6個有機生態牧場和8個有機畜產品生產基地。全州已建起生態畜牧業合作社150個,實現了牧區村社全覆蓋,組建7家聯合社,凝結出種養結合迴圈發展模式,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模式等“兩大模式”“四項制度”,初步實現草地畜牧業資源適度集約化、資產股份化、行銷市場化發展雛形,開創了生產、生活、生態“三生共贏”的草地畜牧業發展新格局。

以前完全依靠外運的果蔬產品,隨著果蔬產業的迅速突起,給當地高品質發展和羣衆高品質生活提供了新的支撐點。建成千棟以上溫棚種植基地9個、日光節能溫室1.82萬棟,果蔬種植面積、總產量分別達0.212萬公頃、6.8萬噸。果蔬年產值實現1.61億元,綜合自給率達60%以上。

强化“三農”的活力元素,催綻了小康之路繁花似錦。

  多手發力撐起小康廣厦

烏蘭縣茶卡鎮巴音村,在蒙古族語言裏意為“富裕的村莊”。數年前,村莊從距離茶卡鎮20多公里的小水橋搬遷到這裡,巴音村的老支書盛延海在村裡帶頭開起了第一個家庭飯店。因為靠近茶卡景區,每到旅遊旺季,這裡的家庭飯店生意便异常火爆。其後,村裡的幾十戶人家也相繼開起了家庭飯店,以前靠天吃飯的村民們從此端起了“旅遊飯碗”。

同樣靠開家庭飯店致富的祁永娟說,她家在經營中也學起電商平臺的模式,飯店從網上就可以預定,經營的路子寬了,也開闊了眼界、學到了本事。

無獨有偶,以前只在家裡製作傳統酸嬭的蒙古族羣衆永花,是德令哈市蓄集鄉伊克拉村的村民,在上級部門的幫助下,她家製作的乳製品借助電商平臺打開了銷路,成為一家人小康生活的主要“錢途”。

在羣衆奔向小康借勢而為的背後,是海西州圍繞“四個不摘”要求,鞏固“兩不愁三保障”成果,對羣衆的小康生活“扶上馬再送一程”產生的良好效應。

為實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海西州建立易返貧致貧人口快速發現和響應機制,健全解决相對貧困的長效機制,强化易地扶貧搬遷後續扶持,傾力發展扶貧產業,促進村集體經濟高品質發展,提升農牧區整體發展水准。從規劃製定、發展思路、工作措施等諸多方面,為羣衆的小康生活提供了保障。

伴隨著農牧業新型主體加快培育步伐,海西州創建莫河駱駝場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範園,建成鄉村旅遊示範基地2個、“互聯網+”資訊平臺和“牛杞來”特色農牧業經濟資訊管理平臺,引領海西農牧業發展躍進資訊時代大門。全州7個活畜交易市場和4個枸杞交易市場投入運營。鼓勵農戶、合作社以資金、科技等要素入股龍頭企業,組建產業化聯合體,建成的藜麥聯合體和藏羊聯合體已在新型農牧業發展中產生示範作用。

  延伸路徑築起小康大道

今年80多歲的蒙古族羣衆揚登加木措,大半輩子都住在帳篷裏。幾年前,全家人從地處偏遠的草場搬進了德令哈市陶爾根家園牧民搬遷社區,從此一家人住進了設施齊全的新家,生活從遊牧到定居發生了根本性改變。

在推進生態畜牧業發展行程中,海西州以民生工程建設為抓手,大力實施各類民生工程項目。全州實現牧區十二年免費教育,牧區實現新型合作醫療全覆蓋,村級衛生服務體系全面建立;建成遊牧民定居社區34個,全州累積2.6萬名牧民搬進新居。

生活日趨改善,生產方式也完成蛻變。組織牧民成立合作社,把分布式放牧變為草地適度規模經營的新機制。通過入股分紅獲得收入,既為牧民收入提供了保障,又使草山生態在“休養生息”中得到保護。天峻縣新源鎮梅隴村成立的畜牧業專業合作社,全村70戶村民全部入股,村民年人均分紅已達2萬多元。

小康之道,一個都不能少。今天的海西州各族群眾正意氣風發奔向下一個百年奮鬥目標,各項創新舉措為小康之路夯實根基。

圍繞鞏固天然草地生產力,海西州立足全面做好禁牧補助、草畜平衡獎勵工作,重點推廣舍飼半舍飼養殖,逐步改善草原生態環境,提升畜牧業生產,促進草原生態步入良性迴圈。

以提高農機發展水准為抓手,推廣農牧業機械化水准,加快推進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新型技術應用,實施“互聯網+現代農牧業”行動,發展“智慧農牧業”,讓新型經濟形態為小康生活輸入活性資源。

走因地制宜、多點開花之路,依託當地龍頭企業,大力發展“園區+企業+村集體+農戶”的合作模式,壯大村集體經濟的“腰杆”……

好風憑藉力,發展正當時。海西正順勢而為,揮灑巨筆,書寫無愧時代和人民的“海西篇章”。(劉法營)

标签: 小康水准 三農 畜牧業 農業 農村

評論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