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到健康界第一次電話時,65歲的四川樂山五通橋東風醫院院長周春明正在趕往橋溝鎮東風醫院的路上,這是他工作了20多年的地方。
如果是每週一、三、五,他的車上還會捎上一比特77歲的醫生。
這名醫生是今年1月停業的東風醫院留下的內科主治醫師,被周春明返聘在東風養老院,為在院的60多位老人提供一些基本的查體和健康建議方案。
東風醫院曾是早已改制的國營東風電機廠的職工醫院,已開辦6年的東風養老院依託東風醫院而成,周春明認為,這樣的設定,契合了國家宣導的醫養結合模式。
東風電機廠組建於1960年代末,作為「三線建設」的組成部分,近2000名職工從天南海北搬來橋溝,在此生產核燃料專用設備。
從1960年代中期起,為應對當時的國際形勢,中國工業進行了一、二、三線設防的戰畧佈局。
當時幾乎舉國之力的數百萬共和國工業建設者,離開大城市,深入大山、戈壁和海濱,加上他們背後的家屬和子女,上千萬人的人生軌跡與時代變遷重合,並輾轉跌宕。
東風廠是這一宏大敘事的縮影。
新中國工業體系逐漸建成的同時,保護建設者生命與健康的職工醫院在一個個工地旁建起。
「可以說,當時有多少個艱苦奮鬥的大工程,就有多少家白手起家的職工醫院。伴隨國家建設的需要,在荒原上建起帳篷醫院,在大山深處為職工治病。一家家職工醫院在海邊、在高原、在草地崛起。」(《中國企業醫院創新與發展》,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出版社,2009年,以下簡稱《創新與發展》)
根據《創新與發展》數據,在20世紀90年代職工醫院的鼎盛時期,其床位、人員、大型設備等約占國家衛生資源的三分之一。
大中型廠礦企業及各部、委、辦等幾十個行業都有本部門或本系統所辦的醫院。全國職工醫院約7000家,其中屬於國務院國資委的近1000家,屬地方國資委的6000家。
這7000家醫院,歷經26年,於2021年改制收官。
山溝裏的東風醫院,如今成了養老院
變遷
1979年,23歲的周春明進入東風電機廠工作。2003年,東風廠改制,職工醫院被剝離。已是東風廠實業公司副總經理的周春明成為東風醫院的董事長。
其實,從全國範圍而言,早在1995年,國家經貿委等部門提出分離企業辦社會,職工醫院轉型就開始悄然萌動。
1998年,國務院出臺《關於建立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决定》,職工醫療不再綁定企業所屬的職工醫院,而是在定點醫院機构中任意選擇,職工醫院從此要面對來自周邊醫療市場的競爭。
2002年4月,國家六部委提出《關於進一步推動國有企業分離辦社會職能工作的意見》,據此,一些企業醫院實現了與企業脫鉤,有的劃歸地方,有的成為高校附屬醫院,有的與地方醫院合併,也有一部分實行了股份制改造。
周春明所在的東風醫院是當時邁出改制步伐的職工醫院之一。
「2000年初,當時從宏觀大環境上講,醫療機構改革是趨向市場化。不少地方的基層衛生機构全部出售。」
周春明介紹,2000年初,國有企業實現公司制改制的情况下就產生了東風電機廠職工醫院的改制方案,由員工100%持股,他出了10萬元,持股10%。東風電機廠職工醫院改為股份制的東風醫院。
「但東風醫院改制幾年後,國家新的醫療體制改革發生了根本變化,國家開始加大公立醫院的醫療投入,我們這些改制醫院既不能享受國家政策扶持,也不能得到原企業的扶持,醫院步入困境。」周春明說道。
改制後職工個人籌資建的東風醫院大樓
基層醫院管理者周春明或許不知道新里程醫院集團CEO林楊林其人。後者作為企業醫院改制的重要參與醫院機构的掌舵者和歷次醫改旁觀者,曾對時代裹挾下企業醫院的命運總結道:
「缺席了醫保擴容背景下的公立醫院快速發展的黃金十年,缺席了超級醫院發展的華西模式與鄭大一附院模式,缺席了資本支持下的民營專科連鎖發展模式之後,如果把所有的醫療機構都視作一個森林裏的生態鏈,那麼幾千家國有企業醫院長期處於生態鏈的末端。」
成敗
職工醫院何時改叫企業醫院的?
