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非遺走出多元融合發展新路技藝煥新生鄉村添活力

贵州 73℃ 0
摘要:得益於良好的保護基礎,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貴州非遺走出了多元融合的發展新路,為實現鄉村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提供了內生動力,在不斷轉型融合中實現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今年6月,國務院公佈了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和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擴展項目名錄,貴州苗族古瓢舞、赤水獨竹漂、凱裡酸湯魚製作技藝等19個項目入列上榜,貴州非遺技藝得到了更為廣闊的傳習空間。

“十四五”規劃綱要提出,强化重要文化和自然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系統性保護,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得益於良好的保護基礎,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貴州非遺走出了多元融合的發展新路,為實現鄉村經濟發展與文化繁榮提供了內生動力,在不斷轉型融合中實現非遺傳承與鄉村振興的“雙贏”。

豐富內涵賦能鄉村旅遊

在錦雞廣場聆聽侗族大歌,到蠟染小院體驗蠟染手工技藝,去非遺工坊買幾件苗繡產品……非遺是黔東南州丹寨萬達小鎮的特色,小鎮引入了七項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十幾項省級項目,打造了造紙小院、蠟染小院、鳥籠小院等非遺小院。現時,在小鎮經營業態中,非遺商戶占比超過70%,非遺滲透到吃、住、行、遊、購、娛旅遊全要素,並與演藝、研學、文創等結合,使丹寨萬達小鎮業態更豐富、遊客體驗更佳。

據瞭解,開業4年來,丹寨萬達小鎮累計接待遊客超過2300萬人次,59家特色手工藝品商鋪的商品來自17個村級合作社,特色手工業商鋪銷售總額超過3.05億元,帶動3742名貧困人口年增收約4000元,旅遊綜合收入超過120億元,成為推動非遺與旅遊融合發展,助力鄉村振興的典範。

首都經濟貿易大學教授蔡紅評估:“丹寨萬達小鎮的產業集群效應和集聚效應凸顯。這從一定程度上體現出非遺和旅遊融合發展,對於推動鄉村振興有極大的助力作用。”

培育市場提振鄉村產業

挑花、辮繡、平繡……十二種繡法靈活變幻,色彩巧妙搭配,圖案迥然不同。在台江縣苗族姊妹街的一家繡坊裏,非遺傳承人石傳英正帶著繡娘們端坐在繡架前,一邊講解一邊示範。

石傳英8歲開始跟隨母親學習刺繡技法,從小便是當地的刺繡能手。因對苗繡的專注和熱愛,2016年,石傳英返鄉注册成立了台江浩鄧民族銀飾刺繡有限責任公司,把傳統苗族刺繡技藝融入現代工藝品和服飾的文化元素裏,先後研發出傳統與現代相結合的苗族服飾、工藝包、圍巾、筆記本等系列產品,深受國內外客商的青睞。

如何讓苗繡走出深閨煥發活力?石傳英的方法是打開產業入口,讓苗繡這門傳統手工藝進入市場,推進傳統與現代的融合,把苗繡打造為具有普遍市場價值的產品,把文化資源優勢充分轉化為經濟發展優勢。靠著傳統手藝和智慧,石傳英不僅每年純收入達130多萬元,還為當地300多名繡娘帶來了可觀收入。2020年1月,石傳英和繡娘們順利完成了開發推廣階段的120萬元訂單,其間,共有260名繡娘參加了這次苗繡合作項目,共發放繡娘薪水27.6萬元,石傳英開發的苗繡產品也由此進入歐洲市場。

活態傳承延續鄉村文脈

赤水市,“中國十大竹鄉”之一,貴州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赤水竹編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明末清初。

楊昌芹作為赤水竹編傳承人,從小熱愛手工。為了將這門老手藝救活,楊昌芹回到赤水,成立了赤水市牽手竹藝發展有限公司,通過深耕傳統手工藝,採用“非遺+文創”模式,把傳統竹編工藝提升到實用價值與藝術審美相結合,打造了屬於赤水竹編的文化IP。同時,公司還積極與設計院校、設計師合作,進行產品研發。現時,公司擁有25個商標,申報發明專利25項。2020年,公司銷售額達到800多萬元。

非遺作為活態的、本土的鄉村文化,有著比外來文化更强大的基因,也更適合建構羣衆的文化認同。保護傳承非遺,一定程度是在延續鄉村文脈。楊昌芹認為,鄉村的產業未必要高大上,但必須符合當地文化傳統、適合當地發展,才能產生獨有的魅力和市場競爭力,也才能留住鄉村振興的“根與魂”。(貴州日報天眼新聞記者向秋樾)


評論留言

  • 熱心網友
    暫時沒有留言

我要留言

◎歡迎參與討論,請在這裡發表您的看法、交流您的觀點。【所有評論需要人工稽核後才能顯示,請勿發佈垃圾資訊】