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再放大招,誰的利好,誰的利空?

广东 70℃ 0
摘要:2021年,註定是一個轉折之年。如今,關於高等教育的大招來了。最近,教育部先後印發了《關於“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關於開展“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對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做了很多重要的規範。在教育部發佈上述新規之後,各省也出臺類似的規定,比如廣東、河北等。有分析認為,這個新規對雄安新區來說是重大利好,對深圳、蘇州等都市來說則是利空。

文/劉曉博

2021年,註定是一個轉折之年。

中國開始從“把追求效率放在第一位”,變為“把追求公平放在第一位”。

我之前曾預言,中國的教育體系正在重構之中。規範“學科培訓(K12課外培訓)”只是第一步,未來還會逐步落實幼儿園、高中階段的免費教育,還可能縮短學制,降低部分學科(比如英語)在各類考試中的權重,並將改革高等教育。

如今,關於高等教育的大招來了。

最近,教育部先後印發了《關於“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工作的意見》《關於開展“十四五”時期高等學校設置規劃編制工作的通知》,對未來高等教育的發展,做了很多重要的規範。

本文想重點分析的是:關於高校异地辦學,特別是跨省辦學越管越嚴,將帶來哪些影響。

教育,歷來跟都市發展、房價關係密切。甚至有一種說法——最能影響房價的是教育局,而不是住建局。

以前,我們比較關注義務教育跟片區價值、不動產價值的關係,因為義務教育是“就近入學”的,更容易跟房子產生關聯。其實高中、大學也能間接影響都市價值和不動產價值。優秀大學集中的片區,房價會天然比較高,比如北京的海澱區等等。

先看最新的檔案:

細讀文字,我們可以發現:

第一,“嚴控高校异地辦學”,不僅涉及教育部下屬高校,還包括其他部委所屬高校。

在中國,部委所屬高校有接近120所(其他歸地方所屬),其中教育部下屬高校最多,一共有70多所。此外,還有一些高校隸屬於工信部(比如哈工大、北理工)、國家民委(中央民族大學等)、公安部(中國人民公安大學等)、民航總局(中國民航大學等)、國防部(國防大學等)、中科院(中國科學院大學等)、國務院僑辦(暨南大學等)。

此外,交通部、外交部、團中央、司法部、衛生部、國家體育總局、海關總署等,為了培訓專門人才,都有下屬的高校。

所以,這次整頓“异地辦學”是不留死角的一場全面風暴。

第二,异地辦學主要有三大問題。

為什麼要限制异地辦學?原因不外乎:1,异地辦學質量很難保障,可能涉及教育腐敗,以及招生門檻降低;2、有些高校無限制异地辦學,在多個省市開設多個校區,疑似在搞房地產;3、异地辦學讓優質教育資源進一步向東部發達地區集中,造成中西部地區優質教育資源流失,加劇東西部的差距。

第三,异地辦學也沒有完全堵死,而是把決定權交給了省級人民政府,要求嚴控數量,教育部則在後面監督。已經辦學的异地校區,要逐步清理規範。

在教育部發佈上述新規之後,各省也出臺類似的規定,比如廣東、河北等。眼看著,一場對高校异地辦學的大清理,即將展開。

有分析認為,這個新規對雄安新區來說是重大利好,對深圳、蘇州等都市來說則是利空。

原因是:國家要求部分北京高校遷往雄安新區,但一些高校還心存幻想,覺得到雄安新區設立一個分校就可以解决問題。在新規之下,恐怕要把整個學校都遷過去了。這對於雄安來說,當然是利好。

至於深圳和蘇州,是引進外地高校、開設异地學區最多的都市,一旦“斷奶”,對這兩個都市的高等教育發展,乃至城市競爭力將構成利空。

真的如此嗎?下麵談談我的看法。

第一,中國近年來之所以出現了“高校异地辦學熱”,是因為過去40年中國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高校資源的配寘已經嚴重不適應新形勢。

高等院校佈局,是在計劃經濟時代形成的,高度集中在直轄市和省會城市;而中國的人口、產能、資金的佈局,在改革開放之後發生了巨變。高校分佈已經不適應新的形勢,資源錯配比較嚴重。

异地辦學,其實是在市場力量引導下的糾偏。

改革開放之後,新崛起了一批都市,其中最典型的代表是深圳、蘇州、寧波、東莞、佛山等。比如深圳和東莞,都是從一個邊陲小縣,幾十萬人口,一躍成為千萬人口的大城。

這些都市雖然經濟迅猛發展,人口增長迅速,但教育、醫療資源提升卻比較慢,尤其是高校數量非常少,在校生人數在全國排名跟人口、經濟總量排名完全不匹配。

新興都市顯然需要更多的高校,所以吸引國內知名大學來“异地辦學”是順理成章的。

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教育部對异地辦學持“不支持、不鼓勵”的態度。大概是看到了資源錯配的現實,也看到了一些异地辦學成功和失敗的案例,希望“讓子彈飛”一陣。

2019年3月,曾有一個統計資料:當時教育部下屬75所高校,其中41所學校建有异地辦學機构。

第二,异地辦學,真正辦出名堂的學校不太多。負面效應的確不容忽視。

提起异地辦學成功案例,大家首先會想到在哈爾濱工業大學深圳校區。這個校區的大學生招生分數,不僅在廣東省名列前茅,在很多省份的招分也都超過了哈工大的本部。

最典型的是:在2020年黑龍江高考理科投檔線排名中,哈工大深圳校區超過本部30分。有媒體認為,這“不僅是長了哈工大的臉,更是打了哈爾濱的臉!”