2008年8月的《中國醫院院長》雜誌上,馮蕾撰文《從職工醫院到企業醫院》顯示,用了12年的中國醫院協會職工醫院管理分會的名字不再提及,取而代之的是民政部準予的新名稱:中國醫院協會企業醫院分會。
當時的中華職工醫院管理學會主任委員王甫群解釋:「職工醫院的體制和運行機制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醫療服務基本上實現了社會化。職工醫院的範圍早已不再是工礦企業的職工。」
「後續國家加大醫療投入,那些前期賣掉的衛生院,國家買了回來,該修房子的修房子,該投設備的投設備。公立體系的基層衛生院發展起來了,而我們得不到投入,就越來越難了。」
周春明寥寥數語,一家改制職工醫院的衰落,與時代變革及國家醫改步伐同步。
東風醫院是曾經的樂山市最好醫院之一。改制之後,外科沒有了,接著消失了的是婦產科,放射科的醫生也流失了,只能由樂山市的同行遠程操控。醫院原來可以做開顱手術,後來就只能做痔瘡手術。
尤其是新醫改開啟後,新農合作為農民廣大群體救治的醫療保障系統,逐漸覆蓋全國所有的農村。
「2009年新農合之後,農民有了醫保,看病主要都到衛生院去了,我們的病人少了。」而接下來的藥品零差價,公立醫院可以得到政府補貼,而改制醫院和私立醫院沒有,自然就難以生存了。
「二次改制」成為當時一部分改制前期不徹底、不成功的企業醫院謀求解决的路徑。
湖北一家企業醫院的院長告訴健康界,企業醫院改制前期,部分企業為求順利、迅速實現轄下醫院改制而採取了職工持股為主的股份制改造,留下不少後遺症。
尤其是職工人人都有股份,改制之後的日常管理會比較困難,難以形成統一決策,最終影響醫院發展。
後期,這些改制的企業醫院普遍存在需要「二次改制」的問題。
上述企業醫院院長告訴健康界,以南石醫院為例,其二次改制較為成功,可算得上是中石化系統企業醫院改制的標杆。
2015年12月康健國際醫療集團與河南大學附屬南石醫院簽署合作協定,康健醫療投資並控股南石醫院。康健醫療為中國人壽投資並位列第一大股東,中國人壽旗下專業另類投資平臺——國壽投資控股有限公司協助推動完成此次交易。
南石醫院於2014年進入「三甲」行列;2018年,在全國地市級三甲醫院綜合競爭力排名中,南石醫院進入全國300强;全國社會資本辦醫排名前30强,南陽地區僅此一家。「混合所有制為南石醫院帶來了活力。」
曾經三線工廠帶來的繁榮散去,地理位置偏僻的職工醫院發展尷尬
東風醫院也曾想辦法引入外部資本進行「二次改制」,但沒有吸引來合適的投資者。周春明認為,橋溝鎮處在山溝裏,地理位置偏僻,投資回報上是不行的。
一比特知名醫院集團的掌舵者也曾表示,接收企業醫院,首先考慮的就是醫院所處的位置。因為醫院內部可以通過管理來改變,但醫院外部環境和周邊醫療市場,則很難改變。
企業醫院剝離改制過於複雜。至2018年,原有的7000家企業醫院中還有2000家醫院沒有參加改制。
國資委又給了三年緩衝期,留到最後的不乏非常優質的資源,比如四川攀鋼總醫院。
因富集的資源和險要的地形,四川省攀枝花曾被確定為三線建設最理想的鋼鐵工業基地。20萬建設大軍從祖國四面八方來到攀枝花。
攀枝花鋼鐵職工總醫院始建於1970年,其後發展而成的攀鋼總醫院是當地重要的集醫療衛生、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三甲綜合醫院。
