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剛下過豪雨,社區路上、街上看不到積水,羣衆的顧慮也沒有了。”近日,家住亳州市劉園新村社區的李運付告訴記者,前幾年下豪雨,有些路段的積水能到膝蓋深,但今年第6號颱風“煙花”帶來的大暴雨和之後的陰雨天,幾乎沒有影響正常生活。
劉園新村之所以告別“看海”,是在老舊社區改造過程中融入了“海綿都市”的建設理念。亳州市政府相關負責人說,近年來,該市在黑臭水體整治、水系公園建設、河道治理、老舊社區改造等項目建設中融入“海綿”因素,遵循生態優先等原則,建設“海綿都市”,“海綿”吸水、蓄水、滲水、淨水的作用逐漸顯現。
亳州老城區由於年代久遠,建設初期缺少整體科學規劃,加之排水設施老舊等原因,內澇成為羣衆生產生活中的一大困擾。
2018年夏天,受颱風“溫比亞”影響,該市大部出現豪雨,局部大暴雨,主城區變成一片澤國。而今年的颱風“煙花”,强度比“溫比亞”更猛,卻沒有發生大面積內澇。這是亳州痛定思痛,實施“排水防澇三年行動計畫”,向都市內澇“宣戰”的結果。
2018年以來,亳州市共投資5.3億元,完成河道治理39.5千米、修復水體95萬平方米,其中4條主幹水系治理,均按照30年一遇最大24小時豪雨24小時排出的都市排澇標準進行設計和建設;投資6.3億元,完成22條主次幹道、46條背街小巷雨污分流改造工程,共改造管網91公里、整治易澇點248處。
該市還依託大數據、物聯網等科技手段,先後建成數位城管指揮中心、地下管網安全運行監測平臺,不斷提升都市防汛排澇資訊化水準,實現智慧防汛。
“平臺的內澇排水線上監測系統可以實时實現泵站監測、河道水位監測、都市積水點監測、窨井水位監測、雨量站監控。”平臺負責人朱建忠告訴記者,市區主要積水點都設定了電子水尺以及視頻監控,汛期可以即時監測到積水變化。一旦出現積水情况,可以通過該平臺及時將相關資料傳送到亳州市數位城管指揮中心,並由中心人員進行調度和任務處置。
亳州市城管局局長黃愷告訴記者,下一步他們將繼續深入謀劃實施雨水源頭减排工程、管網暢排和泵站强排工程、河湖蓄排工程、防洪提升工程、資訊控排工程,徹底告別“都市看海”。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