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0年,湖南一青年找到北京鐵道部部長,表明身份後兩人紅了眼眶

湖南 60℃ 0
摘要:1950年,距離新中國成立也才過去一年不到的光景,百廢待興的中國卻處處都呈現著一派欣欣向榮之景。此時的北京市一處大院內,一比特年過半百卻精神矍鑠的男人正在辛勤地處理著檔案——他是鐵道部的部長,名叫滕代遠。1904年11月2日,在湖南省懷化市麻陽縣的一個小村落中誕生了一比特男嬰,其父為其取名為滕代遠。直到1950年,遠在家鄉湖南的大兒子滕久翔聽聞父親的消息時,不遠萬里前來北京與他相見,也就是開篇那一幕。

1950年,距離新中國成立也才過去一年不到的光景,百廢待興的中國卻處處都呈現著一派欣欣向榮之景。

此時的北京市一處大院內,一比特年過半百卻精神矍鑠的男人正在辛勤地處理著檔案——他是鐵道部的部長,名叫滕代遠。

突然,院外傳來一道聲音:“報告滕部長,外面有名青年說找你,他自稱是你的兒子。”

滕代遠聞言放下了手中的筆,他感到十分迷惑:自己的兒子不是都在家嗎?而且他們應該和門衛認識呀,自稱是自己兒子,難道……

思及此,滕代遠兀地站起身,快步朝門口走去。

到了門口,滕代遠看見一比特農民打扮的青年就站在門口,仔細看看還真有幾分自己年輕時的模樣,青年見到自己出來不由得激動地紅了眼。

滕代遠也激動萬分,一時竟說不出話,片刻,只聽對面青年喊了一聲:“爸,我是您的親生兒子!”說罷,眼淚不由得流出眼眶。

滕代遠見此也是濕潤了眼眶囁喏著嘴唇,半晌都說不出話,只三步並作兩步上前,一把抱住了青年,用力地拍了兩下他的後背。

這位青年究竟是誰,為何會直呼滕代遠為父親?他們之間又究竟發生了什麼,初次見面,雙方為何都紅了眼眶?

少年志氣膽識顯

1904年11月2日,在湖南省懷化市麻陽縣的一個小村落中誕生了一比特男嬰,其父為其取名為滕代遠。

滕家雖不是什麼頂頂富貴的人家,但也算是當時村裡較有錢的了,囙此,年幼的滕代遠就受到了良好的教育。他自己也很爭氣,在學堂讀書時,一直表現得極為出色,次次考試都名列前茅,是老師同學眼裡的乖乖學生。

不僅如此,滕代遠自小就是個極有智慧,有想法的孩子,這不僅表現在他的學業上,也體現在他的處事上。

1921年,年僅17歲的滕代遠和同村幾個學生一起到100多公里外的一個地方求學。農村的孩子早當家,當時的他們放在如今只能算個半大的孩子,在當時卻要孤身前去求學。

在半道兒上,滕代遠幾人就遇上了一群劫道的土匪。面對氣勢洶洶的土匪,一行人自是無力抵抗,雖然人沒受傷,但是父母攢了許久的學費卻被一搶而空。正當同村幾人都手足無措之時,滕代遠突然說,就在此處不願有一夥人自稱是綠林好漢,行的都是劫富濟貧之舉,不妨去向他們求助。其餘人雖不情願卻也無別的法子,只好一同前往。面對那群“好漢”的各種詢問,滕代遠絲毫不懼,應答得體,最終說服那群人給了了他們路費和學費。

背井離鄉謀建設

1922年,年滿18的滕代遠順應當時年代風俗,與家鄉一比特大他4歲的靚女結了婚。兩人雖都是父母包辦婚姻,毫無感情,卻也過得相敬如賓。次年,滕代遠的大兒子就出生了,滕代遠為其取名滕久翔。

同年不久,已經從學堂畢業的滕代遠不出預料地順利考上了常德湖南省立第二師範學校(後改名常德市第一中學)。為了更好地發展,也為了更好地為國家建設積累經驗,滕代遠將兒子留給了妻子,父母照顧後,便毅然决然地踏上了背井離鄉的道路,這一去就是幾十載。

在校期間,滕代遠積極學習,學到了許多先進的思想。與此同時,他也極為能思能幹,在與同學的共同努力之下,不僅創辦了《錦江湖》,還組織了一個愛國團體:麻陽新民社。他們眾多先進分子聚在一起,為人們傳播了許多先進思想。

1924年10月,滿懷鬥志的滕代遠申請加入了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幾個月後,也就是1925年的春天,他又加入了當時國民黨,以期為當時深陷水火的百姓力所能及做一些事情。

在加入國民黨後,他漸漸發覺自己和黨內思想不能完全統一,他難以認同組織的很多行為,囙此,同年10月,滕代遠轉投入共產黨的懷抱。在成為黨員之後,滕代遠一直兢兢業業地工作著,面對組織下達的命令,他從不懈怠,曾先後擔任過湖南省委委員、省農民協會委員長、湘東特委書記,醴陵縣委書記等,為共產黨初期建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1928年,時任中共湘鄂贛邊特委書記的滕代遠和彭德懷、黃公略等人的共同努力,發動了平江起義,並且,借此招募大批人,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五軍。此後又是數十年如一日地為祖國的建設而奮鬥著。

多年父子終重逢

時光匆匆而逝,轉眼就到了解放戰爭勝利的日子,因為滕代遠為祖國建設做下的豐功偉績,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中央就任命他當了鐵道部部長。

當時距離滕代遠離開家鄉已經過去了整整27年,而在此期間,由於國內局勢未穩定,他一次都沒能回過家鄉,更別說見一見自己的大兒子了。雖說滕代遠在革命期間和林一女同志兩情相悅,並已在眾人見證下結為夫妻,多年以來,也有了幾個兒女,但對於這個只在出生時見過的大兒子,滕代遠心裡一直是愧疚的。

直到1950年,遠在家鄉湖南的大兒子滕久翔聽聞父親的消息時,不遠萬里前來北京與他相見,也就是開篇那一幕。

父子時隔多年未見自是有說不完的話,滕代遠向兒子詢問了許多家裡的情况,得知兒子已有妻兒自是十分欣慰,但當兒子提出想讓他在北京為自己謀一份差事時,滕代遠沉默了許久才開口:“孩子,按父子的情理,我應該在北京給你找個工作。但是正因為你是我的兒子,我不能為自己的親屬謀取私利。再說,你上有祖父、祖母,又有愛人孩子,大大小小六七口之家,你是家裡的頂樑柱,你如果在北京參加了工作,自己倒舒服了,可家裡的老人孩子呢?這副擔子不能交給當地政府和人民啊!你應該自己承擔起來,懂嗎?”

滕久翔聽後,起先是很難接受的,但在父親的一番教導之下,慢慢也懂得了其中的道理,再不提起此事。父子倆也並未相聚多久,各自都是有家庭的人,一段時間後,滕久翔就在父親的送別中離開了北京,回到了湖南老家,走時,一生勤儉的滕代遠也只是給了他一點路費,到家後,滕久翔還與家人戲言:“父親給的路費我到家就剩了1塊5,要是再遠些呀,我怕是都回不來咯!”

此後數十年,滕久翔再未有別的心思,一直勤勤懇懇地在老家當了一輩子的農民。滕代遠也兢兢業業為祖國建設做著貢獻,直至1974年病逝,享年70歲。

在他死後,人們為了紀念他的豐功偉績,特地為他建了一個紀念館。建成於1986年11月2日,那天也正是他的生日,以期後人能記住這位革命先輩為祖國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