按照國資委要求,攀鋼集團與中國通用技術集團旗下的環球醫療集團合資組建了四川環康醫院管理有限公司。
2019年8月,環球醫療正式接管攀鋼集團總醫院,攀鋼集團總醫院改制完成。攀鋼總醫院加入環球醫療大家庭之後,發展勢頭更盛,成為環球醫療旗下的標杆醫院。
攀鋼總醫院
企業醫院改制從來就不缺乏過山車般的戲劇性情節。2018年底,原中國海洋石油南海西部醫院宣佈暫停門診、急診及住院病人收治,進入關閉撤銷程式。
這一建院35年的二級甲等醫院有400多名員工,年門診量20萬人次,與北大醫療、華潤醫療、環球醫療等投資機構多輪談判後引資失敗,陷入停診。
在關閉與改制兩條路非此即彼的選擇中,職工們最終接受了後者,重啓與民營資本天源健康的改制談判,南海西部醫院對醫院改革方案進行了重新審議,並重新投票。最終,方案獲得通過,南海西部醫院改制成為湛江南油醫院。
「我們捕手的時候,住院部都關閉了,而2019年裏逐漸已經把科室都全線恢復。」湛江南油醫院的執行院長吳宇曾多次和健康界談及最初捕手的不易。
作為附近區域唯一一家二級綜合醫院,南油醫院急診科都曾經停了一年多,在恢復後能够24小時保證湛江市坡頭區南油片區的基本急救工作。
山區風景美如畫,但醫院不可避免走向蕭條(東風醫院辦公樓)
但2003年就與母體企業「斷奶」,走向市場的樂山五通橋東風醫院,醫護人員最多時也只有40多位,體量上也只是一家基層醫院。甚至與當地基層衛生院也競爭不過。
勉力維持至2021年初,東風醫院不得不正式停業。
大限
2021年是企業醫院改制收官之年。健康界從中國醫院協會企業醫院分會主任委員金永成處獲悉,2021年初,企業醫院主輔分離工作已基本結束。
正如金永成認為,國資委指定的國藥、華潤等央企托底平臺,重組綜合了大部分的企業醫院;新里程醫療等醫療集團綜合了一部分企業醫院。
大部分國有企業醫院通過資源整合、重組改制等管道加入國企或混改醫療集團。其中包括華潤醫療、環球醫療在內的央企醫療集團在重組綜合中起到重要的作用,自身也隨之擴張躋身於大型醫療集團之列。
本輪企業醫院改制中,一些頭部醫療集團率先成為「萬床戶」,並持續跑馬圈地。在規模擴張的同時,衍生出上下游的產業鏈,形成自己的商業模式。
僅僅新里程就以「區域醫療中心」為並購戰畧,先後投資並購了數十家國企醫院,覆蓋山東、河南、山西、福建等8個省份,全國控股管理超過20000張床位,已躋身國內最大的綜合醫院集團之一。
「在這場十萬億級的醫療市場改革中,從廟堂到江湖,從政策制定者到改制參與者,大家同在一輛高速行駛的車上,誰也不是旁觀者,誰也無法置身事外。」這番形象的描述,來自林楊林。
的確如此,這場容量巨大的醫療市場改革影響到了每一個人,企業醫院鼎盛時期,其服務能力曾影響上億人。時運夾裹下,恢弘的行業巨變中,小小的個體是滄海一粟,然而,它靜靜存在。
東風養老院的老人們在慶祝建黨百年
如同衰落的東風醫院一樣,東風養老院也在竭力維持。現時養老院的60多位老人,絕大多數是以前東風廠的職工,他們來自東部7個省8個廠,將一生抛灑在如今已改制重組的工廠,並將在已停業的前職工醫院改建的養老院中終老。
「現在我們這個老醫生在這兒,隔天查查房,看看老人的身體狀況,還有一比特50多歲的藥劑師,為老年人進行藥品管理。」
20多位護理人員則為老人們進行24小時的照顧。周春明說,現時以老人們每月的繳費,維持著養老院的日常運營。
