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是十三朝古都,為何在唐朝之後,受冷落失去帝都地位?

陕西 79℃ 0
摘要:唐之前中國對外的經濟線路以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為主,所以政治中心靠西北地方。唐之後海運逐漸成熟,海上貿易變得頻繁起來,所以政治中心開始向東南方向移動。到了明清時期,由於閉關鎖國,所以明朝開始想北移。關中經過幾代王朝和戰亂肆虐,已經殘破不堪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根本難以養活首都,唐朝皇帝大臣已經多次到洛陽就食。同樣,北京在明清也是俗稱,正式的稱呼是京師順天府。有人說起現在的西安,已經落魄成了“廢都”。

唐之前中國對外的經濟線路以河西走廊的絲綢之路為主,所以政治中心靠西北地方。唐之後海運逐漸成熟,海上貿易變得頻繁起來,所以政治中心開始向東南方向移動。到了明清時期,由於閉關鎖國,所以明朝開始想北移(為了抵抗北方侵擾也是一個原因)。

清和元也好理解,他們是北方遊牧民族入關,他們最先時期沒有完全融入中原,又割捨不下對發祥地的依賴,所以在北京建都。關中經過幾代王朝和戰亂肆虐,已經殘破不堪植被破壞水土流失嚴重,根本難以養活首都,唐朝皇帝大臣已經多次到洛陽就食。特別是唐宋時期經濟糧產中心向江南胡廣轉移,首都必然跟著走。

唐中後期,自安史之亂,長安城六度淪陷,天子九次出逃避難,每次淪陷都是一次劫難。當然最狠,最直接的就是朱溫,跟土匪一樣,長安城能拆的拆,拆不了的也悉數焚毀,可以說自此以後長安基本上就失去定都的資格。

主要是因為安史之亂,安史叛軍從河北做大做强,儘管歷經8年平息了安史叛亂,但是留下了河朔三鎮這個隱患,也造成了唐朝後期藩鎮割據這個局面,有重大影響力的大軍閥頭子都是出自河東地區,比如割據山西的沙陀李克用,割據河南的朱溫,割據河北、山東的三鎮以及劉仁恭等,遼東的契丹耶律阿保機,關隴軍事貴族集團從安史之亂以後,就開始被河朔藩鎮割據的大軍閥們所替代,政治中心自然也轉移到河東地區。

北宋時,長安經濟地位衰落,且唐末多年戰亂長安群眾驟減。並且此時長安已無法作為北方的政治中心,其政治影響已弱於洛陽開封。而開封曆五代經營,經濟政治已不遜於任何都市,其便利的交通掌控河北,便於同遼國爭奪燕雲十六州。同時考慮到西夏在十一世紀的興起,長安也就自然不如開封,開封是因為漕運發達才作為都城。

就是拿明朝來說,首都百萬都市人口每天消耗對古代來說是天文數位,千里運糧,十不存一,國力消耗巨大。朱棣末年遷都北京,就是有漕運之便,國力也一落千丈,其子明仁宗期望遷回南京,可惜天不假年只在位一年,臨死念念不忘,遺詔:“南北供億之勞,軍民俱困。四方仰鹹南京,斯也吾之素心。”更不要說運糧到西安。

遼國(契丹)興起之前,絲綢之路主要在河西走廊一帶,起點(終點)是長安。遼國統一北方草原之後,絲綢之路就轉到了西伯利亞草原上,終點是北京;西夏興起之後,絲綢之路從河西走廊到蘭州後,直接拐到了銀川平原,最終也到了北京。所以,唐朝之後,北京取代了原來長安(西安)對外開放、東西方文明交往橋頭堡的地位,關中地區一下子變成了偏遠邊陲之地。幸運的是,一帶一路和引漢濟渭(東莊水庫)讓關中地區有再次站在世界舞臺中央的機會。

唐朝的長安城也是俗稱,正式的稱呼是西京京兆府,兩個附郭縣長安和萬年,用長安稱呼都城就像明清時期用大興稱呼北京一樣。同樣,北京在明清也是俗稱,正式的稱呼是京師順天府。長安其實所代表的是一個文化意義,一段歷史傳奇,細究城地府穀毫無意義。長安、西安各有淵源,因為歷史,“長安”更顯詩文氣質,有詩,有酒,有故事。有人說起現在的西安,已經落魄成了“廢都”。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