也就是說,它驗證了一個真理:上大學的時候,選都市比選大學更重要。

但更多大學的异地校區,並沒有想像中的成功,甚至比較爛。有的最終淪為跑馬圈地、搞教育地產的“噱頭”。

中西部省份對於本地部屬院校開辦异地校區,無力干預,因為管轄權不在地方。東部地區經濟發達,給老師開出的薪酬極具吸引力,必然造成中西部重點大學的人才流失。可以想像,如果哈工大深圳校區這類現象不斷湧現,對於東北、中部和西部的發展,到底意味著什麼?

到那時,不僅東北、中西部的優質高教資源流失了,優秀的本地大學生也將流失,中國的地域差距會更大。

第三,嚴控异地校區,對於深圳、蘇州、東莞、寧波、佛山、無錫、溫州這些缺少大學的經濟發達都市來說,是短期利空,但卻可能是長期利好。

搞异地校區,在經濟發達、教育資源短缺的都市,一直存在爭議。比如在深圳,就有很多市民認為,與其辦什麼XX大學深圳校區,不如踏踏實實搞深圳自己的大學。這樣做雖然會慢一些,但畢竟是自己的大學、自己的品牌,而不會仰人鼻息。

其實無論深圳還是蘇州東莞,在辦高校問題上都是兩條腿走路。一方面引入异地校區,另一方面積極創辦自己的大學。比如深圳近年來創辦了南方科技大學、深圳科技大學,中科院深圳理工大學、深圳音樂學院即將招生。未來,深圳還將興辦深圳師範大學、深圳海洋大學。東莞正在籌辦“大灣區大學”,蘇州正在籌辦“江蘇(蘇州)電影學院”。

其中南方科技大學的人均經費超過了清華、北大,位居全國第一。

可以想見,對於深圳、蘇州這類財力充沛、經濟發達的都市來說,一旦關上了“异地辦學”這扇窗,當地必然拓寬自主辦學的“這個門”。

當一個個新大學誕生的時候,必然要在全球招聘最優秀的教師,東北、中部、西部優秀大學的教師,一樣會流向東部。

之前,人才是流向了异地校區,名義上還算中西部、東北各大學的老師;將來,將跟中西部、東北地區徹底沒有關係了。

有人可能會說,東部都市的房價那麼貴,會有內地老師願意去嗎?那只能說,你不瞭解東部各大學挖人才時的力度。我一個朋友在國外一流大學工作20多年,南方某大學挖他的時候,不僅年薪翻了N倍,僅一次性房補就相當於他在國外這麼多年積累的全部資產。

21世紀什麼最寶貴,當然是人才。如果你是人才,房子車子什麼的,都根本不是問題。關鍵是你要選對平臺——也就是選對都市,選對工作單位。

禁止辦异地校區之後,經濟相對滯後地區的大學,少了一個華麗轉身的機會,只能守著日漸衰落的都市而“坐愁紅顏老”。對於內地的211和985大學來說,未必是利好。

應該說:嚴控“异地辦學”,是國家為了維護高教質量、防止擴大地域差距,所做的一個努力。

有時候,政策就是需要“逆週期調控”的,有點“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意思,以避免多米諾骨牌倒下的速度太快,給大家爭取一個緩衝的時間。

但市場自有其規律。在城鎮化和後城鎮化時代,人口、資金、產能、資訊、知識向發達地區彙聚,向沿海大城市彙聚,這是全球性的共同趨勢,很難阻擋。

在中國如此,在美國、歐洲、日本也是如此。這恐怕是人類共同的規律。

有人擔心,哈工大深圳校區是否會更名為“深圳工業大學”,而跟哈工大脫離關係?我覺得可能性不大,畢竟這個校區是國內异地校區裏最成功的,作為特例也有理由保存下來。另外,深圳和哈爾濱具有“中央確定”的特殊關係——為了振興東北,中央確定了內地4個都市和東北4個都市的“結對子”關係,深圳對口援助的就是哈爾濱,所以兩個都市有深度合作關係。

清理异地校區時,真正需要廢掉的是招生質量、教育品質都很差的垃圾校區。

至於香港中文大學深圳校區、香港科技大學廣州校區,以及即將開辦的香港大學深圳校區、香港城市大學東莞校區、香港理工大學佛山校區、深圳大學香港校區,都應該沒有什麼問題,畢竟這是大灣區內部的合作機制,是廣東省和國家都支持的。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