在醫院原址上建起來的養老院,並不符合有關規範要求。今年4月份,東風養老院被當地有關部門督促進行整改和備案。實際上,養老院整改期間,應該停業,但因老人無處可去,所以維持著原狀。
周春明告訴健康界,東風養老院缺乏進行整改的資金,「消防改造至少80萬,其它改造50萬以上」。迄今的最後一次通話中,他為這筆資金缺口深感頭疼。
新起點
改制收尾,關於未來的畫展也正在展開。
金永成介紹,改制形成了幾家大型醫院集團。早到2018年,國資委就提出六大國資托底平臺,來綜合剩下的企業醫院。
當時健康界多方接觸業內觀察者,就普遍認為「(經歷企業醫院重組後)實際上會形成由國有資本主導的多個醫療集團」,未來的醫療組織形態當中,類似六大平臺這樣以國有資本主導的醫療集團,將成為社會資本辦醫重要力量。
健康界也關注到,國資辦醫的意義和重要性一再被強調。今年兩會期間,通用技術集團董事長於旭波表示,國企辦醫,特別是央企醫療集團,是公立醫療機構的第二國家隊,與政府辦醫相互補充、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今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印發《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2021年重點工作任務》,給出2021年醫改任務單。
其中,「推動優質醫療資源擴容和均衡佈局」依然作為重點工作被列出。面對企業醫院改制大限已近,部分國企醫院改制後發展不如預期,《任務》提出,優化支持國有企業辦醫療機構發展,2021年10月底前製定相關政策檔案。
中國人民大學醫院管理研究中心曹健在健康界平臺上撰文表示,這是2009年新醫改以來,我國首次將支持國企辦醫提到新的高度、賦予新的使命。
一比特醫療行業研究者告訴健康界,日前,國資委已召集相關專家參與了「10月底前製定相關政策檔案」的意見徵集會。
這位研究者表示,檔案主要內容是國企辦醫的定位和未來發展問題。
健康界還獲悉,國資委對相關國企醫療集團的考核正在重新核定,不會再像過去對考核國有企業那樣從資本的增值保值,從利潤率等等這些名額來考核。
「但和以前的企業醫院沒啥關係。」這位研究者表示。
周春明(右三)和老人們在一起
周春明說,1月份醫院停業整頓,整頓半年以後,就要完全停業,進行吊銷了。現在東風醫院的半年整頓期已滿,他束手無策,基本上就是放手的姿態了。
他希望能夠經營好養老院,為東風廠留下的老人保留一處可以安享晚年之所。周春明還在苦苦尋求外部投資或者慈善捐助。
曾經為共和國工業發展奮鬥的一生趨於平淡,東風養老院的老人們依然生機勃勃。「這幫人風燭殘年,還是在很快樂地生活。」養老院中一比特曾畢業於北京大學原子能化學專業的90歲老人王傑,這樣描述她自己和身邊的人。
王傑在使用電子設備
老去的,靜待原地。而時代車輪滾滾向前,從不曾為誰停留。
剛參加完國資委召集會議的專家,在談及醫療行業整體格局的巨大變化時,這樣對健康界說道:
「你可能要放到一個新的大背景下去看待這些事情。一是行業發展行程的走向,二是有利於提高人民的幸福水准等高層次,來看待這些事情。」
來源:健康界
作者:申佳
評論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